「 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騰訊與阿里的影視產業鏈布局開始凸顯價值,在此基礎上,騰訊影業與阿里影業主控電影項目的時機或已到來。」
今年以來,不少人認為字節和B站即將成立影業公司,大規模進軍影視項目,影視內容特別是長視頻或將成為網際網路新貴的新增長點。
或許是行業久旱,大家有點過於渴望有「活水」滋潤,似乎有人新人忘舊人,只記得新貴們,卻忘了已經進軍影視產業超過5年的兩大巨頭:阿里和騰訊。
不過這一忘,似乎更有趣,這或許說明,兩大巨頭在影視產業的布局足夠深入,大家已經把這倆不當外人了。
無論是當年的索尼,還是近年奈飛、亞馬遜,在文娛行業布局到一定階段後,都走向了大規模主控影視項目之路。
那麼,如今的阿里影業、騰訊影業呢?其實,阿里、騰訊在長視頻領域,已經大規模主控劇集項目了,爆款也已常態化,那麼在電影層面呢?
白熊觀察員認為,無論是阿里影業還是騰訊影業,已經走到了有必要大規模主控影視項目的階段——由於兩家公司已經在劇集領域開始了大規模主控,因此標題著重加調了「電影」——這是它們打通產業鏈布局的必經之路。
01
—
阿里影業從「新基建」到「新動能」:核心方法是挖掘優質內容賽道
有一種說法,交通、水電、城建是「基建」,構建了我們生活的空間,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工業、商業、地產、金融則是「動能」,具有更大的規模、體量和利潤;同樣,4G寬帶網絡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基建」,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智慧型手機、社交、電商、遊戲,則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有價值的「新動能」。
對阿里影業而言,在構建了影視產業的「新基建」體系之後,只有主控優質內容,才能真正掌控文娛產業「新動能」,實現價值最大化。
五年多來,藉助與淘票票的深度整合,阿里影業已經成為國內主流電影發行商。同時,阿里影業在影院端擁有鳳凰雲智平臺,並布局了針對IP授權的阿里魚,以及針對行業數據服務的燈塔等。
(阿里影業發行了國慶檔重要影片之一《奪冠》)
阿里此前曾多次提出要打造行業基礎設施,成為行業的服務商等觀點,從當前的布局看,已經踐行了這一戰略規劃。不過,這遠遠不夠。
其實,早在2018年,阿里大文娛掌門人樊路遠在上影節上,就以阿里影業CEO的身份表示,阿里影業的戰略是「基礎設施+優質內容」雙輪驅動。
白熊相信,樊路遠提出「優質內容」,正是為未來進軍主控內容埋下伏筆。因為「內容」是影視行業的核心產品,直接觸達用戶,是產業鏈上利潤最大化的一環,也是最具有品牌效應的一環,所以可以說「優質內容」才是影視產業的「新動能」。
(阿里大文娛掌門人樊路遠)
回顧2018年的阿里影業,當時的票務平臺混戰剛結束不久,淘票票最終在票務平臺的優勢,還沒有轉化為阿里影業在發行領域的「勝勢」。
當前,阿里影業已經把「發行」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之一。
先簡要分析,為什麼擁有票務平臺能成為電影發行最重要的優勢?
