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親自去了中科院一趟。這一趟,將值得國內科技圈銘記。
76的任老,女兒還在加拿大,公司核心技術還在被美國「卡脖」,仍然在引領著華為進行了一步一步的突破,去中科院的一趟,說明了太多的問題。
當前網際網路時代的有兩大基礎,第一是網絡,華為佔據了0.5,第二個是晶片,華為佔據了0.1。
網絡方面,主要是因為華為的5G能力,因為整個2G到5G時代,全球網絡市場給予了華為10幾年的發展時間。在2010年以前,美國人相信有思科在,華為的網絡和交換機技術不可能跨過思科,要知道,思科當年是可以跟微軟、甲骨文、Intel等公司相提並論的。但是低調的華為,從2G時代的依附,到3G時代的發力再到4G時代的趕超,當5G全球訂單數量NO.1的時候,美國才反應過來,然後華為在網絡方面的影響力,全球份額第一的事實已經成為定局。
有人說,在晶片方面,再給華為10年的時間,華為也有可能再次突破。但是在科技競爭的當下,沒有如果可言。當時國內一位柳姓大佬的言論「科技無國界」,也導致了其手下公司停滯的在硬體組裝的程度。這一次,華為不會再把一切都自己承擔了,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如果華為獨自去完成這項工作,確實耗時很久。第二方面的原因是,科技是一個行業,華為不可能跨界到所有科技領域,還有京東方的屏幕、紫光科技內存、海信的視頻解析顯示、小米的IOT等等。
一直以來,傳統企業的科研工作跟國內的科研所都有一定的差距,因為科研實驗環境成本是很高的,很多企業很難負擔得起來高昂的設備研發成本。很少有企業像華為前些年,每年把30%的利潤拿出來做研發成本投入。甚至在早期華為把利潤除了公司內部的消耗外,全部投入網絡、晶片研發中。這次華為拜訪中科院,擺明了兩大計劃方向。
10年規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2021年-2025年,期間由中科院發起,聯合100+研究所,打造新的四大類機構,這四大類機構就是為了後續的晶片研發做準備,分為,晶片設計方向、類似於龍芯現在的底層架構設計,EUV光刻機方向,顯示催化方向
還有基礎算法方向。
第二個階段是2026年到2030年,這5年是成果的5年,相對於當前清單進行反轉化策略,用中科院專家的話來說就是「把清單轉化成我們的任務單,清單裡有什麼,我們的任務就有什麼」,基於這種願景,相當於舉國之力去解決當前的「卡脖」技術難題,真的有造不出來的東西嗎?相信不會的,因為我們在研發出來過更難的。
當前國內SMEE擁有的光刻機精密度為90nm,根據其公司技術進度公開數據來看,在2021年可以研發出來28nm的光刻機,跟ASML的光刻機技術差距超過10年。而光刻機因為此前進口受阻,導致短期內也不會有光刻精密度提升的技術。而這一次,中科院跟華為聯合,能夠突破EUV光刻機技術嗎?
誠然,光刻機技術所需要的極端技術有至少三大難題:①高性能濾光技術、②極端紫外線下的高反射條件、③雷射器。而光學正是國內科技技術的薄弱點,說實話,這些技術美國也不一定有。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落後嗎?其實不是的,最主要的還是缺時間,所謂試驗,是在無數次的失敗驗證中出來的,這就需要大量的試錯,大量的無效投入,才能夠追趕上來。
目前為止,最難的不是未來能否研發出來,或者趕上全球晶片的設計+生產進度,因為總有一天會追上來。難的是,在追上來之前,我們能否忍受技術的退後?能否回用14nm、28nm的晶片呢?相信中科院和華為會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