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鐵電渦旋反旋渦疇結構研究

2020-12-21 科學網

有機鐵電渦旋反旋渦疇結構研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5:59:23

南昌大學湯淵源團隊研究了有機鐵電渦旋反旋渦疇結構。該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6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

有機鐵電體因其機械柔韌性、易加工性和低聲阻抗等優點而備受關注。近年來,有機鐵電系統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有機鐵電體系中,諸如旋渦等拓撲缺陷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該文中,研究人員以[4-氟喹諾酮]ReO4([Q]ReO4)為原料,採用H/F取代的分子設計策略,成功地合成了有機鐵電體[4-氟喹諾酮酸]ReO4([4-F-Q]ReO4)。通過H/F置換,使[Q]ReO4的居裡溫度和自發極化分別從367K和5.83μC/cm2提高到466K和11.37μC/cm2。此外,在機械應力場作用下,在[4-F-Q]ReO4薄膜中出現了三種不同極化方向的帶狀疇,形成了一種風車狀的疇結構,其中穩定地存在著有趣的旋渦-反旋渦拓撲結構。

該項研究為優化有機鐵電體的性質和研究出現的現象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

附:英文原文

Title: Organic Ferroelectric Vortex–Antivortex Domain Structure

Author: Yuan-Yuan Tang, Yongfa Xie, Yong Ai, Wei-Qiang Liao, Peng-Fei Li, Takayoshi Nakamura, Ren-Gen Xiong

Issue&Volume: December 16, 2020

Abstract: Organic ferroelectrics are attracting tremendous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mechanical flexibility, ease of fabrication, and low acoustical impedance. Although grea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topological defects such as vortices remain relatively unexplored in the organic ferroelectric system. Here, from [quinuclidinium]ReO4 ([Q]ReO4), we applied the molecular design strategy of H/F substitution to successfully synthesize the organic ferroelectric [4-fluoroquinuclidinium]ReO4 ([4-F-Q]ReO4). Through H/F substitution, the Curie temperature and 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are respectively increased from 367 K and 5.83 μC/cm2 in [Q]ReO4 to 466 K and 11.37 μC/cm2 in [4-F-Q]ReO4. Moreover, under mechanical stress fields, three kinds of stripelike domains with various polarization directions emerge to form a windmill-like domain pattern in the thin film of [4-F-Q]ReO4, in which intriguing vortex–antivortex topological configurations can exist stably. This work provides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the properties of organic ferroelectrics and exploring emergent phenomena.

DOI: 10.1021/jacs.0c11416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1416

 

