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很多結腸癌都是由腸息肉癌變而來,如果能通過腸鏡檢查及時發現腸息肉,並進行合理治療,就能終止乃至逆轉其癌變過程。很多朋友也表示自己也是通過腸鏡檢查發現的息肉,並且及時進行了切除,算是有驚無險,也讓自己鬆了一口氣。但在這裡要提醒這些朋友,只是切除了息肉的話,這口氣還不能松下來,因為腸息肉的治療難點就在於復發率高,而且復髮帶來的也有可能是惡性息肉。
一、腸息肉手術切除了就能「高枕無憂」?警惕息肉復髮帶來更大禍患!
有研究表明任何息肉亞型的患者都比一般人群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要高。這項研究納入了接近18萬例發現過腸息肉且已經切除的患者,考察了他們6年以上的隨訪記錄,發現很多種類的息肉,即使已經切除,也會導致患癌機率明顯上升。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混合性腺瘤和絨毛狀腺瘤,這兩種病變的患者,接受切除後的患癌風險仍是普通人的3到4倍。
就中醫角度來看,腸息肉的形成多源於脾虛。脾主運化,肩負著輸布體內水液與精微物質的責任,脾虛則水溼內停,溼聚而成痰,痰溼隨經脈而走,在腸黏膜上聚結,最終形成了腸息肉。手術能把腸息肉切除,但解決不了脾虛的問題,雖然一時中止了腸息肉的生長過程,但效果難以持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痰溼再次凝聚,又會形成新的息肉,如果這時患者就放鬆了警惕,那就會給這個新病灶癌變的機會。所以,即使是進行了腸息肉切除,也不要覺得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後續的複查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多腸息肉不用手術也能消除:
腸息肉在中醫學裡屬於櫻桃痔、垂珠痔的範疇,而之所以出現腸息肉,和飲食有很大關係的,如恣食肥甘,過食辛辣生食之物,從而損傷脾胃,導致正氣不足,風邪、寒氣、溼熱、熱毒等積於腸道而引起。中醫治療腸息肉通過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化瘀、行氣化溼等方法治療,改變息肉產生的溫床,從源頭上治療腸息肉。對於體積小於1.5cm,症狀輕或無明顯症狀的腸息肉,建議患者在查出後,注意飲食,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
對於體積已經超過1.5cm、症狀嚴重、或有其他疑似癌變或癌變跡象的腸息肉,應及時手術切除,避免其發生癌變,危及患者生命。當然息肉可不是一切就完事兒了,息肉在手術切除後再檢出率高達96%,因為雖然切除息肉的蒂,但難以切除蒂的根部,更不能清除引發息肉的病灶,因此息肉被摘除了,過段時間息肉又會長出。患者在手術後,仍需用上述中醫療法,消除未切乾淨的息肉及息肉的病灶,調理整個的胃腸功能和生降氣機,來避免息肉再長。
三、小心腺瘤性息肉:
就西醫的角度來看,臨床常見的腸息肉可以分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幾個大類。其中,腺瘤性息肉在癌變方面是最為突出的一種。而腺瘤性息肉中又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以及兩種結構都有的混合性腺瘤。據統計,三種腺瘤中癌變機率最高的是絨毛狀腺瘤,之後順次是混合性腺瘤和管狀腺瘤。在不同報導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機率可達到管狀腺瘤的10倍至30倍。
由此可見,腺瘤性腸息肉,尤其是絨毛狀腺瘤,需要特別警惕,不僅其本身的癌變機率較高,即使已經切除,患者罹患結直腸癌的機率仍比普通人高4倍以上,所以一旦發現,就應積極進行相關治療,這個治療不止於切除手術,更包括後期的複查和中醫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