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製造」借力電商平臺:從外貿代工到發展自主新品牌

2020-12-23 兵團日報

浙江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經濟景氣度深受今年全球疫情的影響。2020年3月,一批浙江優秀製造企業已經果斷變道,發力國內市場。

飛劍集團是浙江永康杯壺行業的龍頭企業,常年為星巴克、蘇泊爾、55度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代工。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在浙江省智能製造行動計劃號召下,擁有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前兩年,也成為「浙江製造」品字標(頂級標準)的認證企業。

為幫助外貿企業紓困解壓,更精準地進行產銷對接,作為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今年初專門搭建了針對「外貿轉內銷」的綠色通道,並加大力度實施2018年底推出的新品牌計劃,一方面助力外資品牌的代工大廠打開銷路,另一方面也幫助這些企業培育自主品牌。

▲施密特專供拼多多的反向定製生產線,是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攝影:小滿)

鑑於此,永康的飛劍集團、海力集團,台州的雙馬塑業等浙江外貿龍頭今年紛紛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彌補國內消費產品開發、銷售的短板,構建面向國內市場的供應鏈及線上銷售體系。截至11月30日,新品牌計劃已聯手浙江優質製造企業,共同孵化近百個新品牌,推出了上千款定製化產品。

外貿企業回流潮

愛普特是義烏一家生產、銷售LED燈泡的知名企業。近幾年,黃雲龍靠著「把腦袋別在腰帶上」的闖勁,把燈泡賣到了南美、非洲及中東地區,年銷過億元。但今年全球疫情暴發,海外銷售驟降。

「好在拼多多幫我保住了工廠。」愛普特去年10月入駐拼多多,沒想到疫情暴發之後,拼多多竟然成為愛普特唯一的銷售渠道。而且,受益於拼多多一系列扶持政策,銷量穩步增長,今年雙十一更是實現了銷售破百萬元的紀錄。今年11月,愛普特還入選了拼多多新品牌計劃,黃雲龍打算做強自有品牌,堅定進軍國內市場。

外需不足,難;外需爆單,更難。今年9月之後,浙江外貿形勢正悄然改變。由於疫情拖累海外工廠復工,全球訂單大量湧向中國。

「上半年,訂單吃不飽,人員『崗不穩』;如今用工荒,有訂單,吃不下。」浙江永康家用梯製造企業格美居創始人包月秀表示,更大的挑戰在於「漲得飛起」的航運費和不斷升高的人民幣匯率。

「運費暴漲、貨櫃一櫃難求、人民幣持續升值,這種形勢下,企業做外貿利潤非常微薄」,包月秀說。

當外貿生意難做之時,一大批企業由外轉內。據商務部數據顯示,對4130家外貿企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四成的外貿企業已開展出口轉內銷的業務。

由外轉內的指南針

在中國,出口產品是「質好價優」的代名詞,「外貿原單」「外貿尾單」一度是被人瘋搶的香餑餑,而這歸功於外貿業務對中國製造工廠的長期「打磨」。

「浙江製造」代表企業台州雙馬塑業的工廠幾乎就是一個「強迫症患者」的作品。在這裡,上千副模具排列得整整齊齊,每副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這是驗廠『驗』出來的。我們只有不斷整改,直到國外品牌方滿意才能拿到訂單。」雙馬塑業電商業務負責人丁路旭說。

▲一塵不染的塑料製品自動化生產車間,是雙馬塑業製造實力的體現。(攝影:小滿)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代工生產模式,導致製造企業不掌握產品銷售渠道,也無法把握消費者需求。這使得,使用什麼樣的產品進軍國內市場,成為難題。

雙馬塑業今年6月使用自有品牌「太太星」進軍拼多多,但不久負責人丁路旭就犯難了。作為國內功能型塑料廚房用品的隱形冠軍,雙馬塑業擁有六條產品線,近千款單品,光拉蒜器就有幾十種。

施密特家居用品總經理劉偉勝也有同樣的困惑。飛劍成立於2004年,年產杯壺超過3000萬隻,不僅為國內廠代工,還是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2022杭州亞運會的特許生產商及零售商。他們甚至運用航空航天工業常用的鈦合金,開發了抑菌保鮮、輕便易攜的高端鈦杯。即便製造實力如此雄厚,當直面國內消費者時,依然面臨選品的挑戰。

而海力實業自有品牌捷拉夫發力國內市場之初,苦於找不到精準定位。過去,他們圍繞歐美家庭的花園使用場景生產與清洗、澆灌相關的園藝用具;而面對國內那些擁有院子的消費者,他們糾結於應該瞄準以洗車為代表的汽車後市場還是專攻快速增長的家庭園藝市場。

