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文 | 雲鵬
智東西10月30日消息,在華為Mate 40國內發布前期,華為同芯東西在內的少數業內媒體,對可能是華為麒麟「絕唱」晶片的麒麟9000 5G SoC進行了深度解讀,就CPU和GPU性能、AI架構迭代、AI在影像系統和AR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細緻探討。
華為晶片和硬體的產品和技術規劃負責人、華為Fellow艾偉在開場時說到,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0年1-9月,中國市場累計出貨1.08億部5G手機、佔同期手機出貨量47.7%,5G新增用戶佔全球78%。毫無疑問中國將成為全球5G市場的核心。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未來。」艾偉說這是華為一直以來遵循的原則,到今天,華為已經推出了三代5G SoC,從麒麟990 5G到麒麟820,再到麒麟9000。
據稱,麒麟9000是目前手機行業工程量最大、工藝最複雜的晶片,集成了153億電晶體。在很小的體積內、很低的功耗限制下,實現高性能晶片的設計,這就是對於手機SoC研發的挑戰。
▲麒麟9000現場實拍圖
首先,艾偉就拿出了華為的看家本領——5G通信性能。
此次麒麟9000為5G SA雙載波SoC,據稱Sub-6G下行雙載波速率峰值可以達到4.6Gbps。根據現場展示的測試數據,華為Mate 40 Pro的下載速度是iPhone 12的2.5倍。
除了速率更快,在延遲方面,華為Mate 40 Pro在實測中,83.8%以上的狀態是延遲小於30ms的。在WiFi方面,華為Mate 40 Pro支持Wi-Fi 6+ 160MHz。
在CPU方面,麒麟9000的CPU性能相比驍龍865 Plus提升了10%,能效比提升了25%。GPU首次採用了24核設計,性能相比驍龍865 Plus提升了52%,能效比提升了50%。
根據華為所展示,在主流遊戲實測中,麒麟9000的每瓦幀率都更高。在一些MOBA遊戲中能效超過驍龍865 Plus 20%,並且艾偉說,麒麟9000在長時間運行中的能效表現尤其突出。
在這樣的性能背後,華為希望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能做到同時實現高畫質、高幀率和低功耗。他提到現在手遊逐漸遷移了很多主機遊戲,遊戲的畫質更高,性能要求也更高。
麒麟9000的GPU支持SSR屏幕空間反射、體積光、實時陰影、高解析度+HDR等圖形特效,根據現場展示來看,麒麟9000在運行這些特效的時候,功耗低於「友商」30%。這個功耗的優勢主要指麒麟9000在達到相同幀數時會產生更小功耗。
艾偉特別提到,這些特效以前受限於手機性能和功耗的限制,只能在主機遊戲上實現,但是現在已經可以在華為手機上實現了。
當然,AI性能也是麒麟9000的主要優勢之一。華為從2017年開始就在麒麟970中加入了NPU單元。這次華為將NPU架構升級為達文西2.0,據稱NPU算力能夠實現翻倍的效果。
另外NPU採用了Smart Cache 2.0技術,也就是把AI需要處理的內容先放在緩存上,提升了AI處理的速度。AI BenchMark跑分相比上代提升了2倍。
在INT8整數運算性能方面,麒麟9000性能提升了60%,能效比提升了150%。
在AI應用方面,華為在視頻、拍照和AR方面都在繼續發力。艾偉說,現在麒麟9000識別2000張照片只需要1秒,這樣就可以為視頻提供實時的圖像分類、目標檢測、語義分割、實例分割等能力。
華為在現場舉例,通過AI圖像處理能力,麒麟9000可以將一段視頻變成「動漫」畫風,這裡就用到了輪廓提取、紋理優化等AI能力。當然,例如實時超清解析度處理、人臉圖像處理等能力也可以實現。
艾偉提到,華為希望未來可以為旗艦手機用戶直接帶來高清晰度的視頻體驗。比如將270P視頻超分處理得到標清視頻,解析度提升倍數達到3倍。
在拍攝方面,麒麟9000的ISP升級到6.0,3A處理能力提升了100%,管線處理速度提升了50%。
在ISP和NPU的協同上,麒麟9000中ISP+NPU的處理總時間可以做到33ms以內,實現4K像素級的視頻處理。
根據現場展示來看,對比iPhone 12 Pro的暗光拍攝視頻,華為Mate 40 Pro拍攝的視頻細節更清晰,即使在運動場景下也有相同的表現。
在逆光場景下,麒麟9000可以實現「實時包圍曝光HDR視頻合成」,通過合成不同的曝光時間所形成的圖像,實現更好得到逆光HDR視頻效果,據稱已經超越了人眼的100dB動態範圍識別深度。
在這樣的AI性能基礎上,華為達文西微核架構2.0,據稱可以做到全天待機耗電3mA,相比上代1.0,功耗降低了一半以上,這樣就可以保證手機可以具有超低功耗的「感知」能力。
比如華為EMUI 11中最新的EOD目光注視息屏顯示功能、前置鏡頭手勢控制等功能都需要這種低功耗長時間的感知能力。
在AR方面,華為認為AI+AR可以實現手機的「看懂」能力,晶片可以「看懂」手機所看見的內容。
麒麟9000的AR 3.0配備了專屬的AR硬化模塊並升級了AR算法,可以實現實時的AR理解能力。
華為將這種能力稱之為對於環境的「秒懂」,可以在1秒內辨認4種室內物體、3種形狀、8類平面語義,並且還能測量出物體的尺寸。
艾偉說,數據通過手機端側實時環境感知後,脫敏上傳到雲端,然後雲端生成強大的知識圖譜,進行數位化,最終再反哺端側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這是華為現在在努力實現的。
在他看來,兩年後,保守估計,存量市場中5G手機可能達到一半以上,那時,用戶會有實時的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結合的體驗,這就是5G、AI和雲能力能夠帶給我們未來的想像空間和體驗。
從麒麟9000 5nm工藝、153億電晶體加持下所表現出的50%的GPU能效比提升、NPU加持下的AI圖像處理能力、ISP和NPU協同帶來的視頻拍照逐幀處理等能力,我們不難看出華為在這顆幾乎被業內認為是「絕唱」的晶片上花了不少心思。
華為就是希望能打造出今天「地表最強」5nm 5G SoC,毫無疑問,華為做到了。
對於華為來說,消費者業務誠然面臨著巨大壓力,但是不論從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協助建設,還是從外部積極爭取晶片獲取渠道,抑或是華為Mate 40全球發布會結尾那段「日蝕」視頻中所展現的光芒,我們都能看到華為的堅持。
如果說麒麟9000將是華為的最後一顆子彈,也只是代表了現在,而非將來。
對於華為、華為消費者業務、華為晶片版圖來說,絕唱?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