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5月24日17時30分訊(記者 李天春 陳星曹建)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住渝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文化和旅遊委主任劉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時,以武隆為例介紹了當地通過實施旅遊扶貧,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引起了總書記的回憶。
從名不見經傳的國家級貧困縣,到生態旅遊精準扶貧的旅遊大區,武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站在高山之巔書寫著旅遊扶貧的樣本。
武隆仙女山「最美公路」。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謀變的思路
武隆生態優良、風景絕佳,匯聚了集大婁山脈之雄,武陵風光之秀,烏江畫廊之幽。是全國首批七個生態文明示範區縣之一,各類主要生態指標位居全市前列。
儘管如此,在大山深處的村民們,卻受苦受窮。
是守著綠水青山繼續苦熬過窮日子?還是創新思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老百姓早日擺脫貧困?
武隆謀變,脫貧的路在何方?
經過慎密思考,武隆決定大力發展旅遊,借綠謀發展。
1992年,時任武隆江口鎮鎮長的申大華,和一群村民組成「敢死隊」前往「鬼洞」探險,從此揭開了中國地下最美洞穴的神秘面紗。這個「鬼洞」就是現在武隆知名旅遊景區——芙蓉洞。當年「鬼洞」冒出的白煙,其實是因為夏天的溫差形成的水霧。
芙蓉洞是一個大型石灰巖洞穴,被譽為「世界三大洞穴」之一。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1994年5月1日,「鬼洞」被命名為芙蓉洞,對外向遊客開放,武隆旅遊業正式起步。那一年,武隆成立了旅遊局,「打造旅遊品牌」從此成為武隆人的追求。
1998年5月,仙女山作為旅遊景區,從大山走出進入公眾視野。
2002年,武隆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力發展旅遊,成為武隆脫貧的重點方向。
2003年,武隆舉辦首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利用國際性的賽事增加旅遊收入、提升旅遊品牌,開始了「小城辦大賽」。
武隆成功打造出國際山地戶外運動第一品牌,成為國際知名全國最強的山地戶外運動地區,樹立了國內最權威、最正規的戶外運動基地形象。
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率團到武隆考察。雖然時隔多年,但總書記對武隆印象深刻。
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頂尖戶外運動高手參賽。 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綠色的崛起
武隆站在高山之巔,在充滿激情的歲月裡,不斷改寫著旅遊發展的傳奇。
2006年,張藝謀攝製的電影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讓武隆旅遊披上「黃金甲」在國外呼嘯行走。
2007年6月27日,武隆申遺成功,在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上,有了武隆的名字,武隆旅遊開始站上全球的平臺。
2008年,武隆籌集6.8億元回購仙女山等六大景區,武隆旅遊邁入整體化、規範化軌道。
世界自然遺產地天生三橋——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自2009年起,武隆採取全民參與的方式,成立16個營銷集團,由相關的領導帶隊,走出國門,面向全球營銷。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的旅行團將武隆定為旅遊目的地。
2011年,天生三橋、仙女山、芙蓉洞共同打包的武隆喀斯特旅遊區,獲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武隆成為中國九個既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又擁有「國家AAAAA級景區」稱號地區之一,也成為全國首批「森林旅遊示範區」。
綠色崛起,成了武隆的名片。
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巴古石林兒童遊樂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曹建 攝
世界的眼光
移動的雲,流動的水,都被注入了武隆的旅遊元素。
嘗到旅遊發展的甜頭,武隆的發展路子更加清晰:聚焦「山水」發展全域旅遊,讓「山區」變為「景區」。
在發展旅遊過程中,武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域旅遊發展的決策部署,堅持把全境作為一個大景區、大公園進行打造,既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又努力做大金山銀山「價值」。
白馬山天尺情緣景區貢茶園。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曹建 攝
圍繞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武隆「深耕仙女山、錯位拓展白馬山、以點帶面發展鄉村旅遊」,健全完善了 「一心一帶五區一網」的全域發展規劃布局,把仙女山、白馬山、芙蓉江、大溪河、桐梓山等主要貧困區域納入,明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在旅遊人次和綜合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充分發揮對百姓的增收帶動作用。
與此同時,武隆還引導「全社會參與」。設立每年2000萬元旅遊發展資金,出臺系列扶持政策,引導發展小加工、小手工、小養殖、小修理、小運輸、小中介、小餐飲、小旅店、小農場、小林場等涉旅「十小企業」,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組建旅行社、酒店、旅遊服務公司等,切實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
為加快旅遊服務國際標準化建設,武隆為遊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務,遊客滿意度連年位居重慶首位。大力實施「交通三年行動計劃」,構建了覆蓋全區的旅遊交通樞紐和換乘體系。度假區、主要景區景點等免費WIFI全覆蓋,打造了全國首個區域級智慧旅遊平臺「一部手機遊武隆」。
在此基礎上,武隆還實施「全球化營銷」,與瑞士國家旅遊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仙女山景區與瑞士少女峰景區結為了「姊妹景區」,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及日本、韓國、東協、歐美、非洲等國際市場,讓「自然的遺產·世界的武隆」旅遊品牌唱響全球。
