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預付卡套路多 亟待監管升級
又見預付充值後商家關門,消費者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北京的消費者彭女士此前在望京一家美容美髮店辦理了儲值會員卡,但預付充值後商家卻關了門。「卡倒是給我轉了店,但轉卡後的店離我太遠了,且卡裡的幾千元只能用於最基礎的剪髮,燙染等其他項目都不行。」
在實際生活中,像彭女士這種預付式消費並不少見,由此引發的消費糾紛更是屢見不鮮。受疫情影響,今年一些實體店現金流承壓,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原本就存在的預付式消費風險。對此,專家表示,為了監管預付卡經營行為,防止商家圈錢跑路,有必要重塑監管規則。
預付卡何以變廢卡
商家跑路、預付卡退費難,是消費糾紛的難點問題。今年以來,優勝教育等教育培訓機構陸續出現因經營不善而停業關門的情況,讓消費者手中本應享受折扣優惠的預付卡,變成了一張無法使用的「廢卡」。
事實上,不僅是教育培訓機構,理髮、餐飲、美容、健身等多個行業,都存在企業在收到預付費後跑路的現象。12月16日,「一茶一坐」官方微博發布了署名為「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的公告:一茶一坐委託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開展一茶一坐預付卡退卡工作,持有一茶一坐會員卡的消費者,可於2021年3月19日前掃描頁面中的二維碼進行退卡在線登記。退款期為2021年3月30日至2021年4月26日。中國商報記者致電一茶一坐餐飲集團想要了解具體情況時,電話卻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專家表示,當前,諸如理髮店、健身房、洗車店之類的商家,收取消費者預付款的情況較為普遍。一旦出現老闆「捲款跑路」的情形,消費者預付款就很難追回,且維權成本高,消費者往往不了了之,這更加劇了預付式消費市場的混亂。
上海單用途預付卡協會工作人員表示,預付卡作為一種高效的商業模式帶來了一定便利,但發卡企業也要得到足夠的監管。同時,面對預付卡超前消費,消費者要保持理性。
地方加大治理力度
一些地方和相關部門已著手推進系列舉措,為解決預付式消費亂象立規矩。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期在回應消費者關於「老闆捲款跑路,充值卡錢難追回」的相關問詢時說,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部門間協作,積極推動預付式消費立法,共同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有的地方通過完善地方性法規,為預付式消費建起防火牆。如上海施行《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規定》,提出了信息對接、風險警示和信用治理三大核心制度設計,抓住協同監管服務平臺這一關鍵環節,對系統信息對接、資金風險防控、信用管理、社會共治等作出規定,變「被動監管」為「主動預警」;江蘇則通過立法規定「經營者未事先通知已交預付款的消費者並作出妥善安排,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服務又無法聯絡的,視為欺詐行為」,明確將預付式消費捲款逃逸納入欺詐行為;湖南也針對預付式消費存在的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進行立法探討,規範預付式消費活動,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還有地方探索健全完善預付式消費治理體系。如江西通過試點家裝資金存管機制,為消費者建立家裝消費事前保障機制。同時,擇機向其他預付式消費重點領域推廣,努力營造良好的信用消費環境。青島印發《關於加強單用途預付卡監管工作的意見》,重點實施「一範本、三制度」,即事前推廣合同範本,督促消費者和商家都能做到按合同辦事;事中實施記名式管理和投訴公示制度,對不誠信商家進行公示曝光;事後建立「黑名單」制度,嚴禁其再註冊新的公司。
此外,多地還試點推行「消費冷靜期」等措施,探索治理預付卡亂象。如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倡導健身行業「付款後的7天內未消費無理由退費」。江蘇則提出消費者付款後有15天「冷靜期」的規定,還對企業發預付卡提供擔保、預付卡不得設有限期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
多方需形成監管合力
預付卡一直是市場監管領域的難題,預付費監管難,體現在商戶與消費者是預付消費的形式,這個消費的過程往往很長,難以事先預防。一旦出現商家跑路現象,市場監管作為行政執法部門,執法的手段又很有限,往往要訴諸法律。而消費者在立案方面也存在難題,不能合併立案,維權成本高。這些問題涉及多部門聯動,需要各有關部門協同推進。
那麼,如果消費者不小心中了商家預付卡的「套路」,該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權呢?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在退卡退款方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並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
啟真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備戰建議,要對預付卡合同的內容進行規範,以避免發售商家以格式條款的形式損害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同時,鑑於在預付式消費當中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以及消費者難取證的實際問題,有關預付式消費的訴訟當中應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即由侵權人負責舉證,證明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或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的舉證責任制度。
「還得探索治本之道。治理亂象涉及金融、司法等多部門,也涉及多地之間的協調聯動。因此,需要建立部門、地區之間的聯動機制,以及與此相關的信息共享機制。另外,單一部門的規章效力有限,相關法律法規亟須上升至更高層面,從頂層設計上來防範風險。」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車寧表示。
(文章來源:中國商報)
(責任編輯: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