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向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車市場邁進。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福建、湖北等地及百度等公司都在積極推進智能汽車項目。對此,有行業人士表示,未來幾年是車企的戰略機遇期,智能網聯汽車則是其中關鍵。
昨日,廣汽集團與百度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合作打造新一代智能汽車,探索自動駕駛與移動出行、智能網聯和智慧交通領域解決方案。
「當前搭載的智能網聯新型車滲透率約為45%,預計到2025年達到60%的市場規模。」
12月3—4日,第五屆i-VISTA智能網聯汽車國際研討會在山城重慶舉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付炳鋒在會上表示,中國的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將不斷增長,到2025年接近2000萬輛的能力和市場規模。
到那時,中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將基本建成,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規模化生產,實現高級別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整個智能網聯行業前景將非常廣闊。
產業鏈投資機會
在當前智能汽車高速發展的初期,智能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已被眾多供應商認可,紛紛加大投入,力爭實現先發優勢,搶佔行業有利位置。如下圖所示,入局者眾多。
雖然隨著智能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不同供應商之間或會出現明顯的分化,但考慮對優勢已逐步顯現的部分供應商的投資,當前階段的投資能在更大程度上分享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成果。
A 股典型公司
中科創達
公司成立於2008年。彼時,公司主營業務為移動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產品的研發、銷售及提供相關技術服務。
2013年前後,公司切入智能車載軟體與物聯網業務,並通過併購快速補強。
2019年該業務收入4.81億,同比增長72%,近3年收入CAGR約119%,收入佔比為26%。2020年前三季度該業務收入約4.8億元,同比增長約62%。
智能車載軟體業務。通過2017年的成功併購,公司已建立智能汽車業務生態:結合公司智能終端作業系統技術+Righware Kanzi 3D開發技術+公司智能視覺技術,形成完整的智能駕駛艙生態平臺。根據公司官網最新資料,現公司已推出智能駕駛艙4.0解決方案。
(1) 智能終端作業系統技術:基於自身原有優勢業務領域,即Linux/Android底層軟體開發,該業務主要構成了智能駕駛艙產品的基石,為上層各類應用提供運行基礎運行環境;
(2) Kanzi:通過收購全球頂級的汽車用戶界面軟體技術及服務供應商Rightware 獲得,製作美觀的UI界面,3D渲染車模,以及車輛相關動畫效果。另提供Kanzi for Android、Kanzi Connect等解決方案/功能。
(3) 智能視覺技術:提供融合MM Solution和其自身原有視覺技術的環視算法,能實現360度全景無死角無鬼影無色差,最大程度還原真實場景,並支持顯示3D與2D場景。包括360環視、DMS等在內的眾多方案正在成為車載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智能駕駛艙解決方案外,公司今年定增17億,部分資金將投入自動駕駛領域項目。
根據公司公告,公司擬在自動駕駛域開發的具體產品如下圖中藍色標記模塊。
可以看到,實際在自動駕駛域,公司延續了此前在座艙域的布局思路,即平臺化發展,而非專注於某個自動駕駛輔助功能。
類似的,公司在自動駕駛域的產品價值也有望隨著其上運行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的豐富而提升。
截至20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公司已擁有超過100家的全球知名客戶,其中40多家整車廠,既包括傳統汽車巨頭,例如大眾、奔馳、豐田等,也包括近年來新湧現的造車新勢力,包括理想、蔚來、小鵬、威馬等。
天眼查APP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有超過4,600家經營範圍含「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無人駕駛」且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其中,廣東省自動駕駛相關企業數量最多,佔比超過32%。
據央視財經報導,今年以來,自動駕駛行業逆勢而上,發生多起大額融資事件。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外自動駕駛企業融資總金額超過35億美元,同比增長34.1%。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有融資信息的自動駕駛相關企業超過70家,融資金額高達數百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自動駕駛相關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天眼查APP專業版專利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超過1.2萬件與「自動駕駛」或「無人駕駛」相關的專利,其中於2019年新申請的專利超過3千餘件。
德賽西威
公司專注汽車電子三十餘年,至今已成長為國內頭部Tier 1廠商。當前,公司已形成三大業務群,包括智能駕駛艙(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駕駛信息顯示系統、顯示終端、車身信息與控制系統等系統)、智能駕駛(如360度高清環視系統和T-Box產品)、網聯服務(如各廠商車聯網平臺、整車OTA等)。
