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2020-12-11 腦科學君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李浩洪教授實驗室主要綜合運用膜片鉗電生理技術,在體多通道活體動物記錄技術,動物基因操縱以及光遺傳學和成像技術,對情感記憶及相關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和衝動控制障礙等,在細胞水平,神經環路水平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以期能闡明正常生理狀態下,情感記憶形成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其在相關疾病形成中的作用。近2年科研成果頗豐,在Nature Neurosci,Neuron, Cell Reports,Current Biology等知名期刊發表了研究論文,brainnews編輯部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整理。

01

初級視覺皮層(primary visual cortex, V1)的神經振蕩是處理視覺刺激所攜帶的時空信息的基礎。神經元的內在特性和神經迴路的相互作用都有助於神經環路中的節律性活動。V1皮層中不同亞型的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經元參與調節不同頻率神經元振蕩,其表現出多種解剖、形態、分子和電生理以及連接特性,但是其詳細調節機制並不清楚。

2020年11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團隊Cell Reports發表題為Somatostatin Neurons Govern Theta Oscillations Induced by Salient Visual Signa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採用在體局部場電位記錄、光電極記錄以及光遺傳操縱等技術闡明了視覺刺激誘發V1腦區θ振蕩的具體神經機制。

圖1 視覺刺激與V1腦區θ振蕩強度相關聯

該團隊發現視覺刺激增強V1腦區θ振蕩;視覺刺激增強生長激素抑制素陽性(SOM)神經元和小清蛋白陽性(PV)神經元發放θ波相位鎖定,刺激可以激活SOM神經元,但抑制PV神經元;失活SOM神經元削弱視覺刺激誘發的θ振蕩;節律性激活SOM神經元增強θ振蕩。(神經元相位鎖定:神經元動作電位發放特異性地位於某種神經振蕩的某個相位。)

該論文闡明了視覺刺激誘發V1腦區θ振蕩的局部神經環路機制,有助於理解V1腦區不同頻率神經振蕩的產生機制,以及視覺信息處理和行為認知神經基礎。

圖2 V1腦區θ振蕩產生機制示意圖

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黃鵬程和向心寬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陳昕楓為參與作者。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項目的資助。

02

2020年11月10日,國際神經科學頂級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了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一條新的記憶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作者證明了光療信息可經由retina-vLGN/IGL-Re通路的介導來增強空間記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超然課題組2019年的工作發現retina-vLGN/IGL-外側韁核(LHb)通路可介導光療的抗抑鬱作用【1】:視網膜內部分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可直接投射至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後者又可抑制LHb的活動。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上述兩條光信息傳導通路的發現,對於理解機體非成像光信息傳導系統的結構及功能內涵、回答光為何能夠同時調節情緒及記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暨南大學博後黃曉丹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黃鵬程博士及暨南大學黃魯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學任超然研究員為首要通訊作者(Lead contact),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暨南大學蘇國輝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Huang et al., 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 Neuron (2020)

03

2019年5月24日,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沈偉研究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浩洪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長文發表了題為Zona incerta GABAergic neurons integrate prey-related sensory signals and induce an appetitive drive to promote hunting的文章,揭示了大腦未定帶(Zona Incerta,ZI)神經元在捕食與進食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進食與捕食行為是生物進化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這些行為與感覺特徵提取、獎賞和動機息息相關。解碼這些行為不僅是理解神經系統如何調控行為的重要窗口,也為理解臨床肥胖症和厭食症的發生提供契機。兩個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在體電生理記錄和鈣信號光纖光度法等神經環路手段,發現ZI神經元介導了獵物的「感覺特徵」提取、捕食的動機、捕食與進食的相互關聯等內容。

ZI是大腦中的功能「未定」的區域,位於大腦神經軸中央位置,與多個腦區有豐富的神經連接,然而其功能仍然不夠清晰(Mitrofanis J. Neuroscience, 2005.)。雙方的團隊發現ZI不僅對於小鼠提取獵物特徵信息很關鍵,還編碼獎賞性動機,促進捕食行為;另外ZI還促進獎賞性進食,且通過不同的下遊環路來調控進食和捕食行為。同時,研究團隊發現,光遺傳學激活ZI的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γ-氨基丁酸神經元會引起小鼠的暴食性行為和啃咬食盤與墊料,說明這些神經元除了參與進食外,還可能參與捕食行為。

