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作者 | 唐潔雅
12月7日,海關總署公布進出口數據, 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其中,出口16.13萬億元,增長3.7%;進口12.91萬億元,下降0.5%;貿易順差3.22萬億元,增加24.6%。
前11月,我國前五大貿易夥伴分別為東協、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按品類來看,機電產品、紡織品和塑料製品等出口增長,服裝、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鐵礦砂進口量價齊升,原油、大豆和天然氣等商品進口量增價跌。
光大銀行分析師表示,進口不及預期,主要是受商品價格影響,從11月進口數量看,國內需求恢復迅速,補庫存有望延續,帶動進口增加。
天風證券、招商證券等分析師表示,海外假期疊加疫情反覆致使外需持續強勁,尤其是與疫情相關的抗疫物質和「宅經濟」商品需求旺盛,未來一個季度,中國產業鏈在全球中的地位仍難以撼動。
回顧前三季度,率先恢復的中國充分發揮「世界工廠」的作用。近日英國國家統計署ONS稱,第二季度,英國從中國的進口總額首次超過德國,中國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夥伴。
數據顯示,對華的進口份額從第一季度的8.6%增長到二季度的13.4%,進口規模達到110億英鎊,其中大幅增長的包括紡織品(例如提供給NHS的醫用口罩),還有進口所佔比例最大(35%)的電子音響設備和辦公器械等電子產品。
中新社表示,中國二季度成為英國最大進口國主要是因為疫情的封鎖措施使英國主要貿易夥伴如德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收到衝擊,疊加「脫歐」使得英國和歐盟內部的產業鏈調整,迫使英國從其他國家擴大進口貨源;與此同時,中國快速復工復產以及疫情期間「宅經濟」的興起促進了對中國電子設備等產品的進口。
歐盟統計局近日也表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繼續超越美國,保持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地位。歐盟與中國貨物貿易總額為4255億歐元,同比增長3%,其中,對華進口同比增長4.5%,出口與去年同期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