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種技術與數位化如何驅動未來農業發展?

2020-12-27 騰訊網

2021年,各國的經濟協作、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在此大背景下,中國應當如何確保種子晶片安全?

圖/Unsplash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落幕。在會議確定的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中,特別提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之下,全球經濟低迷已是不爭事實。2021年,各國的經濟協作、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加充滿不確定性。在此大背景下,中國應當如何確保種子晶片安全?

三年前,中國化工集團完成了對瑞士先正達公司的收購,收購金額達到430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最大的海外收購案。2020年1月5日,中化集團、中國化工同時宣布,將旗下全球農業資產注入新設立的「先正達集團」(Syngenta Group),包括中國化工集團旗下先正達股份公司、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化集團下屬農業板塊主要資產。

6月18日,重組而成的先正達集團正式成立。中化集團、中國化工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同時兼任先正達集團董事長。這意味著,擁有中國國資背景的全球領先農業創新科技公司,也是全球第一的植保企業、全球第三的種子企業、中國第一的作物營養以及領先的現代農業MAP服務平臺企業正式開始運營。自此,美國、歐盟和中國「三足鼎立」的全球農業科技產業格局正式形成。今後,先正達集團擁有的世界一流的種業生物技術和種質資源在中國的拓展應用更加值得期待。

未來,如何利用先正達集團的創新優勢助推中國突破種子晶片問題?《財經》記者近期專訪了先正達集團中國總裁、中國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黨委書記、總裁覃衡德。

《財經》:先正達集團的整合併購備受外界關注。能否請您介紹下目前的整合進展?

覃衡德:今年6月18日,先正達集團正式宣布完成所有的資產整合,先正達集團真正從法律意義上正式成立了,審批程序、資產整合、股權調整已全部完成。全新的先正達集團是真正意義上、法律上正式運營的跨國公司,整個集團的註冊地在上海,全球業務包含先正達植保、先正達種子、安道麥植保和先正達集團中國四大業務單元。目前全球的管理團隊已經成立了,四大業務單元的管理團隊都已經任命,所有業務進入到協同運營階段。今年前三季度整個集團業務的經營增長和協同優勢強勁,總體來說,我們在全球農業科技公司中業績是最突出和亮眼的。前不久出版的Science雜誌裡,先正達集團也是全球第四的最佳僱主品牌,說明行業裡的科學家、就業人員對先正達集團給予了非常大的認可。

《財經》:先正達集團既擁有跨國公司優勢,又背靠兩大龍頭央企。特別是先正達集團的種子業務板塊,正好是農業晶片所在,先正達集團的成立對中國農業發展的意義也非常重大。能不能請您談談未來先正達集團在助力中國農業現代化方面會有怎樣的布局和計劃?

覃衡德:毫無疑問,先正達集團肯定是推動中國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轉型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方面。

先正達集團在種業方面生物技術領先、研發體系成熟、種質資源豐富,擁有競爭優勢突出的多價、全系列轉基因商業化產品儲備和領先的抗蟲、增效生物技術產品,聚焦保障國家種業安全、推動種業行業升級、助力農業現代化轉型,是保障中國種質資源安全與加快趕超技術代差的重要企業力量。

先正達集團成立後,在種業科技方面,我們總體是在加速科研能力向中國的融合和賦能。比如說先正達北京創新中心具有全球最先進的針對重要作物的基因編輯體系,我們正在擴大其研發規模;我們同時也在籌建國家玉米種業創新中心,這也是先正達集團來主導的。同時,我們在陝西楊凌農高區建立的商業育種全球中心之一,到明年就可以投用。另外,我們正在中國選址,新建先正達集團中國創新研發中心,涵蓋植保、生物農藥、土壤調節和農業生物技術,這也將是先正達集團最先進的全球創新研發中心之一。這些創新研發集群既是In China for China,也是In China for Global,是先正達集團全球農業科技創新網絡的重要核心樞紐,科研創新成果值得期待,比如,最近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的科學家在小麥單倍體基因編輯體系取得重大突破,開發了一步胞質不育系轉育技術,全球首次將7%的父本單倍體誘導率在小麥上成功實現,將加速種質改良並降低種子生產成本,未來商業化種植有望加快。我們也計劃通過賦能中國種企打造並實施「中國種業繁榮計劃」,加速推動中國種業轉型升級。