研究人員通過神經環路研究發現ZI投射至導水管周圍灰質(PAG)腦區,引發捕食和獎賞;ZI投射至丘腦室旁核(PVT),引發進食與獎賞(圖,Zhang X, van den Pol A N. Science, 2017.)。綜上,SC-ZI的神經環路負責提取獵物的特徵信息,並促進捕食行為;ZI-PAG的神經環路負責編碼獎賞性動機,促進捕食行為;ZI-PVT介導獎賞性進食行為。這些發現有助於理解動物對特徵提取和動機編碼的關鍵神經機制,或可解釋臨床上刺激ZI附近所誘發的暴食性行為和獎賞性動機改變,並為肥胖和厭食症的控制提供新的切入點。

圖.ZI對捕食和進食的調節作用。ZI區域整合獵物的感覺信息,編碼食慾動機,進而通過不同的神經通路調控動物的捕食和進食行為。S1/S2:初級/次級觸覺皮層;AU2:次級聽覺皮層;VC:視覺皮層;SC:視上丘;PVT:丘腦室旁核;PAG:中央導水管灰質。

在本論文中,趙政東(上科大生命學院和免疫化學研究所聯合博士後)、陳宗明(上科大生命學院,2015級碩博連讀生)、向心寬(華中科大)、胡孟娜(上科大生命學院,2015級碩博連讀生)為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沈偉教授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浩洪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04

2018年12月6日《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浩洪教授團隊關於揭示促進覺醒和調控飢餓誘發覺醒狀態中的神經機制的研究成果。該成果首次揭示了丘腦室旁核(PVT)中存在一類重要的神經元可對飢餓產生響應,同時在協調睡眠和覓食衝突中發揮關鍵作用。

丘腦室旁核PVT的主要連接圖譜

飢餓能夠引起睡眠覺醒狀態的改變,人會從睡夢中被餓醒,就是鈣視網膜蛋白陽性神經元在起作用。這一過程可能與能量平衡穩態、攝食行為、覺醒系統、情緒調節、獎賞系統等多個功能系統密切相關。

PVT是重要的丘腦核團,參與了睡眠覺醒、攝食和獎賞等日常行為的調節。該論文第一作者、研究中心博士化瑞芳表示,以往電生理研究發現PVT 神經元電活動存在晝夜差異。PVT 與視交叉上核的雙向聯繫也提示其在生物節律調節中的作用。由此可推測PVT腦區可能在協調睡眠和攝食行為中起著重要的整合作用。

為闡明PVT腦區在上述行為調節中的具體神經機制,李浩洪教授團隊採用在體多通道和多導睡眠記錄技術,結合光遺傳學,在小鼠身上實施測驗。通過觀察PVT 腦區神經元在飢餓狀態下電活動變化。實驗發現,飢餓能夠提高小鼠覺醒水平,並激活PVT 腦區中鈣視網膜蛋白陽性神經元(CR+)神經元,並且能夠驅動其下遊關聯腦區抑制小鼠睡眠。