▲海力集團旗下的「捷拉夫」園藝清洗機已經成為歐洲市場知名品牌。圖為工人在生產線上裝配產品。(攝影:小滿)

「外需導向產業的生態系統具有三大特點:首先,以訂單為導向開拓市場;其次,以效率為核心建立響應機制;最後,高質量、無品牌。在這樣的生態下,所有基礎設施都為提高生產能力而建,漠視消費者是自然的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表示。

「外銷」配「下沉」

施密特新品牌實驗室分析平臺近億筆相關產品訂單後發現,保溫杯的消費者以95後、00後為主,多為城鎮用戶,偏愛設計簡約、輕巧便攜、色彩時尚的產品;材質上,對健康和安全的認知更加深刻;功能上,喜歡深度交互的設計。

據此,施密特調整開發方向,將「健康、時尚、黑科技」作為新款保溫杯的核心開發需求,定製了一款「智能溫顯」保溫杯。這款產品上線後備受歡迎,直接拉動店鋪月銷破百萬元。傳統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升級,大數據與製造業融合,助力企業更快融入不同消費群體。

「通過新品牌計劃,我們能精準、高效地獲得需求信息、判斷需求趨勢,並快速調整供應鏈,有的放矢,生產出更適合內需的好貨。」說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劉勝偉認為,外貿代工培養了他們的製造能力,新品牌計劃能夠訓練他們的瞄準射擊能力,兩相結合,他們就能成為「神槍手」,融入雙循環。

而對於捷拉夫來說,新品牌計劃是他們摸著過河的石頭。今年入駐拼多多後,捷拉夫迅速用一個接地氣的「洗地神器」打開市場。這款水管套裝幾乎為小鎮居民「量身定做」,既能清潔豬圈,也能澆灌菜園。而且,通過調整材質、織網及中間層,他們還改善了國內用戶最關心的水管在寒冷天氣容易硬化的問題。隨著這款產品的銷量快速上漲,捷拉夫在與市場的直接交流中看到了家庭園藝的巨大增量市場,從而找到了自己的主戰場。

太太星緊隨其後。加入新品牌計劃後,其在三季度推出了一款價格實惠、一機多用的灌腸絞肉機,既貼合北方年末製作香腸的傳統習俗,又能滿足普通家庭絞蒜泥、碎辣椒等需求。該產品上線後短短幾個月就累計銷售超過兩萬單。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近期發布的《外貿轉內銷與電商平臺數位化價值》報告指出,由於收入下降以及不確定性增大,居民的預防性儲蓄意識加強,消費更加理性,呈現從片面追求名牌到追求物美價廉的高品質產品的顯著轉變。而通過大型電商平臺的對接,外銷型製造企業空閒產能正好與國內市場消費者追求「底價好貨」的轉變不謀而合。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拼團這種新電商模式帶來了少庫存、高訂單、短爆發的效果,不僅能迅速消化工廠產能,還能幫助生產廠商通過「現象級」爆款迅速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樹立品牌形象。