我們同時在加速為中國農業科技創新賦能,和國內好的大學、科研院所組建合作聯盟、合作平臺,利用國內基礎研究的優勢,加上先正達集團在全球領先的商業化優勢,將上遊的基礎研發和下遊的商業化結合起來,推動中國在基因編輯等關鍵農業生物技術、綠色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控、土壤改良等新技術等領域的提升。另外,先正達集團也在國內的農藥生產環節幫助引進更多領先的環保安全理念和體系,提升整個行業的標準。這是在科技創新、產業標準方面。

另一方面,先正達集團的MAP與數位化現代農業服務,不僅在科技創新上帶動種業、植保、作物營養等行業升級,更重要的是通過MAP的服務平臺,把先正達集團的科技產品、數位化技術帶到農民身邊,讓農民能夠真正的感受到、接受到。同時我們也通過MAP平臺,連接了下遊食品加工企業、渠道商、飼料加工企業等戰略合作夥伴,我們一起共同打造產業生態。我們可以幫助接受現代農業科技服務的農民,將種出來的優質農產品有效對接給市場,真正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

《財經》:中國糧食總產量已經實現十六連豐,數量上是有保障的,但優質價高的農產品還需要從國外進口,這與種植結構與市場需求的部分錯位有關,需要反彈琵琶,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在這個意義上,MAP的系統也是從加工企業的需求出發去指導農戶種什麼。

覃衡德:對,我覺得兩個方面看。如果我們純粹講中國的口糧,水稻、小麥肯定是足夠的,但如果我們從食品消費結構來看,中國老百姓現在越來越多吃蛋白質,肉、蛋、奶,實際上我們的玉米可能還有短缺、大豆可能短缺更大。我覺得應該要用科技力量提升中國糧食生產的效率和品質。否則同樣這麼多土地,種出來的糧食產量還是低、效率還是低,實際上浪費了我們的資源。我們的土地是有限的,應該用有限的土地種出更多的好糧食,滿足14億人的消費需求。

第二個,我們還是要按照消費者的需求來種糧食,這是我們MAP現代農業平臺要做的。一方面是通過科技創新、數位化技術、優質的種子品種和綠色農業投入品、成套的現代種植技術,提升土地的產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真正把農民組織起來,按照市場的需求來種植符合市場需求高品質的農產品。MAP現代農業服務平臺現在已經在全國建立了300多個MAP中心,服務全國400多個縣。我們把農藝師選派到了MAP服務中心裡工作,他們能為農民提供7+3的全程種植解決方案,從選種、土壤檢測、測土配肥、定製化植保,到農業機械的服務以及數字農業、培訓、檢測等等。農藝師從精準的選種開始幫助農民,根據選種設計種植方案,通過過程管理、數位化工具幫助農民監控農業生產的過程、降低風險。

最後農民可以把糧食交給我們。我們選擇的種子品種均一,品質穩定,所以收到的糧食都是高品質的糧食。MAP平臺與國內頭部的食品加工企業已開展深度合作,像中糧、益海嘉裡、阿里、五糧液等,還有其他糧食加工企業、渠道商。他們把訂單交給MAP平臺,MAP平臺根據他們訂單選擇種子品種、確定種植方案。我們的專家理解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品質,選什麼樣的品種,對應什麼樣的種植技術,相當於把消費者需求翻譯成整個種植方案賦能給農民。

