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觀智庫特約研究員傑夫,劉東和
本期觀象速讀:
1. 民調不僅可以衡量選民對競選公職候選人的態度,而且能夠反映選民所持的價值觀和他們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好的民意調查會盡力顯示特定問題所體現的選民的價值觀。民調結果是歷屆美國政府和國會就重大事項決策時的重要參考,影響力很大。
2. 雖然公眾與主流媒體都對民調都表示了強烈質疑,但通過對2016年和2020年民調與實際選情的比對分析,總體上民調還是經受住了「考驗」。
2020年美國大選的硝煙的還未散去,關於民調是否靠譜的質疑聲又已經此起彼伏。4年前,在美國媒體和民調機構一致看好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的情況下,川普成功入主白宮,讓人大跌眼鏡。
今年大部分民調機構預測拜登將「躺贏」,但實際選情卻十分膠著,在多個搖擺州,川普要麼「意外」獲勝,要麼以微弱劣勢落敗。人們不禁要問:民調的結果是如何「出爐」的?為什麼民調是大選繞不開的話題?應該如何看待民調與實際選情的誤差?以後我們還能相信民調嗎?如今大選結果基本塵埃落定,回頭再看民調的發展歷程、基本特點和誤差來源,對比民調預測與現實結果,也許會對民調有更多的認知。
民調的基本特點
民調是一種基於統計學、心理學、社會學手段的社會調查,通過隨機採樣、問卷調查與數據整理等環節,將部分民眾對於某個社會問題的態度傾向直觀地反映出來。其中隨機採樣的要求保證選取樣本的有效性與無偏性,問卷調查要求問題設置與提問的中性與適宜,數據整理則需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的匯總進行適當調整,確保數據整理與調整的規範性。
民調不僅可以衡量選民對競選公職候選人的態度,而且能夠反映選民所持的價值觀和他們對熱點問題的看法,好的民意調查會盡力顯示特定問題所體現的選民的價值觀。
美國目前共有超過4000家市場研究和民調公司,2020年市場規模超過200億美元,各級政府是民調的最大客戶。長期以來,美國民調業與政府、政黨、傳媒、市場以及高校、智庫等學術研究機構往來密切。民調結果是歷屆美國政府和國會就重大事項決策時的重要參考,影響力很大。
民調市場的高度競爭性、民調結果需驗證性,加上調查方法複雜,有專業技術門檻,對民調專家水平要求較高。同時,調查的樣本結構、問卷設計和成本費都關係到調查的質量,所以美國大選民調發展到今天,日趨複雜和專業化,技術含量相當高,遠不是只問「你會給誰投票」這麼簡單。
美國民調機構
美國大選的民調機構按照背景大體可以分為媒體、專業機構與大學(或研究所)。從立場主要分為獨立民調、非獨立民調和綜合民調。獨立民調機構是獨立於黨派而進行的民意調查,不受黨派立場影響,而非獨立民調則反之。綜合民調機構一般並不真正進行實地民調,而是對各家民調機構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從而得到最終的民調數據。
民調公司良莠不齊,不同民調機構採用的抽樣方法、訪問方式以及樣本量大為不同,導致民調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差異較大。有些民調為了控制成本不惜減少樣本規模,有些商業民調缺少科學的採樣程序,還有些黨派民調根本不公布操作細節,這些都會影響調查準確性。
民調機構多少都帶有政治傾向性,反應在民調結果上即所謂的「機構效應」 (house effect)。例如Rasmussen和Fox News等機構民調偏向共和黨。例如皮尤研究中心和CNN等機構的民調結果偏向民主黨,此外,媒體在選取和報導民調結果時,也不免帶入政治取向和引導性。
民調誤差
1948年美國大選中,共和黨人湯姆斯·杜威(Thomas Dewey)在民調中一路領先民主黨人杜魯門(HarryTruman),結果是杜魯門以4.5%的優勢贏下了大選。1980年,當時的民調顯示在任民主黨總統卡特(JimmyCarter)與共和黨人裡根(RonaldReagan)之間的差距十分接近,然而,裡根最終以接近10%的巨大優勢贏下大選。2012年,在選前的最後一個蓋洛普民調顯示,羅姆尼以49%支持率領先歐巴馬的48%。結果歐巴馬卻以接近4%的差距贏下選舉。加上2016年和今年民調與實際選情的反差,讓民調誤差再一次處於輿論的 「風口浪尖」。
