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下36氪做「創業服務生態」這件事情:最先從啟動成本較低的媒體做起,提供資訊;而後切到創業這件事最核心的一些需求,比如融資;最後再延伸到包括孵化(氪空間)、數據工具(氪指數)等線上線下各式各樣的服務。所有東西圍繞著一個群體,叫創業者。
而這套邏輯其實是完全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的,比如獨立音樂。脫離唱片公司的獨立音樂人其實和創業者非常相似。事實上從去年到今年,我也接觸到一批嘗試圍繞音樂人做獨立音樂生態的網際網路公司,但各家的具體切入點不盡相同。
月初在上海聊到的看見音樂也是其中一家,他們的切入角度是:版權和發行。
數位化的版權管理和發行系統
看見音樂成立於 2013 年,創始人沈佳之前在土豆待了 7 年,負責過原創播客管理、操辦過土豆映像節。親歷了視頻網站版權規範化的幾年之後,沈佳認準了音樂內容的價值也會在持續的版權規範化後顯現出來。
創立兩年來,看見音樂基本上兩條線同時並行。表層是音樂人平臺和音樂媒體,包括線上雜誌「獨立志」、獨立音樂排行榜 ING 榜等;底層則是一套獨立音樂的版權管理、分發系統。
表層的產品首先要解決音樂人的推廣需求。音樂人能在平臺上擁有自己的主頁,進行音樂推廣、和粉絲互動、音樂和演出的發布甚至售賣等。媒體部分則是針對獨立音樂愛好者的內容需求,吸引更多獨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最終還是服務於音樂人的推廣需求。
而底層的版權管理和發行系統,其實才是看見音樂整個業務線裡最重要的一塊。
這套系統的運作機制大概是這樣的:音樂人將作品委託給平臺,平臺幫音樂人做 UPC、ISRC 等認證編碼,規整素材,通過已經建立起的渠道網絡去自動發行,系統收集數據、結算和偵測版權。看見音樂花了兩年把全球排名前一百多家的音樂渠道、流媒體服務都談了一遍,籤約並對接了雙方系統。
音樂人向看見音樂上傳作品之後,可以自主選擇所需要上架的渠道,比如 Spotify、KK box 或者 iTunes 等,平臺會幫助音樂人發行、上架,並且會把各平臺上相應的數據返還給音樂人、提供工具幫助分析,最後幫音樂人換匯並結算版稅收入。
這些事情,獨立音樂人自己動手的話,會耗費很多精力,尤其當他要同時維護多個平臺,管理上架、協議、催款、結算等細節。「一些音樂人使用滾石或索尼等大型唱片公司的發行服務,但這些服務普遍抽成很高、服務一般,也沒有數據能返回給音樂人。」沈佳提到。實時數據對音樂人來說越來越重要,包括手中年齡、地域、興趣詞等,能夠指導音樂人的創作或者運營。
在這套系統上沈佳其實不想收費,但是音樂人反倒希望他收費。「音樂人不是網際網路人,你不收費他們覺得不知道你要幹嘛。我們很尷尬地收了錢。」
這套系統目前主要還是幫音樂人把歌發向海外渠道,沈佳提到國內的渠道今年開始陸續在談判、接入。音樂人向國內的音樂服務上架音樂相對不那麼繁瑣,而且各大音樂服務商也都有各自的獨立音樂人服務計劃。這一塊不容易切,要靠版權池的量級和含金量來撬動。
要成為「新人和新音樂的入口」
往國外發行華語音樂的尷尬在於受眾太少,絕大部分可能還是在國外的中國人。而中國人想聽歌的話,可能也用不著去 iTunes 付費下載或者去 Spotify 忍受廣告,他們會利用國內的音樂服務獲取歌曲。
目前平臺上一個比較好的案例是音樂人姚欣蓓,看見音樂幫她做了三個多月後,她大概獲得了接近兩萬的版稅收入。對於獨立音樂人的版稅收入來說,這已經不算低了。
「其實在做版權發行的時候,收入他們倒沒有那麼在意,他們最在意的第一是推廣、第二是數據。」獨立音樂人們目前絕大多數收入都來自演出。他們希望的是擴大知名度、影響力,最終通過演出變現。
沈佳看好在接下來的幾年,隨著整個音樂市場的版權亂狀逐漸被肅清,版稅還是能幫助音樂人獲得一層穩定的收入。哪怕是比較薄的一層。「老實說我們在做一套很未來的事情,從現在開始把整個版權系統建設成一個基礎設施。」沈佳說。
而比較厚的那一層,還是演出。無論對音樂人還是看見音樂來說都是。目前看見音樂還沒有在演出上做任何事情,沈佳認為當版權系統吸引來了足夠多的音樂人,解決了他們的推廣、發行需求之後,再幫他們解決演出方面的需求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沈佳稱目前有兩位好聲音系藝人籤了看見音樂,10 月會有北京、上海兩場演唱會,在上海也會將有一場中型音樂節推出。
目前看見音樂整個平臺上有兩萬多個音樂人註冊,平臺上每個月大概新增接近 1000 個。但是平臺上還沒有影響力非常大的音樂人。「指標性的藝人還在搶,有些音樂人已經冒出頭了,要搶他們就比較難。」沈佳稱平臺上一些新藝人冒頭後很快就被籤掉,例如陳粒、程壁等。
比較讓沈佳驚喜的有兩件事。第一是,原本是為個體音樂人打造的這套系統,一些沒有專門的團隊對接發行業務的中小廠牌也開始用上了。第二是,在做海外發行時他們接觸了很多海外代理商和廠牌,而後者表達出了將版權委託給看見音樂進入中國的意願。「因為他在中國找不到特別專業、合規的版權代理發行機構。」
目前看見音樂剛剛和一些海外版權機構達成合作,主要來自德國、法國和美國。「有些版權進來我們也嚇到了,比方貓王、Bob Dylan、BB King 的一些作品。」
至於燒得興起的巨頭們會不會也圍繞獨立音樂人做這樣一套系統?沈佳說:
「版權代理機構必須中立才能發行覆蓋最大化。受制於競爭格局,巨頭做全球化發行沒有太大價值,比如騰訊音樂是不會願意授權給 KK Box 的。僅僅是在國內賺取一層利潤之後轉售給對手的話,又會吞噬音樂人一層利潤,而且目前他們更不願意轉售版權給國內對手。如果忽略競爭格局,我覺得這個也不是錢能馬上砸出來的,需要時間去一家一家談判、對接後臺等。」
如果一切順利,沈佳對看見音樂的預期是,成為「新人和新音樂的入口」。「道理和36氪成為『創業』的入口是一樣的。先把所有事情變成一種最基本的服務,這是行業未來價值的根本,其他都是必定會來的長尾。這是一件很遠的事情,不是兩年賺錢的事情。」
看見音樂之前拿過一筆 IDG 領投的融資。
可愛的創業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的項目希望被 36 氪報導的話,請狠戳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