《財經》:這也是在幫中國培養新農民。

覃衡德:是的,我們服務的對象就是中國的新農民,家庭農場、專業種植戶和農民合作社,同時也通過服務在帶動廣大的小農戶。我們是農業農村部指定的全國農民合作社提質增效的主要實施者之一。現在也是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推動大戶帶小戶。我們建設了MAP示範農場,也有合作大戶的示範農場。大戶跟著我們一起掙到錢、發展了,然後組織農民來看示範農場。老百姓看到效果,他們又自願把土地放在一起組建起土地合作社,我們接著為這些合作社賦能,提供7+3的全程解決方案。MAP平臺在全國現在已經服務了3700多家合作社,逐步把小農戶也帶到了我們的現代農業服務裡面來。

《財經》:您之前提到先正達集團計劃在中國糧倉黑龍江進一步擴大MAP平臺的服務規模。除了MAP的計劃,先正達集團未來在黑龍江還會有別的布局嗎?

覃衡德:在黑龍江首先我認為第一個是品種。我們也在針對黑龍江特定的自然條件研發更多的品種。這些優質品種我們還是蠻有信心的,無論是玉米、大豆、蔬菜。像我們的鮮食玉米,先正達集團在全球是最大的。因此,在種業創新上我們會圍繞黑龍江的需求開發更多品種,同時我們會繼續擴大MAP平臺在黑龍江的服務面積和覆蓋面。現在我們是21個MAP服務中心,圍繞水稻、玉米、大豆等優勢產業縣,累積服務了100多萬畝土地,未來我們希望在能夠擴大服務至幾千萬畝,覆蓋黑龍江所有重點農業縣,把MAP模式不斷複製擴大,帶動更多第一車間的農田能夠按照我們提供的優質品種和技術方案種出更多、成規模的、品質穩定的農產品。

同時,我們也會跟下遊的食品加工價值鏈上的合作夥伴一起,推動在黑龍江就地的二產轉化,甚至將來如果土地能夠連片種植、品種比較均一、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未來在黑龍江的旅遊除了冰雕、森林,農業旅遊也會成為一種農業三產融合的重大潛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產業興旺,才能實現鄉村振興,農村美,民眾富裕。這是我們的初步想法,還是要從提高種植效率、種植標準著手,通過更可持續的方式種出較大規模的、品質均一的原糧,帶動下遊更多領先食品加工企業在黑龍江投資興業。

《財經》:先正達集團幾乎是中國種子晶片的龍頭企業了。現在德國拜耳收購了孟山都,美國陶氏化學和杜邦合併後拆分出農業領域的科迪華,加上先正達集團,全球農業科技領域三足鼎立。您能不能談談先正達集團跟國際上另外兩大企業相比,優勢在哪?

覃衡德:我覺得優勢有這麼幾點。第一個,我們的生物技術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跟拜耳不分伯仲,比科迪華要領先。在全球,無論是北美、南美,我們現在的生物技術應用增長強勁。我們在生物技術包括基因編輯技術方面,都是站在世界最前沿,也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也越來越認識到生物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將來一定是改變整個育種行業的核心的科技創新,先正達集團擁有這樣的核心基礎。

第二個,我們還有中國的龐大本土市場。有技術、還得有應用的市場。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一定是先正達集團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可以把領先的技術和中國大市場、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結合起來,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先正達集團的蔬菜、玉米、大豆等品種,在全球擁有優質育種材料,現在也在更多跟中國本土育種材料和研發進行結合,加快商業化育種。我們現在除了生物技術以外,商業化育種也加快在國內布局。我們也堅定認為我們會改變和提升整個中國的種業行業,無論是生物技術研發和應用,還是在商業化育種方面的效率和系統化,這是我們的責任。

第三個,先正達集團在全球的農業數位化已經服務了將近20億畝土地,在中國的服務量也超過了9000萬畝。應該說在這三家裡面,我們現在通過數位化服務的規模是最領先的。我們服務的數位化工具、技術也是最全面的,我們覺得數位化加生物技術一定是未來改變整個農業生產效率核心的科技驅動力。在這兩方面,先正達集團具有非常獨到的競爭力。

《財經》:整合後全新亮相的先正達集團跟之前相比會有什麼不同?