在線票務平臺首先改變了觀眾的購票決策模式。傳統的地網發行模式在線下推廣、影院溝通等方面的優勢不再。觀眾不再需要到影院購票櫃檯再決定看哪部電影,在手機上就完成了購票決策。同時,大型院線的排片權也集中總部層面,票務平臺的預售等數據,成為最直接影響排片的數據。
原本影院線下是最重要的用戶觸達渠道,但這一渠道已經線上化。票務平臺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用戶觸達和影院觸達渠道。
前文白熊說過,「光線+貓眼」模式成為當前民營電影公司發行最有力的一種模式,同樣,「阿里影業+淘票票」在發行領域同樣具有先天優勢。
但是,發行實力強,並不意味著可以發行市場上最好的項目。當前,電影行業最大的收益來源於頭部項目,在電影項目的收益上,同樣存在「二八定律」,20%的頭部項目獲得80%甚至更高的利潤。
從疫情之後的電影市場來看,阿里影業在發行層面表現不俗。8月25日,趁著七夕節淘票票發行的電影《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拿下了5億票房,在《八佰》最火爆的時刻,搶下一塊市場。國慶檔,阿里影業先後發行《奪冠》和《一點就到家》兩部電影,同樣也是檔期裡的重頭戲。
不過,從8月疫後暑期檔到10月的國慶檔,兩個檔期裡的票房冠軍,卻都不在阿里影業手裡。
8月份的電影《八佰》獨霸暑期檔,國慶檔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票房前二,三者分別由華誼、北京文化和光線發行。這三家的共性在於,他們也同樣是各自發行影片的第一出品方。
對優質影片而言,發行權爭搶激烈,多數時候,能決定發行權歸屬的,還是項目的第一出品方。
從必要性上看,首先只有主控項目,才能真正在發行上再進一步。從「提供服務」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對業內還是對普通觀眾,影響力和價值最大的,當然是頭部電影項目。
當前行業現狀是典型的「賣方市場」,優質項目極為稀缺,而資本其實根本不稀缺。如果以付出高額溢價甚至保底對賭的方式搶項目,性價比極低,也未必能獲得足夠話語權,一旦項目失控,甚至可能血本無歸。
因此,阿里影業有必要通過自己主控的方式參與電影項目。
如何才拿下重磅項目?
最有效的方法是培育一條屬於自己的「賽道」,深耕這條賽道中的重磅作品。
過去幾年,博納培育出了「主旋律商業大片」賽道,光線在「動畫電影」、「青春片」賽道頻頻發力,而幾乎ALL IN在《封神》三部曲上的北京文化,似乎正力圖打造一條「中國奇幻賽道」。
從可行性來看,當前中國電影工業化遠未完善,我們對於「電影工業」的認識仍然有限,目前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夠真正「全面發展」,有所側重才能深耕。
阿里影業有能力開始大規模主控項目嗎?
從資金層面,阿里影業當前當然沒問題,從技術層面呢,通過深耕賽道,一家電影公司對於一種類型的電影如何研發、項目/IP優劣、如何組盤、市場預判等都可能超越同行,這將使得公司更有能力滾動把控成規模的同類型項目。
在製片層面上看,阿里影業既可以與業內高水平製片人合作,自行組建研發團隊,也可以與合作關係較為緊密的華誼等成熟企業合作,關鍵在於從項目前期策劃、投資、製片管理到宣傳發行各個環節實現主控。
從當前國內幾家專注賽道公司的情況看,這一模式完全可行。這一模式的一大基礎在於,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準在不斷提升,從《紅海行動》到《流浪地球》到《哪吒》,不同類型的電影從製作上,都可以獲得非常高的完成度。
(優酷甜寵劇賽道的一個代表作《冰糖燉雪梨》)
再從行業經驗上看,在長視頻層面,優愛騰在主控網劇上近兩年頻出爆款,還原優愛騰的方法論,一個重要的方法正是「培育賽道」,無論是愛奇藝主打懸疑精品劇的「迷霧劇場」,還是優酷在「古裝甜寵劇」領域的成功,都可以視為賽道培育的成功。
在白熊看來,阿里影業更適合深耕一條與眾不同的新賽道。(關於賽道,白熊還將另文討論當前國產電影幾條優質賽道問題,敬請期待。)
從必要性上看,第三點值得注意的是,從電影產業鏈條上看,當前主控優質電影項目仍然是比重最大的收益來源。從長遠來看,電影映後,仍然有版權收入、實景娛樂、衍生品等多項收益。
考慮到國內的現實狀況,渠道和IP相比,有商業變現價值的IP本身極度稀缺。這也導致了為何泡泡瑪特這樣短平快「自製IP」的潮玩公司能夠成為黑馬, 不過這種成功恐怕再也無法複製。
一旦打造出優質IP,在衍生品銷售這一塊,無論是淘寶京東拼多多,相信都能非常給力。從內容到IP打通產業鏈,正是影視產業化進程中的「新動能」。
02
—
騰訊IP航母整合之路:
主控內容,打造「騰訊出品」品牌是當務之急
藉助產業鏈級別的併購整合,騰訊影業打造IP航母已成雛形。從近期公布的片單來看,大規模主控項目已是題中之義。在白熊觀察員看來,騰訊影業在大規模主控項目之際,更需要打造「騰訊影業出品」的出品品牌。
最近騰訊影業動作不小,10月19日,騰訊影業、閱文集團、新麗傳媒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合光·向融」的發布會。這場發布會,發布了一張長達56部影視項目的2020年片單。(點擊查看片單原文:56部!新麗傳媒·騰訊影業·閱文影視2020年度發布會片單重磅出爐)
同時,除了騰訊影業CEO程武之外,從騰訊、閱文到新麗傳媒的高管團隊悉數到場,而相關的項目主創也到場數十位。
目前已經有多篇報導談及本場發布會了,轉引一篇:專訪程武 | 騰訊影業、新麗、閱文影視三駕馬車將駛向何處?