相關焦點

  • "浙江製造"借力拼多多轉型:從外貿代工到發展自主新品牌
    為幫助外貿企業紓困解壓,作為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今年初專門搭建了針對「外貿轉內銷」的綠色通道,並加大力度實施2018年底推出的新品牌計劃,一方面助力外資品牌的代工大廠打開銷路,另一方面也幫助這些企業培育自主品牌。▲施密特專供拼多多的反向定製生產線,是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
  • 「浙江製造」借力拼多多轉型:從外貿代工到發展自主新品牌
    為幫助外貿企業紓困解壓,作為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今年初專門搭建了針對「外貿轉內銷」的綠色通道,並加大力度實施2018年底推出的新品牌計劃,一方面助力外資品牌的代工大廠打開銷路,另一方面也幫助這些企業培育自主品牌。
  • 「浙江製造」扎堆聯手拼多多 探索「外貿轉內銷」發展自主新品牌
    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生產能力,擁有國內第一條5G杯壺智能製造生產線,前兩年,也成為「浙江製造」品字標(頂級標準)的認證企業。浙江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經濟景氣深受今年全球疫情暴發影響。今年3月,一批浙江優秀製造企業已經果斷掉頭,發力國內市場,但受制於審美喜好、使用習慣、產品售價及營銷模式的諸多差異,絕大部分企業外貿轉內銷,效果並不明顯。
  • 布局C2M,電商平臺助力中國製造打造新品牌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格局下,受到疫情影響的外貿代工企業迎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代工企業通常擁有優質產能,但由於沒有自主品牌,面臨增長乏力、營銷和銷售渠道不暢等棘手問題。新發展格局下,擁有資金、技術和渠道的電商平臺成為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助手。
  • 「浙江製造」破解品牌「爆款」密碼 借力電商發力反向定製
    本報記者 李立 台州 金華報導 如何在電商平臺上製造新品牌,對電商平臺、廠家和中國製造都是新課題。日前記者走訪中國模具之鄉、塑料製品王國的台州產業帶、五金之都永康等地發現,借道電商發力反向定製,探索「外貿轉內銷」發展自主新品牌,正在成為「浙江製造」轉型數位化的新浪潮。
  • 拼多多助力浙江製造 Z世代中意新品牌
    為幫助外貿企業紓困解壓,拼多多今年初搭建了幫助「外貿轉內銷」企業的綠色通道,並加大力度實施新品牌計劃,一方面助力外向型工廠打開國內銷路,另一方面也扶助這些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台州的友耐家居、雙馬塑業,永康的飛劍集團、海力實業等行業龍頭紛紛擁抱拼多多平臺,構建面向國內市場的供應鏈及線上銷售體系。
  • 外貿企業轉戰內需市場 國內新品牌三年內或將「潮湧」
    「不少外貿投入了巨額人力物力去鋪渠道、引流等,儘管企業都做好了十幾億的預算,但鮮有企業活到能看見成果的那天。」對此,多個電商平臺結合自身優勢,推出了扶持企業打造品牌的計劃。在拼多多新品牌計劃中,向企業提供海量流量扶持成為此次走訪中多家企業頻繁提及的亮點。拼多多副總裁陳秋表示,入選新品牌計劃的品牌,拼多多會在一定範圍內傾斜流量、推薦位資源,以增加商品曝光度,支持企業品牌化打造。
  • 拼多多助力「浙江製造」轉型
    受全球疫情影響,一批浙江優秀製造企業果斷掉頭,發力國內市場,但受制於審美喜好、使用習慣、產品售價及營銷模式的諸多差異,效果可能並不明顯。  為此,拼多多搭建了針對「外貿轉內銷」的綠色通道,並加大力度實施2018年底推出的新品牌計劃,一方面助力外資品牌的代工大廠打開銷路,另一方面也幫助這些企業培育自主品牌。
  •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升級,「中國製造」是底氣
    這個雙11前夕,拼多多除了和湖南衛視舉辦大型電商直播晚會,為年終大促造勢外,也將自家的「新品牌計劃」進行了炫麗升級。而升級的底氣,源於「中國製造」。其實林先生兒子的疑問正是不少人關心的問題,也是拼多多生生將國內電商格局從雙寡頭變成三巨頭的奧秘所在。而新品牌計劃,正是其中的答案之一。據悉,拼多多在一年半前就已啟動自有新電商平臺的建設。
  • 99元不粘鍋到了美國賣99美金,國際大牌代工企業借力拼多多直連內需...
    電商平臺拼多多上的一家鍋具專賣店「三禾」,有一款「麥飯石不粘炒鍋」很熱門,累計賣出8.5萬件。疫情之下,不少企業出口訂單延期甚至取消,但這家國際名牌代工企業卻不慌不忙,穩穩依託電商平臺做內銷。其從事外貿代工16年,年產鍋具2500萬口,銷往全球130個國家和地區。長久以來,工廠一直想轉型做自創品牌。「外貿轉內銷,自立門戶這件事,真難。」三禾董事長方成說,開拓內需市場,需要建立重點客戶渠道、投入巨額營銷費用打品牌,線上線下都不好做。
  • 從「代工貼牌」到「自主品牌」,中國企業走上品牌建設之路
    同一家廚具公司製造的烤盤,貼了德國品牌市場價2000多元,而自有品牌的同類產品只賣500元。  這是國內許多代工企業面臨的困境。品牌,是企業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誰擁有品牌,誰就擁有競爭力。努力打造自主品牌,是中國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上不斷攀升的重要依託。從模仿到創新,從貼牌到創牌,中國品牌已實現巨大跨越,但和品牌大國相比,中國品牌發展仍有不小差距。
  • 不做代工做品牌四川服飾企業新電商衝刺千萬銷售額
    宋建國十幾歲去廣東務工,一步步從服裝廠的流水線工人做到生產總監,現在他藉助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推出了自有服裝品牌,打通了設計、生產、銷售一條龍的獨立發展之路,打造出了一批爆款產品,成為代工企業打造新品牌助推、行業升級的優秀樣本。