覃衡德:我們擁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業務。過去先正達就是植保產品加上種子。現在整個先正達領先的創製農藥和種子,加上安道麥全球最領先的非專利農藥研發技術和產品創新,再加上我們在中國的種子、化肥、農藥,還有MAP與數位化平臺,等於我們變成全球所有農業科技創新公司裡面業務最多元化、最齊備的公司。

第二個我們的規模也更領先。過去單一的先正達公司比拜耳規模要小。現在我們加在一起,植保全球第一種業、種業也是全球第三,再加上在中國作物營養行業第一和我們的MAP與數位化平臺在中國的創新引領作用,我們的市場地位大幅度提升了。

第三個,我們的員工和管理團隊更加多元化了,全球管理團隊組成非常多元。中國管理團隊負責先正達集團在中國的全部業務,是中國團隊來管理中國業務,不像過去傳統跨國公司是老外來管中國業務做得很小。過去單一的先正達在中國的業務低於10%,現在先正達集團中國佔到全球業務的20%以上,未來我們希望能夠超過30%,將中國成長為增長引擎的本土市場。我們現在在中國有15000名本土化優秀團隊,是有家國情懷的創新團隊,所以還是有非常本質的不同。

當然,先正達集團是非常多元化的。我們現在有歐洲的公司、美國的公司、以色列的公司、中國公司,我們融合在一起,是非常多元化的公司,也是非常本土化的公司。我覺得相對於另外兩家來講,我們的多元化也會成為很好的競爭力。

《財經》:您提到先正達集團多元化的變化,這會不會帶來一些管理上的挑戰?

覃衡德:當然。管理上的挑戰肯定也是很大,但總體來說我們現在整合、融合得非常好。我們的全球管理團隊也團結得很好。寧高寧是我們董事長,他帶領著全球董事會,現在外籍高管對寧總都非常尊重,他們對中國也非常熱愛。我們的CEO在去年沒有疫情的時候,一年來中國出差9次,對中國非常友好、非常尊重,也非常希望通過我們的整合來幫助中國農業轉型。當然,整合一定需要直面很多挑戰,但總體來說我們進展順利高效。

《財經》:未來先正達集團如何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農業資源,挖掘國內國外兩個農業市場?

覃衡德:第一個,我們在國際市場正更多利用中國的市場影響力。中國是糧食最大的買家,我們擴展南美或者北美的市場,也積極與中國進口有關的夥伴來合作,增強我們在南美、北美市場的影響力。我們可以幫助合作夥伴把糧食進口到中國,去到全球最大的消費地,這是對全球市場的幫助。

第二,中國的產業鏈最完整,也進一步提升了先正達集團在全球最重要製造基地的優勢。我們充分利用中國完整的產業鏈、高品質、低成本的競爭力,幫助先正達集團拓展全球市場。基本上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在中國製造。反過來,先正達集團的科技創新、產品也會很好地支撐中國農業的發展。比如說通過MAP與數位化平臺在全國的推廣,用先正達集團的優質產品、技術、科技不斷為平臺賦能。過去,在科技、產品上可能我們自己要走得更慢一些。現在我們要依託先正達集團在國際上的能力賦能中國市場。無論是數位化也好,科技產品服務也好,先正達集團給了我們更多科技上的支撐,讓我們在中國擴展得很快。

第三,我們還有國外國內兩個市場的緊密協同,比如說我們的育種,我們從國內、國外可以獲得更多育種資源、親本的資源,可以跟國內更好的結合,也可以加快我們在國內的品種選育。同時,先正達集團在全球的網絡和能力,也將幫助我們育成的優質品種更多地「走出去」,幫助全球農業發展。