無論是從主題來看,還是從程武的發言,抑或是發布會所展現的姿態上看,無疑想告訴業內,騰訊併購閱文,閱文併購新麗之後,經歷騰訊的PCG事業群成立,閱文等高層改組之後,騰訊影業、閱文和新麗之間的整合已經完成。
以騰訊影業為核心,一個從網絡文學、影視研發製作到宣傳發行的產業鏈條已經形成。
從可能性來看,騰訊影業已經有能力大規模主控項目,不僅是長視頻劇集,更包括了電影項目。
從IP到內容這個層面 了,目前騰訊系是國內最接近於迪士尼的布局,當然迪士尼還有衍生品與文旅樂園等下遊產業。不過考慮到國內的情況,上遊的內容產業在整個IP產業鏈中更為基礎。
從IP來源上,閱文集團代表著當前影視IP來源中最重要的渠道。
從製片上看,新麗傳媒在影視製片領域積累的豐富的經驗,無論是劇集還是電影。
(《慶餘年》大獲成功,騰訊控股將這一案例寫入了今年的年度財務報告中)
騰訊影業成立至今,參與投資的項目很多,但真正由騰訊作為主出品方的項目比例不算高。網劇方面,騰訊影業與騰訊視頻合作主控的項目不少,且有很多成功案例。如去年騰訊影業出品的《慶餘年》等項目成為爆款網劇,《慶餘年》更是作為成功案例,被寫進了騰訊集團的財報。
在電影項目上,騰訊影業主控項目有限,缺乏足夠的案例支撐。但從行業來看,無論是華策還是新麗,包括之前的海潤影視等,從電視劇轉戰電影,都有很多成功案例,這意味著劇與影之間雖有很大差別,但絕非不可逾越。
(騰訊片單首先展示了四個「聯合項目」,展示了騰訊融合旗下三家公司的決心)
把2020年騰訊影業的56部片單,與2019年騰訊影業公布的片單比,扣除未明確主控方的部分項目,可以明顯看出,一是突出了4部「聯合項目」,顯示三家公司合作關係的緊密性;二是主控項目明顯增多;三是主控項目中,由騰訊/閱文掌握的自有IP改編項目,比例也在增加。
打造IP產業鏈,當務之急是要IP影視化。從媒體對程武的訪談來看,程武提出了IP影視化的兩個原則,一是要堅持長期主義,摒棄短期主義思維;二是要尊重原著,把握原著的精神內核。
要將這種認知具體運用到項目中去,對騰訊影業而言,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不能主控項目的話,實踐中難以實現。這就意味著,騰訊影業也有必要自己主控IP改編影視項目。
所以說騰訊有必要大規模主控影視項目,既包括是劇集項目,同時也包括電影項目,這是要實現打造「IP航母」戰略目標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白熊觀察員要強調「影與視」不能分家,因為這是借內容賽道打造「騰訊出品」這一出品品牌的必經之路。
「出品品牌」是一個當前在只有少數人提過的概念。其實,任何一個產業化發展程度比較高的行業,都非常強調要打造品牌。
品牌對於用戶而言,有非常強的導向作用,用戶行業決策中,品牌的潛移默化作用非常強烈。
對標好萊塢,迪士尼的電影產品中,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出品的電影產品具有很強的品牌效應,用戶關注度很高。同時,迪士尼對於三個不同的廠牌背後代表的內容也有區分,「迪士尼」廠牌代表著低幼、合家歡方向的電影;皮克斯代表著青少年至成人向的電影;漫威則是超級英雄電影的代名詞——皮克斯和漫威的電影開頭,甚至不會打出迪士尼的司標。
但另一方面,迪士尼旗下不同的廠牌都憑藉多年來的優質內容,成就了迪士尼的「出品品牌」,這一品牌的價值既體現到了用戶的追捧上,也體現到了迪士尼自身的商業價值上,如迪士尼的市值在疫情前達到了最高2700億美元。
