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宮曉倩)春節期間,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斷蔓延,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裡,無數英雄挺身而出,為我國築起健康防線。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院士在大年三十便急赴武漢,面對疫情暴發初期醫療資源超飽和運轉,醫院患者不斷增加的情況,創新提出「武昌模式」,率先在社區大面積發放中藥,將防控埠前移,從源頭控制患者人數,提供了社區防控的範本。
為什麼選擇武昌區作為突破點?「武昌模式」對未來社區應對疫情方面有何啟示意義?近日,新華網「全球疫情下的中醫藥新觀察」系列訪談連線仝小林院士,就中醫藥特色「武昌模式」相關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
把疾病控制在社區 守住第一道防線
新華網:您參與了武漢從危城逐漸復甦的過程,這一抗疫經歷使您對中醫藥有哪些新的思考和感受?
仝小林:在此次應對新發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較好療效。它使得患者早期症狀得到及時控制,確診率下降,同時減少由輕轉重的患者量,阻止了疫情向更嚴重的方向蔓延。一項基於721例的回顧性分析數據顯示,使用中藥組的轉重率為零,而沒有使用中藥組的轉重率為6.5%,這極大地證明了中醫藥早期介入後的效果,減輕了醫療資源的壓力,為整個醫療環節中給予重症患者更好的治療創造了條件。
新華網:您與武昌區政府、湖北省中醫院以及後方團隊一起創新了「武昌模式」,為什麼會選擇武昌作為突破點?
仝小林:疫情初期,武漢發病人數非常多,一床難求,病人很難得到及時救治。因為這些患者主要來自社區,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關口,所以及時把工作重點放在了社區,守住第一道防線。
為什麼會選擇武昌區作為突破點?首先,作為基層醫療單位,武昌區社區醫院很早便將中醫適宜技術開展起來,通過師帶徒等方式對基層醫生進行適宜技術培訓,經過了很多年的發展,有了很好的中醫醫療基礎。其次,武昌區有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過去該平臺主要為用戶進行科普教育,非常活躍,這為「武昌模式」迅速鋪開打下了一個很好的網絡平臺基礎。基於這些考量,我們選擇武昌區作為社區防疫的首個突破口。
仝小林院士(前)在武軟方艙醫院查房
新華網:「武昌模式」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哪裡?「武昌模式」對未來社區應對疫情方面有何啟示意義?
仝小林:「武昌模式」是我們早期對社區防控的一個重要實踐,該模式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一人一方」,然而面對社區大量的患者,單靠醫生一個個把脈開方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我們根據疾病的情況,研究出一個通治方,該通治方包含生麻黃、生石膏、杏仁、羌活等20味中藥。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主症的不同,擬定出分別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等症狀的4個加減方,與主方合併使用。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第二,武昌區有144個社區,想要迅速地將通治方發到社區居民的手中,需要協調打通多個環節。2月初,政府及時籤發文件,為居家的患者大範圍發藥。同時,武昌區政府及時協調了企業供藥,在此方面多家企業給予了大力支持。2月4日,九州通免費為武昌區煎制了數萬副中藥,之後康緣藥業根據通治方以及四個加減方免費提供了數萬人14天的中藥顆粒劑,解決了藥品來源問題。有了這些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支持下,社區醫生挨家挨戶將通治方送到患者手中,抑制了疾病的蔓延。
第三,藥品發到患者手上之後,我們不能放任不管。患者如何根據自身情況用藥?吃了藥之後是否還發熱咳嗽?乏力、胸悶、腹瀉、食慾不好等症狀有沒有改善?……這些必須要了解。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沒辦法跟患者一一面對面調查,必須依靠網絡平臺的力量,所以當時緊急開發了一款APP,患者只需掃描中藥湯劑外包裝上的二維碼,錄入基本信息,就可得到後方醫生的一對一用藥指導及諮詢。
在當時中醫醫療資源緊缺的情況下,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劉保延教授組織了全國680多名後方醫生為APP用戶進行服務。有高血壓等基礎病的患者、懷孕的女性如何用藥?有不合適的反應怎麼處理?隔離之後心理恐懼害怕怎麼辦?用藥之後情況怎麼樣?……電話諮詢期間,醫生會一一作答,在及時了解病人服藥情況、安全用藥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作用。收集的反饋數據顯示,患者發熱乏力、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狀,90%都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尤其是發熱,平均1.74天就可以降溫,療效非常突出。
「武昌模式」實際上是「政府+中醫藥通治方+社區+網絡平臺」多因素協調完成的結果,其將前後方整體打通,藉助現代技術將疾病控制在萌芽階段,阻斷後期發展,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以武昌經驗為起點,該模式後來逐漸在湖北鋪開,總共發放了70多萬副中藥,為社區中醫藥疫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對於未來新發突發傳染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仝小林院士在武軟方艙醫院查房號脈
社區練好中醫「內功」 服務百姓健康
新華網:「武昌模式」能夠順利實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區前期有了很多年的中醫藥積累。您對於未來中醫藥深入社區發展有什麼建議?
仝小林:對於社區來說,應該大力培植髮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把基層醫生培訓好,讓他們熟練掌握針灸、拔罐、刮痧、按摩等方法,練好中醫「內功」,服務社區百姓健康,才能把很多疾病控制在萌芽之中。提高基層醫生的業務水平不僅能增強醫生本身的自信心,而且會增加社區醫院的魅力值,讓老百姓更加信任社區醫院。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既減輕大醫院負擔,又節省醫療資源,對醫改來說也很有價值。
另外,中醫講「未病先防」,社區很重要的服務是科普教育,我們要讓社區居民生活中充滿中醫健康元素,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例如,對於老年人來說,想要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灸是一個非常簡便效廉的方法,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家裡,社區醫生要給予居民專業指導,將灸變成一個日常保健行為,體制增強了,老年人也不容易得其他疾病。
在社區如果能夠很好地實施中醫治未病模式,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很多疾病便能夠早期阻斷,我認為這是未來中醫藥深入社區非常理想的模式。
新華網:近日,武漢高三開學,這對疫情防控有什麼意義?未來,我國疫情防控還有那些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仝小林:武漢高三開學是國家疫情防控階段性的標誌,整個社會復工復產復學,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不過目前還要警惕一些問題,比如無症狀感染者、復陽、持陽等患者都存在潛在的危險,我們要整體把控,從病毒學、免疫學、流調、中西藥幹預等角度進行研究。
另外,目前氣候反覆異常,中醫講「非其時而有氣」,我們不僅要預防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彈,同時也要警惕其他傳染性疾病,因此要加強人們對疾病防控的意識,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