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李永傑
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學術界對日本學者提出的 「第六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研究探索,其實質就是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近日,記者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程承坪、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農業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萬俊毅進行了採訪,受訪學者紛紛表示大力發展「第六產業」,可以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網:產業融合是第六產業的核心理念,您怎麼看?
程承坪:發展第六產業的初心在於提高農民的收益,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所謂第六產業,是指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通過三次產業的融合,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產業價值鏈。由於第一產業的收益較低,而第二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的收益相對較高,因此,如果把這三個產業分割開來,農民只享受第一產業的收益,那麼農民就得不到更多的農業收益,而被農產品加業、銷售和服務的非農主體獲得,這顯然不符合發展第六產業的初心。雖然「1+2+3=6」,「1×2×3=6」,但前者的含義是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而後者的含義主要是強調三產的融合,也涵蓋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的延伸。融合意味著三個產業的利益最大程度地向一個主體集中。在這裡主要是最大程度地向農民集中,因而符合發展第六產業的初心。所以說,產業融合是第六產業的核心理念。
萬俊毅:按照現行產業類別,農林牧副漁為第一產業,農產品加工和食品製造為第二產業,農產品銷售、餐飲和農業旅遊等為第三產業。無論是「1+2+3」,還是「1×2×3」,都等於6,這是第六產業的原意,不過現在越來越注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國內外的實踐表明,第六產業發展關鍵在於產業融合。產業融合需要推動要素跨界配置、主體跨界合作、產業跨界發展,推進產業鏈整合和產業體系優化,實現第六產業發展的產業增產、農民增收、價值增值、功能增效的融合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網:「第六產業」與農業現代化是什麼樣的關係?
萬俊毅:農業現代化是指不斷使用先進科學技術、機械裝備、管理手段等,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動態過程。中國在探索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過程中,不僅追求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可持續等目標,而且把農業現代化範疇拓展至農業農村現代化,旨在實現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第六產業即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指立足農業、紮根農村,通過制度和技術創新,推進生產要素在產業的不同功能或不同鏈條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融合過程。第六產業需要跨越傳統產業邊界配置要素,有望把小農戶有機銜接到現代產業體系中,改變農業經營收入低而可能「無人種田」、產業結構低級而使鄉村趨向衰敗、產業鏈條鬆散無法有效應對國際農產品競爭等局面。因此,第六產業發展既可以看作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表徵,又能視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長久之策。
中國社會科學網:大力發展「第六產業」對鄉村振興戰略有何重要意義?
程承坪: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做出了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此後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或強調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報告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報告還首次提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發生轉變,由經濟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密切相關的。為了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為了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簡言之,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以及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內外發展第六產業富裕農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都充分說明了大力發展「第六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因此,大力發展「第六產業」對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簡要談談我國第六產業發展的建議和相關路徑。
萬俊毅:當前,推進第六產業發展,既要加快速度,更要注重質量:
一是加強規劃引領,注重特色發展。各地要立足當地特色資源,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做好第六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優質生產要素跨界向農業農村配置,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第六產業特色發展的效益。
二是搭建融合平臺,促進集聚發展。以縣城、重點鄉鎮、特色鎮村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業公園等融合平臺,促進第六產業聚集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活力、動態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三是培育融合主體,完善聯結機制。發揮工商資本和農業企業的組織優勢,培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小農戶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機銜接。
四是發展融合技術,湧現新型業態。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應用AI和區塊鏈等,拓展農業功能,延伸產業鏈條,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等,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湧現。
五是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融合環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實優先配備幹部、配置要素、投入資金、安排公共服務工作,補實「三農」領域短板,著力解決第六產業發展的「人、地、錢」難題,推進第六產業高質量發展。
程承坪:我認為,可以從六個方面發展我國第六產業。一是加大對第六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包括對第六產業經營主體實行信貸優惠,從財政、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和補貼,特別是要對加工設備購置給予補貼;在技術研發和大型農業加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等。二是積極發揮農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紐帶作用。鑑於分散的農戶力量較為薄弱的現狀,應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的紐帶作用,通過他們整合上下遊資源,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動廣大農民發展第六產業。三是促進農、工、商融合發展。農民有農業生產的優勢,工業有加工農產品的優勢,商業資本有資金、技術、管理和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優勢,整合三個方面的優勢,將能夠有力地促進第六產業的發展。這裡還需要通過政府規範農、工、商三個方面的分配製度,充分發揮三個方面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讓農民受益,實現發展第六產業的初心。四是充分發揮科技對第六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提高三農的科技含量。五是充分發揮大數據、網際網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智能新技術對發展第六產業的促進作用。六是實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使農產品能夠適應大眾消費升級的新要求,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背景連接:
「第六產業」的概念最早於1996年由日本東京大學的今村奈良臣教授提出,基於「1+2+3」等於6、「1×2×3」也等於6的理念,通過搞多種經營,逐步使原本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獲取迄今為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所獲得的部分增值價值,使農村和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就是「第六產業」的根本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