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李蘊坤
早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橫空出世時,就有業內人士發出「《樂夏》是否能迎來獨立音樂的黃金時代」這樣的期許。眼下,《樂夏》第二季正在熱播中,有民謠歌手質疑節目會過早地消費和透支剛剛好起來的中國音樂市場,讓後來的音樂人生存更艱難,「那時的獨立音樂也就不存在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獨立音樂?為什麼獨立音樂人是「孤獨的一群人」?看專為獨立音樂而生的電子雜誌來為「小白」答疑解惑。
餘音:簡而美的音樂故事
獨立音樂(簡稱Indie music),指的是有別於主流商業唱片廠牌所製作的音樂,從錄音到出版都由音樂創作者獨立完成。獨立音樂並不是一個單獨的音樂風格,其包括獨立流行、獨立電子、獨立搖滾和獨立民謠等多個分類。如果想在欣賞音樂之餘,也聽一聽獨立音樂人的創作故事,那「餘音」這本音樂雜誌便值得一翻。
以「餘音繞梁,盡善靜美」為宗旨的「餘音」採用了極簡的設計風格,黑白色調的界面裡有大量的留白處理,十分素淨。點擊右上角,可以看到「餘音」雜誌的五大欄目:樂文、獵樂、單曲、樂人以及電臺。每個欄目都針對不同的閱讀/聆聽體驗,譬如「樂文」會通過一位音樂人和一首主推歌曲來講述音樂故事,「獵樂」會將萬裡挑一的音樂匯成合輯,「樂人」則會介紹一些優秀的獨立音樂人。
不過,含金量最高的「樂文」欄目未必每一篇都是精品。以《80年代的搖滾青年》這篇為例,講的就是在《樂隊的夏天》第一季裡充當「老炮兒」角色的面孔樂隊。讀完「樂文」裡的樂隊專訪後,對於他們參加節目後的收穫可以略知一二,好比收穫了不少包括90後在內的歌迷。談到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搖滾時,面孔樂隊答道:「根本不曾有過什麼黃金年代,希望這一天早點來臨。」可惜除了一些泛泛的談資,讀者或樂迷似乎無法從這篇淺嘗輒止的訪談中感受到多少「搖滾」。
另一篇由樂隊Nocturnes曳取的成員萎度講述的《城市和人一樣,長期相處才是最為長情》就顯得更有實感,讓人看到了樂隊創作《城市景觀》一曲背後的意義。這座非故鄉的城市在萎度眼中「像一個老人,不動聲色又高又遠地看著你」。無論音樂人對生存環境的表達欲有多強烈,還是會自不量力地覺得她(北京)太大、太強、太寬泛,可是她的美依舊讓人無法抗拒。《城市景觀》的前奏猶如飛機在緩緩降落,畫出了一幅大型城市俯視圖,看到的都是熟悉的人間煙火。「跳動的魂是你住過的老房子冒熱氣,延綿貫穿一百條車河成利爪長龍,沉默的黑色塊包住你說不出口的秘密。」
遺憾的是,自今年春天起,「餘音」按下了暫停鍵,停更了內容,僅有一部分遷移至了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創作團隊表示,自5年前開始做獨立音樂的挖掘和推廣,為幾百組音樂人撰寫推文,沒有盈利,項目也從未拿過投資,如今不得不調整業務方向。「餘音」的播放功能已經失效,雜誌裡的故事不能再搭配音樂食用。雖然「獵樂」欄目裡製作了諸如《一場警示性的夢》《今天你更喪了嗎》《冥想實驗室》等主題新奇的歌曲合輯,但無不是只能看、不能聽。
不知多久之後的未來,人們才能再重溫翻閱「餘音」的美好?
看見音樂:一鍵了解創作者生平
「看見音樂」是一家定位於獨立音樂人的自媒體平臺,官網的右下角就是官方雜誌「KANJIAN NOW」的入口。在這裡,有數百篇由封面人物、獨家專訪以及獨立策劃欄目組成的文章來帶領「小白」入門,內容豐富且圖文並茂,有助於大家發掘新銳音樂人。
在「封面人物」裡,讀者可以一鍵了解許多世界各國音樂人的生平,其中不乏有趣的梗。例如第一位改編古典歌劇聲音的歌手,來自義大利的DiMaio。他重新演繹經典歌劇曲目,把古典音樂與歐洲電子音樂和視覺元素巧妙融合,造就了一番混搭的現代藝術。在日系Jazzy Hip-Hop之路上身體力行的西原健一郎從小就開始吃中華料理,而且深愛北京烤鴨。
2019年,新褲子樂隊因《樂夏》而走紅,主唱彭磊成了觀眾眼中的寶藏男孩,殊不知這支成立於1995年的樂隊一直是搖滾界的巨星。而在2018年,「KANJIAN NOW」就為新褲子樂隊出了一期名為《穿越到21世紀的復古Disco》的專訪。他們仿佛提著錄音機、腳踏回力鞋從20世紀80年代穿越而來。20多年裡,樂隊經歷了朋克時代、Disco時代和黑暗時代三個時期。讀者可以想像嗎?2013年後,明明音樂產業更發達了,年輕人開始真正地消費音樂了,樂隊反而覺得這是一個黑暗時代?實際上,正是因為機會更多了,獨立音樂之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比較,樂隊若想打動人就必須學著考慮受眾的感受,所以歌也變得越來越憂鬱了。
21世紀初,中國搖滾樂在經歷了短暫的巔峰後驟然退出大眾視野,以搖滾樂為代表的獨立音樂也集體轉為地下發展。演出費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因此音樂節這類舞臺對獨立音樂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獨立策劃」給觀眾帶來的就是各地舉辦音樂節的好消息。
網易雲音樂2016年發布的《中國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稱,約四成的獨立音樂人認為缺乏曝光機會是影響其作品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音樂雜誌上的曝光多一些,是不是可以給大眾帶來更多認識創作者、打卡音樂節的機會?可惜「KANJIAN NOW」的更新也比較低頻,許多欄目的內容還停留在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