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都挺好》的熱播,讓一向低調的蘇州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如果說內斂的蘇州人總是羞於表現,那麼這座城市無處不在、風格鮮明的建築,大概是表達的唯一出口。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這句話真的是很有道理。蘇州博物館,正是一張可以代表蘇州的名片,是蘇城最亮麗的地標,最具靈氣的地方,而它出自知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之手。
貝聿銘先生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他的作品遍布世界。而在他畢生的設計作品中,只有蘇州博物館,貝老將它親暱地稱為「我的小女兒」。蘇州博物館也作為貝老的謝幕之作,永遠地留在他魂牽夢縈的故鄉——蘇州。
1960年元旦,蘇州博物館成立
1999年,貝聿銘先生設計蘇州博物館新館
2006年10月6日,蘇州博物館新館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
2008年,蘇州博物館成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貝聿銘是蘇州人。貝家在蘇州定居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獅子林」曾是他們的私家園林。貝聿銘在上海讀書時,每年夏天都要回到蘇州陪伴祖父和家人。直到晚年,他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和堂兄弟一起在「獅子林」中玩耍的情形。
單看建築語言,「蘇博」著實簡潔現代、也著實「貝聿銘」,有著顯而易見的貝式設計符號——主體建築上以線條勾畫的清晰的幾何塊面。「蘇博」又是東方的、傳統的,建築外觀色調是江南水鄉的黛瓦白牆,高處探出的「老虎窗」之外,無處可窺。
貝聿銘先生設計的新館,光是外觀就足以駐足許久,精彩展覽、獨具特色的文物收藏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蘇博的建築設計宛若蘇州古城一般,現代與傳統相融合,沿用蘇州建築風格,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上多元化、創新性設計理念,與周邊園林景觀完美銜接,交相輝映。
蘇州園林甲天下,貝聿銘也借用古典園林作為內庭院設計元素。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色調,這是蘇州博物館給人的第一印象,走進館內,瓦面覆蓋的屋頂,選用玻璃代替;舊式木質椽子,改為開放式的鋼架結構,擺脫採光方面的束縛。
內庭院一直是他設計的主打,若干小內庭院與一個主庭院將內外完美貫通,山水園更是直接與一牆之隔的拙政園相銜接。庭院中種植的樹木,貝老更是有著嚴格的要求。與建築本身相得益彰,還要保持植物本來的形態,不做過多的修剪。當初為了正式開館時能讓到場的嘉賓能夠聞到桂花香,特地將桂花樹移植進園。
別出新意的片石山房,呈現出「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清晰輪廓與生動剪影效果,營造出水墨山水畫的意境,讓人仿佛看到了與拙政園園景相連,兩者精巧地融合。光線居然能讓空間變化多端?腳步移動,視角變化,忽明忽暗的光線效果,讓人看到不一樣的景色,獨特的視野下產生絕妙的感覺,打破傳統對博物館環境的認識。
玻璃臺階邊、順牆迤邐而下的溪流琤琤,時又有江南園林中的菱花窗格,引入園景如畫。池塘、曲橋、涼亭,假山石堆的飾景,倒映在水中,充滿中國寫意。拍照是極佳的。
有人會想:蘇州博物館,除了「貝聿銘」還有甚可看?事實上,貝聿銘建築的「蘇博」就是精細的寶盒,如果抱著無甚可看的心理,就成了「買櫝還珠」的愚人。上溯千年吳地瑰寶的館藏,才是「蘇博」的明珠。「蘇博」館藏文物4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就達865件。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匯集各種工藝、用了四萬多顆珍珠,供奉佛舍利的真珠舍利寶幢。還有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因精美剔透如玉,被認為是五代、北宋年間秘色瓷的標準器。
蘇博是應該一年逛個幾次的地方。有人告訴我,這裡屋頂的花崗巖,淋了雨會變成黑色,幹了以後又會變灰。天氣晴好的日子,玻璃牆面和天空呈現出同一個顏色。夏天有荷花,冬日裡若是運氣好,正好可以去園子裡的石橋上踏雪。按照陳丹青的說法,博物館是一去再去仍也無法從中畢業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