相關焦點

  • 鐵電材料中發現周期性半子晶格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馬秀良研究團隊在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半子(Meron,也有音譯為麥紉)拓撲疇以及周期性半子晶格。這一發現是繼通量全閉合(Science 2015)之後,該研究團隊在有關鐵電材料拓撲疇結構方面的又一項重要突破,為與鐵磁材料類比的結構特性再添新的實質性內容,也將為探索基於鐵電材料的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提供新思路。2020年6月1日,《自然·材料》以「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極化半子晶格」為題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由馬秀良、朱銀蓮、王宇佳、馮燕朋、唐雲龍等人共同設計和完成。
  •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二維室溫鐵磁/二維有機反鐵磁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4-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  另一方面,在大量無機二維磁性材料研究的背後,二維有機磁性材料的製備仍面臨挑戰。迄今為止,僅發現一種二維有機鐵磁材料,具有反鐵磁行為的二維有機材料更是有待開發。項目組首先設計併合成了三(2,3,5,6-四氯-4-乙炔基苯基)甲基自由基作為單體,然後通過自由基單體在液/液界面的聚合,製備了獨立的二維有機磁性聚自由基(OMP)納米片。
  • :鐵電材料極化保持研究取得進展
    但是鐵電材料中存在的極化保持失效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缺陷作為非常有效的疇壁釘扎中心,導致了這種超長的極化保持行為。此發現表明如果加以合理利用,缺陷可以解決功能器件中鐵電薄膜的極化穩定性問題。 在外延鐵電薄膜中,由於薄膜和基底之間晶格不匹配所產生的不同應力狀態會導致不同的鐵電疇結構的產生。
  • 福建物構所雜化光鐵電半導體的結構設計與光電應用研究獲進展
    偏振光電探測在醫療、環境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二維結構材料是實現該功能的重要物質載體之一。其中,二維有機—無機雜化鐵電體不僅表現出強烈的結構各向異性,而且鐵電自發極化形成的內建電場利於光生載流子分離,在偏振光電探測方面獨具優勢。
  •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新型三維滷化鉛鈣鈦礦分子鐵電材料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材料常因其獨特結構而存在鐵電性,鐵電材料與生俱來的自發極化特性,且自發極化在外電場作用下可翻轉應運而生了鐵電異樣光伏效應,這為新一代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注入了新的活力。鐵電異樣光伏效應依靠極化誘導內建電場的產生,從而促進光生載流子分離。該特性常伴隨鐵電半導體中諸多光電現象的產生。
  • 科學家揭秘鐵電材料的光電機制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揭開了鐵電材料在光照條件下產生高壓電的秘密。該研究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鐵電材料是指具有鐵電效應的一類材料,它是熱釋電材料的一個分支。鐵電材料及其應用研究已成為凝聚態物理、固體電子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之一。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該工作不僅為後續設計寬禁帶鐵電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而且進一步拓展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在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的研究,相關的研究結果最近以通訊的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對於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有機陽離子的有序-無序運動是驅動鐵電相變的關鍵因素,提高這種旋轉驅動的雜化鈣鈦礦鐵電的相變勢壘可以顯著提高其居裡溫度。有機金屬框架材料中的客體分子限域效應為合理調控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提供了新思路。
  • 福建物構所等在高階多光子非線性響應的光鐵電半導體材料研究中獲...
    鐵電材料在強雷射作用下,孕育和產生了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物理性質,如聲光、電光和反常光學效應等,逐漸發展成為新一代光電子器件的有力候選者。其中,具有多光子吸收效應的鐵電體在生物成像、頻率上轉換雷射和光限幅等方面具有潛在應用。
  • 西安交大《Nature》: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鈮酸銀基陶瓷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鈮酸銀(AgNbO3)陶瓷材料具有類反鐵電的雙電滯回線和高的極化強度(~50 μC cm-2),從而具有較大儲能密度,在電介質儲能等領域展現出較好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AgNbO3材料自身固有的亞鐵電性以及反鐵電-鐵電相變引起的回滯效應導致能量損耗較大,難以同時實現高的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成為制約該材料在儲能領域應用的關鍵。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研究員王根水團隊提出一種提高AgNbO3反鐵電材料儲能特性的新思路,實現了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的同步提升。
  • 進展|在鐵磷基超導家族中發現馬約拉納零能模平臺
    近幾年來,在拓撲非平庸的鐵基超導材料中研究馬約拉納零能模是凝聚態物理學家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丁洪研究員團隊、高鴻鈞院士團隊、北京師範大學殷志平教授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團隊通力合作,在自摻雜的雙層鐵基超導體CaKFe4As4單晶樣品上發現了拓撲非平庸的狄拉克表面態,並在超導渦旋中觀察到了伴隨著整數量子化能級序列的渦旋束縛態的馬約拉納零能模。
  • 蘭州大學賈成龍教授團隊在磁渦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蘭州大學賈成龍教授團隊在磁渦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6-05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電致變色氫鍵有機框架薄膜研究獲進展—論文—科學網
    電致變色材料被廣泛應用於智能窗戶、信息存儲和防眩暈後視鏡等領域。研究較多的電致變色材料主要有金屬氧化物、紫精類化合物、共軛聚合物等。
  • :「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該研究成果以「Periodic Wrinkle-Patterned Single-Crystalline Ferroelectric Oxid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Piezoelectricity」為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西安交通大學為該工作的第一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
  • 研究人員提出MOF電催化劑的結構轉化策略 提升轉換效率
    材料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替代材料,如金屬、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將其作為電催化劑來推動這一反應。然而,目前選定的材料要麼不耐用,要麼過於昂貴,遠非適合大規模應用的理想材料。 用於電催化析氧的金屬-有機骨架(圖片來源:techxplore)經過大量研究,金屬-有機骨架(MOF)被認為是可能的OER電催化劑材料。
  • 物理學院田浩、周忠祥課題組在高性能壓電單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些年來,無鉛壓電材料的研究數不勝數,其中鈮酸鈉鉀壓電材料(K1-xNaxNbO3,簡稱KNN)由於其較高的壓電係數和居裡轉變溫度,顯現出它巨大的發展潛力。研究團隊通過原位高能X射線衍射證實此高壓電性能源於非180°電疇的翻轉(圖2)。通過對沿成分梯度的系列晶體進行分區域的電疇和極化特性觀察,研究團隊發現超大壓電響應只存在於鉀/鈉比為43/57的晶體材料附近,該區域電疇結構呈現複雜的人字形(圖3)。
  • 反鐵磁器件在路上
    也許是諾貝爾獎的激勵,也許是人們對鐵磁的理解已經接近圓滿,那些不安分的物理人開始更多地關注反鐵磁性。梳理前因後果,可以看到相關研究大多還是集中於基礎性工作。因為實驗上反鐵磁序探測與操控的困難,技術上去利用反鐵磁來做什麼很是不妙,很多嘗試似乎在冥冥之中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