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2021-01-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臺北3月19日電(記者 喻菲 祁星)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一些地區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未來珊瑚會否因此滅絕?臺灣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海水酸化、溫度上升會影響珊瑚生長,但某些珊瑚依然能夠適應變化存活下來。

  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汙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但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從事珊瑚保護的研究人員譚之叡向記者介紹,位於臺灣南部屏東縣墾丁的臺灣第三核能發電廠出水口比周圍海水溫度高一二攝氏度,核三廠運轉了近30年,研究人員發現,那附近的珊瑚覆蓋率並沒有下降,表明它們適應了較熱的海水環境。

  「我們認為珊瑚本身有機制適應海水溫度升高,只是需要時間。我們還開展了珊瑚養殖實驗,把養殖的溫度稍微提高一點,觀察珊瑚的適應能力,希望找到更耐熱的珊瑚品種,以後作為重點培育對象,讓它們適應全球氣候變遷。」譚之叡說,已發現幾種葉片型珊瑚具有耐熱特徵。

  臺灣海生館從事珊瑚人工培育及養殖的研究人員郭富雯說,由於現在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海洋酸化,海生館另一項實驗是在珊瑚養殖的水池中增加二氧化碳,模擬2100年海水的酸鹼度,看看那時候地球上的珊瑚有沒有滅絕。

  「目前實驗的結果是珊瑚仍能存活,但生長速度減慢,不同品種的珊瑚特性不太一樣。」郭富雯說。

  譚之叡說,2016、2017年發生全球珊瑚礁白化事件,臺灣地區也略微受到影響,珊瑚礁面積下降10個百分點,但下降程度沒有像澳大利亞那麼嚴重。真正使臺灣珊瑚惡化的原因是人為因素,主要來自陸地與海岸開發所造成的沉積物與汙染,以及旅遊對珊瑚造成的影響。

  郭富雯說,臺灣海生館除了建立「珊瑚王國館」,讓民眾不用下水就能欣賞美麗的珊瑚,還建設了「水族實驗中心」,培養了百餘種、上萬株珊瑚,重點培育對環境耐受性高的珊瑚。

  他說,目前珊瑚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比如為什麼一個區域的珊瑚每年會在同一天集體產卵,有的排出卵子,有的排出精子,在大海中授精,它們之間是怎樣進行化學通信的?就連他在養殖池中人工培育的珊瑚也有這樣神奇的現象。

  他說,每年農曆3月22日、23日墾丁周邊的珊瑚就會排卵,海生館的研究人員已經可以將珊瑚排卵時間預測精確到半小時內。每年此時,他們會潛入海下拍攝珊瑚排卵過程,並收集珊瑚卵,冷凍保存,以供研究之用。

  據介紹,臺灣海生館低溫生物科學研究室開始建立以珊瑚為主的冷凍基因資料庫,經鑑定瀕臨滅絕的珊瑚物種可優先收集且進行冷凍保存,並開始投入珊瑚物種DNA及其組織細胞的相關研究。

  譚之叡說,為共同保護珊瑚礁生態環境,大陸、臺灣、香港的研究機構每兩年舉辦一次「海峽兩岸珊瑚礁研討會」,成為兩岸科學家進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相關焦點

