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善惡,好跟壞不就只是一線之差嗎?我們跟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在一部電視劇中給了我們啟發。本來以為是善,卻已經是惡。其實好人或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開播,一共有10集。播出之後口碑爆棚,被網友稱為「年度最佳華語劇」,這個稱號當然也是名副其實的,畢竟像這樣高質量的華語劇已經越來越少了。
這部劇的題材也十分吸引人,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編寫劇本,通過電視劇啟示我們道德什麼是人性,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新聞理想的偏離,什麼是道德法律的拉扯。這樣有深度的電視劇也自然受到觀眾的好評,在豆瓣上面評分9.4分,而且好評率還達到了95%,作為一部華語電視劇,擁有如此高的口碑實在很難得。
劇情也是十分精彩,一開始以一起槍殺案引人入勝,並且在整個過程中都留下了懸念,讓人看了還想繼續看下去。而且每一個人物都被刻畫得很豐滿,人物之間的關係也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揭露,更加吸引觀眾。
整部劇就圍繞這起無差別殺人案所涉及的四個家庭展開:槍擊案受害者的家庭、槍擊案行兇者的家庭、辯護律師的家庭和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家庭。這四個家庭在槍殺案和各種戲劇性巧合的推動下,產生了各種法律與情感的聯繫……故事吸引人之處在於,遠遠比「殺人償命」要複雜得多的是: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哪個更重要?法律與輿論的邊界在哪裡?
《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播前並沒有經過高調預熱,完全是靠硬核品質吸引了觀眾口口相傳競相安利,被「賈靜雯新劇」和「9.4分」吸引來的觀眾幾乎清一色地驚嘆:這劇也太好看了吧!
賈靜雯飾演的女主角宋喬安因孩子罹難面臨情緒的暴躁崩潰、家庭的瀕臨破碎、女兒的不解疏遠,他們夫婦倆既是喪子的父母同時又是需要客觀解析新聞現象的媒體人,而為殺人犯辯護的律師不僅要堅持法律正義又要面臨網民和妻子的不理解……
其實該劇取材於一起真實的隨機殺人案,即聞名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女童的母親沒有僅僅要求懲治罪犯,而是希望能夠從根本上剖析惡性案件出現的原因。
這部高分劇的主創也相當硬核:跟《權力的遊戲》擁有同一個HBO參與出品,《誰先愛上他的》編劇的呂蒔媛操刀劇本,最會挑劇本的「好劇標杆」金鐘影帝吳慷仁主演……
以往我們看與犯罪相關的影視劇,套路都是:案件發生,警方破案,抓捕罪犯,皆大歡喜。對於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罪犯本身乃至制度的探討,都是缺失的。而《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採用的是《權力的遊戲》模式,從多個角度出發,還原了案件的方方面面,讓我們得以窺見罪惡的全貌,也讓我們看到自己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內容的紮實和思考維度的多元化。優秀的編劇,讓我們看到了除案件本身以外,各個家庭的傷口,那些以為不可化解的矛盾,都隨著案件的變化,隨著事件的推動,得到了化解。每個人都在成長,也都在變得更堅強。
很多東西,都是需要我們直面的。當社會出現了蛀蟲,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處理蛀蟲,還要知道,它是怎麼誕生的。這也是這部劇的最高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