最後就是研發。先正達集團擁有綜合覆蓋的農業科技創新實力和完備的研發體系,擁有250年的歷史,在科技創新方面有非常獨到的經驗和商業化機制。中國有大量的基礎研發,但商業化還有差距,所以我們現在把全球最先進的創新研發中心建到中國來,就是要把中國的基礎研發和商業化研髮結合起來,把中國的研發資源的價值進一步挖掘和激發出來,用研發創新支持我們在中國的發展。同時我們在中國的創新研發集群也會支持先正達集團在全球的科技創新,所以這也是兩種資源的結合。

相關焦點

  • 從基因工程到微生物利用,生物農業的創新與突破丨IFA2020
    對於全球很多企業來說,他們實際上已經實施了比如說為促進動物蛋白持續生產和健康發展而進行的食品改革,最近大約有25家全球知名企業加入了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推動食物生產可持續化發展。如何做到讓這些動物蛋白供應可持續,贏創提出精準養殖。藉助數位化、大數據及智能算法去實現,通過數字雲的數據交互和智能算法的創新平臺,做在線分析、農場檢測、內外腸道模型的模擬。
  • 航天技術育種,機器人當農夫,農業生產盡顯「科技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吳吉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業就是「靠天吃飯」,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以「數字農田」「植物工廠」「智慧養殖」為代表的數位化農業正不斷地加快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步伐。育種用上航天技術「農以種為先」,但多年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育種理念和手段落後,至今依然存在盲目性和主要依賴經驗等突出問題。科學的育種,可以改良品種、提高品質和產量,真正讓農業生產「贏在起跑線」。在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記者看到了新鮮欲滴的白玉菇,令人愛不釋手。
  • 回首自主育種之路,看康普森生物如何「霸佔」70%市場
    康普森生物創始人劉繼強接受了35鬥的採訪,向我們介紹了康普森生物的發展歷程和他對農業基因組檢測市場的看法。最早的入局者:以基因組檢測為基礎,深耕農業領域康普森生物成立於2011年,創始人劉繼強從中國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基因組檢測相關的工作。
  • 券商:生物育種產業迎來大發展;中聯重科累計獲得近5億元補貼
    更多關注農業食品、農業科技、農業生鮮、農業電商等領域的新政策、創新、新商業、新布局,請閱讀由【農業行業觀察】(產業● 科技● 商業)編輯團隊梳理的價值信息...  1、券商:生物育種產業迎來加速發展
  • 通過生物育種引領我國科技競爭力提升
    本報記者 李豔潔 北京報導在「十四五」開局之時,「生物育種」等詞彙再度引起熱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將生物育種列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發展方向。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 生物育種入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種業股科技屬性如何被重塑?
    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並明確提出「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同時,在全球局勢變化、新冠疫情、非洲蝗蟲及草地貪夜蛾等蟲害綜合大背景下,糧食安全問題得到空前重視。
  • 先正達宋榮:四大因素驅動,生物農業浪潮來臨丨IFA2020
    先正達集團作為全球植保市場的領導者,擁有全球領先的專利和非專利農藥研發實力,以及先進的種業生物技術及育種技術,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和第三大種子公司。近日,在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IFA 2020)上,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以 「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的協同發展及創新」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 集聚創新資源驅動農業發展,打造綠色智慧農業「百花園」
    用聲音分析監測育肥豬和肉雞健康、動物身份識別、家禽和豬舍自動化管理、生豬遺傳育種……近日,來自荷蘭的10家公司,帶著他們先進的牲畜養殖及加工技術,「組團」赴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以下簡稱南京國家農高區),進行技術路演。
  • 康紹忠院士:農業領域若干顛覆性技術初探
    未來15~20 年內,這些革命性技術向農業領域滲透,必將掀起新一輪農業生物技術浪潮,促進「網際網路 +」產業興起,引領和支撐農業實現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整體上形成了少量領跑、多數並行和跟跑的農業科技基本格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支撐能力偏弱等差距。
  • 種業深度報告:生物育種十年磨一劍,喜迎政策春風
    相關受益於生物 育種市場開放的國內外上市公司有:大北農、隆平高科、登海種業, 及奧瑞金種業。風險提示:我國生物育種相關政策的推進不及預期。1. 我國傳統種業發展穩健農業屬於第一產業,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部門,在我國經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未來農業科技暢想曲