| brainnews編輯部整理

資料來源: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BioArt等

相關焦點

  • 華中科大教授聲討後勤被處分 本人回應
    【華中科大教授聲討後勤被處分】為讓一個班的學生住在一起,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稱計算機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鄭強,先是掀翻後勤經理的桌子,在受到處分後發表公開信「討伐」該校後勤集團相關領導,引發網絡熱議。10月26日,鄭強回復上遊新聞記者稱,此事系公事,以校方回復為準。
  • 《自然材料》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2月4日,《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光教授團隊關於導電MOFs-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charge storageand charging dynamics in supercapacitors with MOF electrodes and ionic liquidelectrolytes」;華中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博士生畢晟為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深圳市科技計劃基礎研究項目的資助。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 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
  • 華中科大團隊破解5G移動性詛咒
    近期,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尹海帆教授和劉應狀教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王海泉教授、歐洲電信學院David Gesbert教授聯合在通信領域國際頂級期刊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JSAC,影響因子9.3)發表最新成果「Addressing the Curse of Mobility in Massive MIMO with
  • 看中國農大、華中科大、中南大學給幫扶地產業...
    直到2015年,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團隊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河邊村的「極貧」命運。李小雲教授團隊於河邊村成立了小雲助貧中心,與貧困農民共同生活,在扶貧「最後一公裡」進行實踐創新。通過團隊和村民的共同建設,30多間具有瑤族特色的客居在兩年內迅速建成,農戶的收入大幅提高。
  • 教授因學生住宿怒掀後勤經理桌子受處分,華中科大和教授回應
    為讓一個班的學生住在一起,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稱計算機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鄭強,先是掀翻後勤經理的桌子,在受到處分後發表公開信「討伐」該校後勤集團相關領導,引發網絡熱議。10月26日,鄭強回復上遊新聞記者稱,此事系公事,以校方回復為準。
  • 2020湖北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宗平教授團隊誠聘...
    因工作和研究發展需要,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宗平教授團隊擬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博士後科研人員3-5名/每年,本招聘廣告長期有效。一、團隊簡介:目前團隊共有6位老師,包括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講師,另有30餘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 教授聲討後勤宿管被處分,華中科大發布說明:成立專班全面調查
    華中科技大學網站10月27日發布《情況說明》,全文如下:近日,網絡上反映我校計算機學院學生宿舍調整分配的問題。學校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工作專班,對相關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並迅速積極做好處置工作。我校學生在住宿上按照學科大類培養模式,相對集中居住。
  • 華中科大Angew刊發全息與螢光圖像無串擾存儲研究成果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解孝林教授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聚集誘導發光體與液晶的協同作用實現雙重熱敏圖像的無串擾存儲
  • 華中大白翔教授當選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會士
    楚天都市報7月16日訊(記者李碗容 通訊員 高翔)7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白翔教授當選今年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會士(IAPR Fellow)。2020年全球共23人當選。模式識別是人工智慧學科的重要研究領域,白翔教授的入選也是華中科大首次獲得IAPR Fellow這項國際學術榮譽,顯示了華中科大人工智慧研究的國際競爭力。白翔教授是國家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020-02-26 13:46: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玉素 責任編輯:李玉素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23日訊(首席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王瀟瀟)「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帳上只有3000元,團隊都快散了。」9月初,在華中科技大學生科院一間逼仄的辦公室,從事人工智慧生物學研究的80後博導薛宇指揮幾個年輕人正幹得起勁,他說現在離自己的科研目標越來越近了。但4年前,這個科研項目差點夭折。
  • 華中科大郭安源團隊開發目前最大規模的T細胞受體庫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生命學院郭安源教授團隊開發的目前最大規模的T細胞受體序列資料庫。郭安源團隊的陳思義博士在年初發表了高敏感性的TCR序列中高度可變區CDR3的序列檢測方法CATT(Bioinformatics 2020),該方法可以適用於混合樣本或者單細胞樣本的TCR-seq或者RNA-seq數據,高靈敏性和準確性的檢測TCR和BCR序列。
  • 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知名期刊《JACC...
    近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血管病醫院院長許予明教授、宋波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MingMing Ning教授課題組關於卵圓孔未閉(PFO)封堵術在腦卒中患者中應用的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研究成果論文以「PFO attributable cryptogenic embolism
  •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7級碩士生黨支部與華中科大材料學研究生...
    5月14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2017級碩士生黨支部與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學研究生第三、四、五、十縱向黨支部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在線上舉行。會上共同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講話精神,並由華中科技大學學生黨員分享抗疫以來支部開展的黨建活動。
  • 華中科大成功研發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打開APP 華中科大成功研發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新華社 發表於 2021-01-04 16:03:22 新華社武漢1月3日消息,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
  • 華中科技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新型存儲技術創新中心啟用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11日訊(記者李佳)11日,華中科技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新型存儲技術創新中心啟用。據悉,華為和華中科技大學淵源已久,華為存儲的第一臺原型機,便誕生在與華中科技大學的合作攻堅中。2002年,華為正式投入存儲業務,華為存儲資深專家張國彬回憶說,當時團隊加起來也就十來個人。華為存儲與華中科技大學謝長生教授團隊合作,一年後研發成功存儲原型機。2003年,華為存儲正式啟動研發。華中科技大學在華為存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華中科大熊蔡華教授團隊在人機共融的穿戴式機器人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旗艦雜誌《IEEE Spectrum》在線報導了華中科技大學數字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熊蔡華教授團隊關於人機共融的穿戴式機器人>最新研究成果「This Motorized Backpack Eases the Burden for Hikers(減少負重行走代謝能消耗的動力背包)」。
  • 華中科技大學黃雲輝教授一行來我市共商鋰電研究院合作事宜
    12月7日,為推進我市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儘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政府特邀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黃雲輝教授一行來宜共商合作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座談會上,黃雲輝教授詳細介紹了華中科大與無錫、南京市政府共建的兩家新型研發機構運營模式、產學研合作、科技創新等工作情況,並推介了國際一流水平的利用超聲、光纖探測電池健康狀態和安全電池及關鍵材料等科技成果。會上雙方就合作事宜相互交流。
  • 華中科大回應「學院副書記聲討後勤被處分」:設工作專班處置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華中科大回應「學院副書記聲討後勤被處分」:設工作專班處置10月27日,對於媒體報導「計算機學院教授因學生宿舍分配問題掀了後勤經理桌子」一事,華中科技大學在其官網回應稱,學校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