總結2016民調出現的誤差,專家普遍認為除了美國特殊的選舉人團制度以外,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害羞的川普選民」。主流民意調查漏掉了隱藏的川普選票的問題,在搖擺州民調的取樣比例中低估了白人藍領所佔的比例。
2."社會期許誤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意即有些受訪者在接受民意調查機構訪談時,會刻意隱瞞真實想法而說出符合所謂"社會期許"的答案。
3.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紐約時報》根據美國選舉項目(UnitedStates Election Project)提供的數據清楚地呈現了在差距極小的那些州裡,未曾投票的選民和當年勝出幅度的對比。
在2016年,密西根州有資格投票但是沒有投票的人數多達262萬人,而川普取勝的差距只有10704人,換言之,那262萬人裡只要有1%的人出來投票,結果就可能顛覆。毫無疑問,不投票的40%左右的選民這樣一個龐大的人口比例足以改變大選的最終結果,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美國大選之後再看民調
1. 全國民調與實際的選票結果比對
2016年,選前最後時刻FiveThirtyEight的全國民調顯示希拉蕊以45.7%對41.8%領先3.9個百分點,而在最終的普選票上,希拉蕊和川普的得票率分別為48.18%和46.09%,希拉蕊領先2.09%,這與民調預測相差不大,不到2個百分點。但由於美國特殊的選舉人團制度及其他因素,勝負關係卻是相反的,贏得普選票的希拉蕊飲恨敗北。
今年截至11月9日,拜登得票76,162,206(50.6%),川普得票71,529,565 (47.6%) 。此前根據選舉預測機構FiveThirtyEight11月2日的綜合民調數據顯示,在全國範圍內拜登以51.8%對43.4%優勢領先川普,拜登不僅在全國民意調查中領先川普數月,而且優勢巨大,且具有連貫性。雖然實際領先只有3%,與選前民調預測的領先8.4%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但勝負關係是一致的。
比較2020年與2016年民調,哪一年的民調更「靠譜」呢?從勝負關係上看,2020年預測對了而2016年卻讓人失望。從預測精準度上看,2020年民調與實際結果之間相差5.4%,而2016年卻不到2%。大眾或許只看重誰勝誰負,而專業機構更加追求預測的精準度。FiveThirtyEight主編奈特·希爾沃 (Nate Silver) 認為,民調結果的準確性不是根據預測結果與實際勝負是否一致為準繩,而應該以測量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距大小為判斷。
2. 關鍵州的民調與實際得票的結果比對
11月2日,Real Clear Politics網站10個關鍵州的民調數據顯示如下:
截止11月9日,選舉結果顯示,有兩個州的勝負結果與民調相左,分別是佛羅裡達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誤差分別為4.4和1.9個百分點。誤差最大的俄亥俄州,民調顯示川普將大勝8.1個百分點,與民調0.2個百分點的微弱優勢取勝相去甚遠。誤差最小的喬治亞州,與實際結果只相差0.2個百分點。平均誤差為3.6,在+-2(4)個百分點之內。(見下圖)
綜上所述,自民調誕生以來,不管是問卷設計,還是誤差校正,技術含量都越來越高,總體的精準度也在不斷提高,且比較穩定。雖然公眾與主流媒體都對民調都表示了強烈質疑,但通過對2016年和2020年民調與實際選情的比對分析,總體上民調還是經受住了「考驗」。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民調本身無法克服的技術陷阱,加上在某些特定地區或者社會比較動蕩分裂的背景下,難免存在誤差偏大的現象。這就需要了解民調的基本原理和如何看待民調的正確態度,與此同時,民調機構也應該提供更多調查結果背後的樣本來源、分析手段和可能產生的誤差等必要信息。民調固然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但也不應忽視民調的價值。魯迅曾說:「在往外潑洗澡水時,我們不能連同坐在浴盆中的嬰兒一齊倒掉」。
本文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後臺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