    新華社發新華社發麵朝黃土背朝天——這是人們對農業的印象。傳統農業是一種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但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物流業的飛速發展,正讓農業擺脫水土等資源和勞動力的束縛。那麼,未來農業什麼樣?
  • 中國信通院李敏:農業數位化轉型發展研究
    數位技術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有利於探索、創新數位技術在農業農村的融合應用,可大力推動農業數位化轉型。農業數據中心也將加快建設,相關政府部門提出未來幾年要啟動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國家農業農村雲平臺、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和國家農業農村政務信息系統,搭建統一開放的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9]。4.3 農業農村市場空間巨大城市居民消費持續增長為農業農村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 十張圖帶你縱觀2020年農作物育種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分析 分子...
    但我國現有種子行業的痛點在於優質的種子研發技術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少數上市企業中,導致流通在市場上的種子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我國對育種產業的規劃一是深度發展商業化育種,二是提高分子設計育種。種子是種植業的「晶片」 育種是關鍵從農業種植產業鏈來看,種子屬於前端行業。
  • 融入「數字雲南」——以工業網際網路驅動農業產業數位化發布會在京...
    為助力雲南省全力建設數字雲南,推動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加快產業服務升級,9月15日,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易見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融入「數字雲南」——以工業網際網路驅動農業產業數位化發布會在京舉行。
  • 家禽育種迎來發展良機
    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隨著國家層面的定調,在生物育種這一塊,家禽育種國產化已提上日程,聖農、峪口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布局育種企業。據聖農股份表示,其肉雞祖代產品目前已在中試階段,該項目成功後將徹底改變我國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支持國家白羽肉雞品種資源實現自有化的國家戰略。
  • 遺傳變異——生物育種
    生物育種是培育優良生物的生物學技術。 (一)雜交育種 1、概念: 雜交育種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組成的同種(或不同種)生物個體進行雜交,獲得所需要的表現型類型的育種方法。
  • 種子和耕地是未來農業發展重點;券商:農業板塊有長期投資價值
    導讀: 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爐,農業發展方向已定;2021年中國豬肉進口或減少30%;大北農擬為生物技術公司提供財務資助;無人化種植或成未來農業的方向...【熱點】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種子和耕地是農業發展重點近日,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該會議重點提到:1)要尊重科學,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 農業數位化是未來發展趨勢,拼多多當選為「數字農業先鋒企業」
    繼全國脫貧攻堅獎項後,拼多多又當選為數字農業先鋒企業。這是榮耀,也是對於近幾年來,拼多多做出成績的認可。隨著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的開展可以看出,數位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數位化、現代化都將在農業上得到融合體現和深度發展。
  • 不斷深化本土化戰略 投身中國數位化農業
    您如何看待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鄭子勤:疫情確實已成為衝擊全球經濟的最大「黑天鵝」。長遠來看,疫情還很可能直接影響到全球產業鏈的未來布局,分散化、多中心化的新趨勢已經開始顯現。近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的快速發展。然而就農業來說,成就斐然的背後,持續增加的人口和減少的耕地規模,頻繁氣候災害、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所形成的壓力也日趨嚴重。
  • 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兩個農業項目成功通過驗收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忠(右)率隊考察深圳市農促中心基地深圳市農促中心是深圳市市場監管局下屬機構,承擔深圳市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促進技術服務的重任。近年來,該中心在農業技術攻關上屢有創新成果,助力深圳成為原創育種研發的技術高地和「種業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