  • 研究:氣候變化將使北極熊在本世紀末滅絕
    近幾年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海冰消融,靠浮冰捕食海豹為生的北極熊長期找不到食物,甚至淪落到去垃圾堆裡翻找東西吃。然而更可悲的是,如今科學家的新研究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撐不過這個世紀了。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為了與大規模白化作鬥爭,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雲彩增亮試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看看反射部分太陽輻射(光)是否有助於減輕海洋變暖對脆弱的珊瑚造成的損害。雲彩增亮技術是什麼原理,它是如何對珊瑚實施保護的?這個技術操作起來有什麼難度,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雙語|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北極熊在本世紀末滅絕?
    近幾年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海冰消融,靠浮冰捕食海豹為生的北極熊長期找不到食物,甚至淪落到去垃圾堆裡翻找東西吃。然而更可悲的是,如今科學家的新研究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撐不過這個世紀了。
  • 珊瑚白化:科學家「找到讓珊瑚更耐熱的方法」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通過提高珊瑚礁的耐熱性,來幫助珊瑚礁對抗白化的破壞性影響。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這會讓珊瑚變白,讓它們挨餓。為此,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實驗室培養的微藻,這種微藻更耐熱。當注入到珊瑚體內時,藻類可以更好地處理溫暖的海水。海水溫度的不斷升高使珊瑚排出了生活在珊瑚體內的微小藻類什麼是珊瑚白化?有多嚴重?
  • 美媒:研究表明泥盆紀生物大滅絕或與氣候變暖有關
    參考消息網5月28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此前不確定是什麼導致了地球歷史上五次大滅絕事件之一的晚泥盆世滅絕。但美國《科學進展》雜誌發表的新研究表明,3.6億年前的這場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全球變暖和臭氧層崩潰之後。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研究深時古氣候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大洋鑽探,科學家們從ODP 690鑽孔中識別出來一次存在於大約5600萬年前的一次極熱事件,這次事件被稱為PETM事件,這次事件是一次發生在極短時間內的二氧化碳增加、氣溫快速上升的事件,這次事件總共持續的時間大約是12-15萬年,在這期間經歷了多次二氧化碳的釋放和吸收過程,整個地球升溫5-6℃,同時伴隨有大規模的氣候變化
  • 猛獁象是如何滅絕的?氣候變化還是史前人類屠殺?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這些巨型食草動物在陸地上漫步時所吃的食物,以及隨著氣候變化以及冰河時代(大約在11700年前)的結束,它們是如何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動物競爭生存資源的。這些謎團的線索在於古老的牙齒和骨骼上。北美乳齒象牙齒上的小劃痕表明,它們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吃草、樹枝和其他植物,食物的多樣化令人吃驚。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
  • 最新研究揭示遠古時期二氧化碳與氣候變化關係
    圖片來源:celestiamotherlode.net 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係,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過去24億年裡,活火山不斷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地球從此前的「雪球」狀態中解放出來。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恐龍對於氣候要求極高伴隨著對恐龍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也表示,很多證據都表明,恐龍其實是一種非常挑剔的動物,它們對於氣候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也這是因為它們的「挑剔」,才導致它們的滅絕。恐龍徹底滅絕,大約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主要原因是因為,地球的氣候環境在災難發生後發生了巨變,導致恐龍的棲息地減少,食物也出現短缺,原本體型龐大的恐龍,自然是不適應這種變化的,吃不飽和寒冷讓它們最終走向末路。
  • 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科學家找到了證據!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參考消息》12月1日刊登法新社報導《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摘要如下: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導致陸棲恐龍滅絕。但即使爆炸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在地球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根本沒有冰的星球上,氣溫驟降還是會讓恐龍滅絕。
  • 北極熊恐在本世紀末滅絕,專家呼籲採取更多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近日,一項研究預測稱,在溫室氣體排放量維持在高位的情況下,北極熊可能會在2100年之前滅絕。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日報導,非營利組織動物保護組織——北極熊國際(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的一項研究預測稱,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
  • 科學家證實在2019年滅絕的動物,中國的斑鱉和長江白鱘在列!
    過去的5億年裡,地球出現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每次大滅絕都令地球損失了75%以上的物種。科學家根據種種跡象推測,我們地球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聯合國去年曾警告,目前地球有超過百萬種生物,將在未來數十年內滅絕。而與過去火山爆發或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大滅絕不同,這次大滅絕可以說人類一手導致的。
  • 氣候變化和物種進化,哪個更快一些?
    這種變化對地球上的許多生態系統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以世界上最大的活體組織結構——大堡礁為例,其後果就顯而易見。據統計結果顯示,在2020年,由於海水長時間保持在高溫狀況下,大堡礁遭遇了五年內的第三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科學家最近已將大堡礁的生態系統狀況調至為「危急」。 與無法靠移動來躲避熱浪的大堡礁相比,能夠遊動的魚類等動物在面對這種變化時,情況是否會好一些?
  • 人類世的大滅絕
    讓人感嘆的是,如果這兩位科學家的觀點成立,那麼人類世——這個人類改變地球的時代的起點,竟然伴隨著五千萬人的死亡。在這之後的四百多年內,地球上的有無數生物直接或間接地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而遭遇滅絕的命運,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讓人驚心的問題:人類活動會不會最終造成地球生物的大規模滅絕,導致人類世的終結?
  • 研究發現:只要人類不幹預,珊瑚也能從白化中恢復過來
    科學家12月8日說,只要人類不幹預,即使經歷長時間的熱浪,一些珊瑚也能從白化中恢復過來,這為這種對大部分海洋生物來說至關重要的瀕危水下生態系統帶來了希望。據法新社巴黎12月8日報導,研究人員在有記錄以來最長的熱浪期間追蹤了太平洋聖誕島上的珊瑚,他們預計這些珊瑚會出現大規模白化現象。但是,儘管2015/2016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特別嚴重,這些珊瑚泡了10個月的「熱水浴」,它們仍然存活了下來。
  • 氣候變化重創南極,這種企鵝或將走向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或許將完全消滅帝企鵝,當然,這是一個迅速的變化過程。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70%的帝企鵝就將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浪潮的浪潮中被悄然抹去。帝企鵝數量下降是明顯的,它們的種群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環境的改變,冰川融化使得企鵝繁殖和捕食場所改變,科學家們認為,南極地表因為氣候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將使得企鵝覓食的距離變長,這對帝企鵝的捕食和育種不利。隨著南極氣候的近一步變化,這可能將使得帝企鵝不得不遷徙,如果溫室氣體繼續按照目前的效率進行排放,大約110萬的帝企鵝將被迫搬遷直至消失。
  • [百科知識第8天]人類已進入大滅絕時代!
    2019年2月18日,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宣布:生活於託雷斯海峽中的布拉姆布勒礁的珊瑚裸尾鼠已經滅絕,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人為因素而滅絕的哺乳動物。珊瑚裸尾鼠生活的礁石只有長約340米,寬約150米,最高點離海平面只有不到短短的3米,它們主要食用礁上的馬齒莧。
  • 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之謎,爭議不斷,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生物大滅絕
    泥盆紀也是科學家特別喜歡研究的地質時期,那麼這一時期有什麼不同之處呢?一起來看看吧。泥盆紀時期也是魚類時代,海洋中的魚類是當時地球的霸主。在3.77億年前的泥盆紀初期,地球上的大陸架還沒完全形成,而就是在這一時期,陸地上首次出現了節肢動物和昆蟲,不過絕大部分生物還依舊生活在海底,海底動物繁盛,生物一起生活在海洋中,競爭、生存。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氣候變化可能加速那些對氣候敏感的物種的滅絕速率。目前關於物種滅絕風險的預測表明,0%~54%的物種可能會因氣候變化而加速滅絕。在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下,物種的滅絕風險會增加,如果現有的政策不改變,地球上1/6的物種會受到威脅(Urban, 2015)。此外,全球氣候變化會對物種種群動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現有的資料研究表明,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中大約80%的群落豐富度的改變是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