(《復仇者聯盟》商業上的成功已經超越了電影範疇,但它成功的基礎就是電影)
以漫威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為例,它可能是難以複製的IP電影成功典範,既通過IP影視化獲取了巨大的票房收益,特別是IP電影化,在全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同時構建了IP強大的變現能力,並幫助全球的迪士尼樂園補充了
迪士尼打造的「出品品牌」,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騰訊在泛娛樂領域深耕多年,在遊戲領域已經成功打造了品牌效應,這也直接反應到資本市場給騰訊的估值中。
作為一個產品非標準化,而是有很大差異化的行業,影視內容行業打造品牌的基礎就是產品。如果一個產品不能
迪士尼打造的出品品牌意義巨大。騰訊在當前國內環境下,擁有最好的基礎。在IP儲備、視頻平臺方面都已經做好的準備。至於無論是IP影視化,還是影視如何放大IP效應,實現「影視IP化」方面,都到了可以放手實踐的時機。
騰訊基本騰訊影業的產業布局,相信也不止於IP影視化。更進一步,IP是要通過影視化放大影響力,最終衍生出系列化內容,以及更多不同的消費產品。這個商業模式要跑通,與「騰訊出品」品牌的形成,本身相輔相成。
總之,騰訊龐大的IP航母,要直接觸達用戶,影響用戶,需要的是借產品打造品牌。
雖然與阿里在品牌傳播上表達方式不同,但騰訊在IP與內容產業的布局,本質也是一種「新基建」,最終將基建產業整合的,則應該是也只能是以內容作為產業的「新動能」。
03
—
總結
回想當年,騰訊與阿里入局影視內容產業,曾被當成行業的一次劇變。有趣的是,過去幾年,僅憑感覺的話,很多人會覺得騰訊與阿里似乎並沒有對影視產業改變太多,變革的反而是騰訊影業與阿里影業自身。
這是逐漸融入影視產業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產業鏈布局的過程,從現在看,兩大巨頭經過幾年的調整與充實,逐漸開始找到自己如何做影視的方向。當前,正是要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的關鍵時間節點。本文既是從行業視角的對策分析,也是一種預測,不妨用時間看看,兩大巨頭是否真的走上了大規模主控影視項目(特別是電影項目,視頻項目實際上已經進入大規模主控的階段了)。
五六年前,影視行業泡沫最盛的年代,曾經流行將公司的出品與某些主創或主演個人強行綁定。比如冰冰之於唐德這種,不少跨界進入影視行業的上市公司,試圖通過高溢價併購明星工作室的方式進場,並將明星作為公司的品牌。
殊不知這恰恰是最脆弱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興趣,源自於資本的傲慢,與對內容價值認知的。過去若干年,無數這樣的公司試圖以資本換資源,挾資源換資本,最終都無一成功。
這種商業模式的消亡,不僅源自於政策監管的加強,更源自於明星效應的脆弱與不可控,觀眾不再埋單,明星對影視項目變現泡沫的破裂,直接導致了這一商業模式的破滅。
於是產業走上了內容決定價值的新時代。
———————————————————————————————
寒冬中,觀察春風的方向
白熊觀察員,文娛從業者,行業觀察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