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凡爾賽文學?
看完下面這些大佬的發言你應該就清楚了:
馬雲:我沒有碰過錢,我對錢沒興趣 ;
王建林: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先賺一個億;
劉強東:我這個人臉盲,我根本不知道她漂不漂亮。
所以,所謂的凡爾賽文學,指一種委婉的炫耀方式,假裝在不經意間透露出自己的優越生活。
而建築設計界的凡爾賽大師,非貝聿銘所屬了。
有理有據。
這也只是網友小小的調侃,從圖片中的話術可以看出,貝聿銘畢業於名校,結識政界好友,一生偉大且輝煌。
一. 出生名門 接受良好教育
貝聿銘曾在訪談裡提到:我父親常常告訴我:「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事,只要你有意在學業上深造,我就支持到底。」我父親並不富有,他是一位銀行家。相對於子女的教育,我也是會盡力幫助他們,而他們也完成了他們嚮往最好的教育。
不富有的銀行家?小編立即查閱貝聿銘的資料: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中國蘇州的名門望族。祖父貝理泰(1866-1958)曾參與中國近代興起的金融業、旅遊業,1915年參與上海銀行創辦,任蘇州總商會會長;父親貝祖貽(1893-1982)1914年到北京,任中國銀行總行司帳,1915年調入廣東分行,歷任副經理、代理經理;母親莊蓮君,1911年嫁給貝祖貽,莊氏父親為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
從資料上顯示,貝聿銘出生的家庭從經濟上是十分富有的,他口中不富有的父親,在當時,妥妥的是以為既有學識又有財力的富家少爺了,優秀的出生為貝聿銘後來出國深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27年貝聿銘隨著父親調職來到上海,貝聿銘高中畢業於聖約翰大學,並於1934年考入聖約翰大學,在1935年,貝聿銘選擇奔赴美國留學,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後又進入麻省理工學習建築工程,「相對於建築工程而言,我覺得我更加可能成為一名工程師。「
當時建築系主任愛默生就對他說,他還從未見過一名不會畫畫的中國人……不要洩氣,繼續學建築。
對於普通人而言,能進入麻省理工學習已經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情,而貝聿銘對於自身的能力卻抱有懷疑,而是想去學習比建築師更難的工程師!
其實,貝聿銘在建築工程方面,從小就耳濡目染。貝聿銘祖輩是中國蘇州的名門望族,作為家族長孫,貝聿銘在祖父的堅持下,暑天時回蘇州老家。以了解家族事務,而他少年時和堂兄弟們在家族私家園林「獅子林」玩耍的情景和生活經歷反映到他成年後的建築作品中。
在上海生活的歲月,貝聿銘也接觸了新的建築,藝術和生活方式,相比於蘇州房子的一兩層的設計,上海當時卻蓋十,二十和三十層的大樓,對學習建築的興趣愈發濃烈。
1942年,貝聿銘決定到哈佛學習,從新古典主義藝術風格到現在主義建築運動的轉變,成為他人生的又一轉折。
在學習了三年後,貝聿銘留校受聘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並於1946年畢設為「上海博物館」。
二. 從學術象牙塔走進地產開發新天地
1948年春,威廉·齊肯多夫聘請貝聿銘作為他公司的建築設計師,他也從學術象牙塔走進地產開發新天地。
「來紐約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結識市長,州長,但在那以後十年間,我見過數不清的州長和市長,我們乘坐他的DC-3私人飛機跑遍了許多城市。」
從「從未結識到數不清」,對於很多建築工程師來說,這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優勢和優越感,而通過齊肯多夫,貝聿銘結識了政界,為他後期地產開發涉及政治和其它許多領域,解決了很多難題。
1955年,38歲的貝聿銘把設計團隊改組為公司,邁出獨立的第一步,1960年,公司實現完全獨立。由於大氣研究中心的成功竣工,為貝聿銘贏得新聲譽,他也獲得了更多的委託項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甘迺迪總統圖書館。
「1964年,當甘迺迪夫人選中我時,我感到這會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工程委託,因為它讓我被美國公眾所了解,並讓我更容易被其它業主所接受,但是,我很遺憾該專案最終未能實現我期望的效果。」
事實真如貝聿銘所說的那樣嗎?這個建築的設計真的那麼差強人意嗎?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同年,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羅浮宮。
三.人生最後一次挑戰
貝老最為世人所記的中國建築設計非蘇州博物館莫屬了。因為貝聿銘祖籍蘇州,85歲的貝聿銘在實地察看了蘇州博物館新址後說「這個我要親自做。」
「為蘇州設計博物館,比我在其它國家設計的建築要難得多,這是最大的挑戰,也可能是我最後一次挑戰。」
相比於甘迺迪圖書館,羅浮宮,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真的很難嗎?
並不是,相比於其它建築設計來說,蘇州博物館是他對家鄉最深厚的表達,他將最真摯的感情投入於一筆一划,他將最濃厚的心血傾注於一磚一瓦。因為他清楚,每個建築至少有兩個觀眾:一個是使用者,一個是過路人,而他是為建築傾注靈魂的人。
回到故事主題,這位18歲就赴美留學的富家子,從家庭,學習,社會的見解,他謙虛的表達或許在外人看來是一種「炫耀」,但對他來說卻是最平凡的過往。他近乎一生都獻給了建築事業,而他也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