地質奇觀龍水峽地縫。武隆區委宣傳部供圖 華龍網發
發展的毅力
山水築夢,點綠成金。
武隆大力發展旅遊,受益的是廣大群眾,成千上萬的貧困村民,吃上「旅遊飯」,最終摘掉「窮帽」。
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說,旅遊扶貧是扶貧開發模式的一種創新,既是「輸血式扶貧」,又是「造血式扶貧」。通過旅遊扶貧改變了貧困山區的面貌,取得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城鄉統籌發展等一系列成效。在實踐中,全區上下牢牢把握五個堅持:
堅持戰略全局的視野。始終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始終做到高起點規劃、高品質建設、高水平管理、高定位營銷,引領武隆旅遊由「重慶的武隆」「中國的武隆」向「世界的武隆」嬗變。
堅持富民增收的宗旨。堅持把「富民增收」作為發展旅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旅遊產業的輻射聯動效應,鼓勵城鄉居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積極參與旅遊服務,盡力為群眾搭建創業就業平臺,讓老百姓獲得更多實惠。
武隆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啤酒節。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曹建 攝
堅持融合發展的路徑。突破一產、二產和三產的界限,推進旅遊與相關行業的融合,將部門聯合和產業融合作為旅遊發展新的增長點,形成多點支撐、融合發展的「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格局。
堅持鍥而不捨的態度。武隆旅遊發展26年來,歷屆黨委、政府都下定決心發展旅遊,不懈怠、不折騰、不動搖,矢志不移、鍥而不捨地把旅遊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和富民產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把手抓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到底。
堅持生態優先的理念。始終秉承 「生態是武隆最大的財富,最大的資源」的理念,心懷敬畏愛護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鳥一獸和江河溪流,落實好「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2018年12月,武隆被生態環境部評為重慶市唯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武隆青槓村古驛鄉村旅遊點。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曹建 攝
扶貧的厚度
武隆的旅遊做到哪裡,哪裡的老百姓腰包就會鼓起來。
「我們村原來石漠化嚴重,村民年均收入才4000多元。現在發展脆桃產業,畝收入可達10000元左右,還帶動了鄉村旅遊的發展。2018年獲評國家農業農村部第八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19年獲評重慶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村。」火爐鎮筏子村第一書記郭守順介紹,通過培育適宜石漠化土地種植的脆桃品種,筏子村脆桃產業已覆蓋全村90%的農戶,成了村民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2019年,全村的脆桃產量480萬斤,產值3840萬元。
在旅遊業帶動下,2017年11月,武隆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行列。
2019年底,鄉村旅遊接待戶達到4000餘戶,接待床位達到4.6萬張,全年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綜合收入20億元;全區有近10萬農民靠旅遊吃飯,鄉村旅遊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到3萬餘人,其中近1萬名涉旅貧困群眾的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截至目前,武隆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0元,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0000元以上。
武隆羊角鎮縴夫街坊。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曹建 攝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武隆還有102人未脫貧,還有一些鄉村產業基礎薄弱、群眾內生動力還不足等。啃下這些「硬骨頭」,武隆打算怎麼幹?
「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更嚴的要求推動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堅決確保如期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黃宗華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武隆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取得脫貧「摘帽」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讓武隆幹部群眾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信心更堅定、幹勁更充足。
黃宗華表示,實事充分證明,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是武隆等貧困山區變傳統發展劣勢為特色生態優勢的科學方法,是必須長期堅持的正確路徑。武隆將牢記總書記「文旅融合推進,要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的重要指示要求,著力正在開展的「全國文旅融合示範區」和「世界知名旅遊目的地」創建,抓好生態保護、加快綠色發展,努力讓綠水青山美麗風景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絕不辜負總書記的囑託期望和鞭策鼓勵。
以綠色為本底,繪就綠色之卷。
如今,景色漸美、綠意更濃的武隆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下繪就出的美麗生態畫卷,也是交給當地百姓的一份脫貧致富答卷。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