2020年以來,儘管國內乘用車市場景氣度仍然較弱,但公司業績持續回暖,尤其利潤端表現突出。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43億,同比增長21.2%,歸母淨利潤3.2億,同比增長123%。
首先在智能座艙方面。公司披露,2020年上半年,公司智能座艙新產品(如多屏互動駕駛艙、高清大屏信息娛樂系統、全液晶儀表、顯示模組及系統產品)在多家核心客戶的眾多車型中配套供貨,帶動首批新產品研發的效益回收。
其次在智能駕駛、網聯服務方面。2020年上半年公司多款智能駕駛產品,如全自動泊車系統、360度環視系統等也在多家核心客戶的眾多車型中配套供貨。
特別的,公司L3級別自動駕駛域控制器產品——IPU03正式量產,配套供貨小鵬汽車P7車型,並積極向更多客戶推廣;網聯服務事業部也助力一汽-大眾捷達品牌首次車聯網OTA 升級。
下半年以來,公司智能駕駛領域再獲突破。例如與理想、英偉達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公司基於英偉達Orin晶片為理想汽車提供自動駕駛域控制器。
當前,公司客戶以國內自主品牌車廠、歐美系車廠、日系車廠為核心。國內自主品牌車廠主要包括廣汽乘用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上汽集團、奇瑞汽車、長安汽車、比亞迪等;歐美系車廠主要包括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等;
日系客戶主要包括日本馬自達、長安馬自達、一汽馬自達、廣汽豐田、一汽豐田、雷克薩斯等。新客戶的持續滲透、老客戶的加大合作有望推動公司業績持續增長。
四維圖新
公司以前裝電子導航地圖起家,業務逐步拓展至高級輔助駕駛及自動駕駛、晶片業務、車聯網業務及位置大數據業務。
2017年,公司明確提出「智能汽車大腦」的戰略願景,圍繞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以及應用於ADAS和自動駕駛的車規級晶片等方向積極布局,以數據、算法和算力為核心,積極打造面向自動駕駛時代的「數據+雲+AI+晶片+軟硬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在提升用戶滿意度的同時,積極構建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未來的競爭優勢和行業頭部地位。
2020年以來,儘管車市不佳對公司業務造成了較大壓力,但公司仍堅定投入,各項業務取得積極進展。
例如晶片業務方面,公司第一代智能駕駛座艙晶片斬獲國內Tier 1廠商德賽西威訂單,並獲得其他Tire1和系統設計公司認可,多個項目開始進入到design in階段;
第二代車聯網晶片、第一代MCU車身控制晶片,TPMS胎壓監測晶片開始量產出貨;第二代MCU的工程樣片驗證成功,第二代的AMP和TPMS 晶片完成流片。
2020年11月30日,公司披露,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
根據公司此前公告,公司擬募集資金40億元,投入智能網聯汽車晶片研發項目、自動駕駛地圖更新及應用開發項目、自動駕駛專屬雲平臺項目。
持續加碼智能汽車相關業務既反映出公司對行業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預期,也反映了管理層對公司未來在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有堅定的信心。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正進入發展關鍵期,5G應用、軟體定義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給車企帶來挑戰和機遇。
長安汽車也於近日透露,將與華為、寧德時代共建高端智能汽車品牌。未來5年將推出105款車型,其中包含23款新能源產品。
「新能源客車開啟新智能化駕駛新時代。」揚子江汽車集團高級工程師雷洪鈞表示,新能源客車為智能駕駛技術推廣應用奠定良好基礎,在該基礎上還可實現智能充電技術的應用。
雷洪鈞介紹,目前從上到下都在積極推動智能汽車項目,前景可期。例如,廣州市透露將重點打造智能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基於5G、車聯網的廣州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
今年以來,國家層面對於智能汽車發展的支持力度較大。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11個部門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了2025年實現有條件智能汽車規模化生產的目標。
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智能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支撐能力建設,加快新能源汽車充/換電站建設,實施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範應用等。
1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推動電動化與網聯化、智能化技術互融協同發展。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高健透露,我國智能汽車行業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車聯網方面,預計2025年全球聯網汽車數量將接近7400萬臺,其中中國聯網汽車數量將達2800萬輛,未來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車市場;自動駕駛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國17個城市累計發放約282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註:本文內容主要摘自廣發證券,中外行業研究整理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