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結節」、「囊腫」這三個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常見於各大檢查報告單上。說其陌生,是因為很多人並不不了解息肉、結節、囊腫為何物、提示什麼健康風險?有的人以為,查出這三種東西代表很嚴重,不切就會變成癌症,於是造成過度治療;有的人以為沒什麼要緊,可以觀察看看,太掉以輕心錯過了將癌症撲滅在萌芽期的好時機,追悔莫及。
今天,小九邀請到來自三甲醫院的多科室醫生好好講講什麼樣的息肉、結節、囊腫癌變機率高,一定要及時切除。
指導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副教授 練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甲狀腺乳腺外科 李曉曦教授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 王繼勇
廣東藥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乳腺外科主任 張永成
腸息肉:腺瘤樣息肉是癌前病變
腸道息肉是一種非常高發和常見的疾病,在上了一定年紀的中年人中,20-30%的人患有腸道息肉。我們知道,腸息肉與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有數據顯示,70%以上的腸癌是從腸息肉發展而來的。
當然,並非所有腸道息肉都會癌變。練磊介紹說,常見的腸息肉有兩種,分別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錯構瘤性息肉。一般來說,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不會癌變,除此之外的腸息肉都有癌變傾向。他提醒腸息肉患者要特別警惕腺瘤樣息肉,這種是癌前病變,一經發現,應該儘早手術切除。
但對於50歲以上的人群,不管是什麼性質的腸息肉,都建議儘早手術處理。由於腸道息肉容易復發,因此術後患者切記定期做腸鏡檢查,可以及時發現息肉復發,也能更有效預防腸癌。
甲狀腺結節:4種情況預示惡性可能大
隨著B超的普及,以及人們對健康體檢日益重視,甲狀腺結節在正常人群體檢中的檢出率很高。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調查顯示,每5個人就有近1人有甲狀腺結節。由此估算,中國目前甲狀腺結節患者達到2.8億。
甲狀腺結節以良性居多,很多患者可以終生沒有症狀,不需要特殊治療,定期隨訪檢查即可,甚至部分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帶著結節活了一輩子。嚴重的甲狀腺結節會癌變,目前臨床研究顯示,甲狀腺結節的惡性概率為7-15%。
醫生通過B超、甲功三項、抗甲狀腺抗體、甲狀腺球蛋白,可以初步判斷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如果B超檢查發現結節有沙粒樣鈣化,說明惡性的風險很高。此外,結節周圍血供豐富,也要警惕。
李曉曦表示,當甲狀腺結節比較大,已經壓迫到呼吸道、食道,引起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改變,或者合併甲亢,結節生長速度快,頸淋巴結腫大等情況,往往預示惡性的可能比較高,應該考慮手術切除結節。
肺部結節:大於0.8釐米、邊緣不規則要當心
在肺癌高發的今天,胸部CT檢查的普及,讓許多人查出了肺部結節。研究顯示,40歲以上,吸菸和被動吸菸的人群,精神壓力太大,經常接觸有害物質,有腫瘤家族史、結核病史,是肺部結節的高發人群。
肺部檢查發現,直徑≤3cm的結節,沒有衛星樣病灶,也無淋巴結及遠處擴散,稱為普通肺部結節,而直徑≤1cm的結節成為肺部小結節。
王繼勇說,肺癌早期有相當一部分表現為結節,惡性結節大概佔肺部結節的30%-40%。所以查出肺部結節要引起重視。一般來說,結節的直徑小於0.8cm,邊緣光滑清楚,良性可能較大。結節直徑超過0.8cm,特別是邊緣不規則,看上去有毛刺樣改變、分葉狀或毛玻璃樣改變,提示惡性的可能很大,應該儘早手術處理。
另外他提醒,對於肺癌高危人群,比如長期吸菸、年齡超過40歲、出現胸痛、咳嗽等症狀,有肺癌家族史,就算是小於0.8釐米的肺部小結節,也不能大意,可能是肺癌早期。
乳腺結節/囊腫:不痛不癢反而更危險
飲食不當、壓力太大、激素水平變化,導致乳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並且乳腺癌的患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幾歲女童都可能中招。很多姑娘摸到乳房有腫塊,或者B超查出乳腺結節/囊腫,非常擔心癌變。
一般來說,乳腺結節邊界清晰,光滑可以活動,有乳房疼痛症狀,通常是乳腺增生或良性的乳腺纖維瘤,未必要做手術。
張永成表示,女性朋友容易忽視的是乳房的無痛性結節或腫塊,這種比有症狀的結節更可怕,很可能是乳腺癌的徵兆,一定要到正規醫院乳腺專科就診。尤其是結節比較堅硬,位置和形狀固定,無痛感,邊界不規則,發生惡變的概率很高,建議儘早手術切除。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