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這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
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
兒子殺人於是避逃人群的加害者家庭
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法扶律師
弟弟患病帶給姐姐人生課題的家庭
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
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
每一部口碑炸裂的劇都離不開優良的製作團隊以及優秀的演員。
製作團隊:HBO(公認的「神劇製造機」,以黃暴汙和高品質聞名)和臺灣公視(去年推出的高分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強烈建議父母必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膽揭露了中國式親子關係的弊病,被譽為臺版《黑鏡》)聯合推出。
導演林君陽:曾數次入圍金鐘獎最佳攝影獎,首部作品《木頭人》獲得臺北電影節學生金獅獎劇情類之評審推薦獎,當年度金鐘獎迷你劇集女配角、燈光兩獎項;近期作品《十二道鋒味》
編劇呂蒔媛:金鐘獎「最佳編劇獎」,近期作品《誰先愛上他的》。
演員陣容:金鐘視帝吳慷仁,溫昇豪、周採詩、曾沛慈等。
但最讓我期待的還是女主角賈靜雯,畢竟,這是她暌違臺劇15年後的回歸之作。
在開播當天就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
在豆瓣獲評9.4的高分,提前預定年度最佳華語劇。
這部劇涉及的社會現象足夠多,暫且從我所關注的三個部分說起:家庭(夫妻關係)、精神導師、陌生人,來分享對這部劇的理解。
我們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在社會裡有著各種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對象、路人,但我們的所有行為,都在影響抑或說改變著我們身邊人,更廣義的說改變著我們所處的社會。
【家庭關係】
喬安(賈靜雯飾)是某新聞臺的主管, 丈夫劉昭國(溫升豪飾)也是媒體工作者,他們的大兒子死於李曉明的槍下。
痛失愛子之後,變得更加瘋魔。劇中同事就有說:在她的嚴厲管理下,下屬直到臨盆還堅持工作,羊水破了仍然奮戰在直播第一線。
就連親生的女兒都對她說:怎麼不和哥哥一起死去。
故事回到悲劇發生的那一刻:喬安帶著兒子天彥去看電影,中途接工作電話便離開電影院、接完電話隨及又喝了一杯咖啡。悲劇卻在此刻發生了......
兒子的離去,心生的內疚,對女兒的忽視、對丈夫的懷疑,一切的不幸都被放大。工作中雷厲風行的她,每天夜裡都是以酒消愁。
婚姻也是岌岌可危......
家庭關係裡,我們其實最缺乏的便是有效的溝通。
就像喬安和丈夫的一次爭吵裡,她鼓勵老公離職,離職之後她承擔房貸以及家裡的開銷,當她在訴說自己的辛苦又抱怨丈夫的不理解時,丈夫也是心生怨氣。因為一切都是雙方達成共識的,他理解不了妻子為何出爾反爾!
所幸兩人的愛是存在的。丈夫深愛著妻子,諮詢了心理醫生之後,喬安依然無動於衷,丈夫卻主動改變自己。一段關係裡,最重要的,有一方可以為了對方主動改變自己。
丈夫陪著妻子去當時的電影院,從悲劇的陰影裡一點點走出來。
再強大的女人,依然需要一個厚實的肩膀來依靠,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只要有愛,換位思考,終究可以修復一段關係。如果沒有了愛,都是徒勞!
我們不妨從指責對方中休整下來,從接納開始。
【精神導師】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就像李大芝(陳妤飾)無法相信自己的哥哥李曉明可以槍殺16個人,而且大都是孩子。
她眼裡的哥哥成熟懂事;卻也內疚於與哥哥平時太缺乏交流。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一起長大,怎麼也想像不到自己的哥哥會成為殺人犯!
公眾在任何一種處境裡,都是利己的,就像居民區建了精神病院,周圍的居民都惶惶不安;就像李大芝一樣,選擇改名字上大學,在社會立足,因為如果不改頭換面,社會接納不了殺人犯的妹妹,成為朋友或者成為同事。
李曉明的事情曝光之後,李大芝的身份也隨及公之於眾。當媒體拍攝她逃匿鄉下生活的父母、拍攝哥哥的葬禮、這一切的痛終究讓大芝爆發。
劇情設置的充滿溫情,而現實生活裡要殘忍的多。
李大芝租住在應思悅(曾沛慈飾)的家裡,這個角色的設定,就像是一束光,能夠給予夜行的人力量。舒服、體貼、同理心、引領,對於這個角色品質的設定,太入心。
我們的人生可能隨時會陷入黑暗,如果能有一雙手牽引、或者一個人慰藉,人生會顯得更有希望。
但現實不是!
不開心的時候,有人陪伴,且能給予你力量,給你啟發,可是這樣的人或許一生都很難遇到啊!
【陌生人】
只要活著,我們就會與陌生人發生關係,僱傭關係、幫扶對象等等......
王赫(吳慷仁飾),為殺人犯辯護,被公眾潑糞、被嶽父斥責;慶幸的是有心智健康的嶽母以及理解他事業的妻子丁美媚(周採詩飾)。
每一份職業都得被尊重,但是公眾的情緒無處宣洩,只能波及施暴者家屬或者為其辯護的律師一家。
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人生?
難道殺人犯只需要判死刑,國家就真的安全了嗎?殺人犯背後的緣由就不該被深究嗎?
每一個情節都可以延展成為討論的話題,這大抵就是精良製作的水準。
人物對話裡,都值得我們去深思,生而為人,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我依然希望可以放心的扶起跌倒的老人、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小孩交給學校;
可以坦誠信任、可以心安的善良。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高級之處大抵在於:沒有落入大多數犯罪題材影視劇非黑即白、非善即惡的套路,可以去表達犯罪手段的兇殘,抑或去呈現受害方昭彰正義的艱辛。
它表達的也並非簡單地譴責某一個惡人或某一次惡行,而是試圖去探究人性中最源頭的惡。
因為「加害者」與「受害者」不能被刻意的標籤化,「善」與「惡」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出現錯位,殺人犯是惡,但受害方去傷害殺人犯的辯護人和家人,這難道不是惡嗎?
每一集都以Youtube上網友的評論作為開場,這些評論裡,既有對事件本身的理性討論,但也充斥著無知與謾罵,甚至還不乏言辭激烈的網絡暴力。
殊不知,有的人在懲戒「惡」的時候,已然成了惡的源頭。
因為我們與惡的距離,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漢娜阿倫特在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曾說:善可以是根本性的,而惡從來不是。
惡只能是極端的,因為它不具備深度,也不具備魔性緯度——而這正是它的恐怖之處,它可以像真菌一樣散布在地球表面,把整個世界變成一片荒蕪。惡來源於思維的缺失。當思維墜落於惡的深淵,試圖檢驗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則時,總會一無所獲。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其實沒有誰會在意真相,人們只會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