  • 廣東中山燈飾製造企業爭創電商新品牌
    自2017年年中登陸拼多多,工廠規模在三年間從不足500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一萬多平方米。在拼多多平臺上,年銷售額已經超億元。(攝影:格西)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課題組最新發布的一份題為《外貿轉內銷與電商平臺數位化價值》的報告指出,我國產業帶廠商加速從線下向線上轉型,越來越多的傳統加工製造和外銷型製造企業開始直接觸達消費者,這成為國內眾多聚集中小製造企業產業帶應對危機和轉型發展的重大變革。  「拼多多目前正處流量紅利期,這兩年儘早布局對企業的後續發展至關重要。」童建偉表示。
  • 揭秘國際大牌真相:產品出身中國代工工廠,貼牌後價格翻倍
    但如此實力強勁的中國製造也曾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  因為沒有與生產力匹配的強力品牌,許多中國製造企業不得不一直為國外大牌代工。  隨著內循環啟動,內需擴大,天津、廣東、福建、寧波等五大製造重地就率先做出了改變,紛紛調轉馬頭,瞄準國內市場,開始了從外貿到內銷的嘗試。
  •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布局家居業,電商巨頭加速博弈增量市場
    作者:時代財經 王言 編輯:賈紅輝經歷了疫情的寒冬後,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企業正在嘗試牽手電商平臺,尋求自救與發展。家居用品品牌施密特是浙江飛劍集團的自有品牌,而飛劍集團是浙江永康杯壺行業的龍頭企業,常年為星巴克、蘇泊爾、55度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代工,可謂是這一行業當中的「老行尊」。
  • 從代工到打破國外技術壁壘,這家中國製造用28年,完成身份蛻變!
    或許沒人能想到,一個最平常不過的垃圾桶的變化,透露出的卻是中國製造和消費的雙重升級。作為在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加入創業大軍的中國企業,華萍生活用品公司創立於1992年的台州,憑藉一臺二手注塑機就開始了日用塑料品的生產業務。
  • "中國燈都"現"拼多多熱" 廣東中山燈飾製造企業爭創電商新品牌
    自2017年年中登陸拼多多,工廠規模在三年間從不足500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一萬多平方米。在拼多多平臺上,年銷售額已經超億元。(攝影:格西)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課題組最新發布的一份題為《外貿轉內銷與電商平臺數位化價值》的報告指出,我國產業帶廠商加速從線下向線上轉型,越來越多的傳統加工製造和外銷型製造企業開始直接觸達消費者,這成為國內眾多聚集中小製造企業產業帶應對危機和轉型發展的重大變革。"拼多多目前正處流量紅利期,這兩年儘早布局對企業的後續發展至關重要。"童建偉表示。
  • 外貿電商是什麼?外貿電商平臺有哪些?
    外貿公司通過電子商務拉動業務,主要會採用兩種手段,一是依靠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二是搭建屬於自己的獨立的外貿網站。隨著電子商務的滲透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考慮搭建獨立的外貿電子商務網站。 外貿B2B模式:即利用B2B的方式開展國際貿易的,典型的B2B平臺有:阿里巴巴、中國製造網、環球資源、ECVV,這種模式比較成熟,也是企業在外貿電子商務採用的較多的方式之一,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投入費用相對較高,詢盤數量較多,採購商比較集中。 外貿電商平臺有哪些?
  • 滬上鍋具代工大王加入拼多多「新品牌計劃」 3000口定製鍋具「日光」
    直到今年6月,在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推動穩外貿系列舉措的背景下,喜時入駐新電商平臺拼多多,成為「新品牌計劃」的戰略合作夥伴,並快速起勢,最多日銷3000多口不鏽鋼煎鍋,才向成為國民品牌邁出了第一步。10月22日,拼多多副總裁陳秋宣布「新品牌計劃」全面升級,「到2025年之前,我們將通過與國內優質製造企業的合作,扶持100個產業帶,推出10萬款定製化產品,帶動新品牌計劃入圍企業新增1萬億銷售額。」此前,2018年,拼多多首次提出「新品牌計劃」,希望通過建立聚焦中國中小微製造企業成長的系統性平臺,在5年內扶持1000家行業工廠。
  •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兩年:產業帶商家「拼」出規模化
    儘管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製造已經逐步擺脫了粗製濫造的標籤,在製造能力和產品質量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但長期作為世界的「代工廠」也讓中國製造業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從拼購到拼品牌,中國製造「拼」出規模化事實上,以代工為主的中國企業並非缺乏轉型意識,但一方面囿於渠道和品牌打造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於過去代工業務較為穩定,許多企業陷入「溫水煮青蛙」式的困境,對企業未來發展抱有僥倖,選擇了「裝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