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遠古時期二氧化碳與氣候變化關係

2021-01-06 人民網環保

冰雪包裹的「雪球」地球。圖片來源:celestiamotherlode.net

人類科學家一直期望了解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地球氣候系統之間的關係,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運用科學模型和現實觀察進行科學研究。不過最近一段時間,科學家又把眼光放到了遠古時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表明,過去24億年裡,活火山不斷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將地球從此前的「雪球」狀態中解放出來。而在《科學》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則認為,2.5億年前存在一系列的火山大爆發,不僅釋放了足夠的二氧化碳才徹底將地球變暖,同時也使得海洋變酸,90%的海洋物種死亡,三分之二的陸地生物隨之滅絕,這也就是大滅絕時代。

兩篇文章都顯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可推知即使我們現在排放的少量二氧化碳也會對地球環境產生顯著影響。

哈佛大學榮休地質學家保羅·霍夫曼(Paul Hoffman)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幫助完善了地球曾經是「雪球」的理論假說:遠古時期大陸逐漸漂移到離赤道更近的地方,那裡的二氧化碳經雨水被攜帶到地球表面,由於和巖石發生了化學反應,不能再從太陽吸收熱量,從而導致地球逐漸變冷,致使海冰逐漸蔓延到今天的溫帶地區,同時海冰會將更多的日光反射回太空,加劇了地球變冷過程。

幾個大陸的冰川沉積物證明確實發生過這種現象。霍夫曼介紹:「冰原曾經在南北半球延伸到幾近赤道的地方。過去大部分地質學家都反對這一觀點,但現在基本都接受了。」 反對所謂「雪球」假說的論證認為,如果地球完全結冰封凍,那麼冰層將很難融解。但顯然,不論過去還是現在,二氧化碳都在融冰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近的新研究在此理論基礎上較為準確地估算了當時地球的確切溫度。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地質學家丹尼爾·赫瓦茨(Daniel Hewartz)表示,根據在格陵蘭島以及南極洲冰蓋採集到的遠古冰芯,可以測算過去不同時期的氣溫。此外,冰樣中包裹的氣泡讓科學家得以測算不同時期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但是冰樣最多只能回溯到80萬年前,因此赫瓦茨與同事們又將目光投向火山巖。不同時期的火山巖漿在冰蓋融水中冷卻,生成的巖石中會包含當時冰蓋融水中的氧元素,通過測定不同重量的氧原子,便可回溯測算不同時期的地球氣溫。

霍夫曼表示:「這一方法的創新之處在於能夠定量計算冰原表層之上的氣溫。」主要的缺陷在於可滿足研究需求的巖石分布有限,並且對於其所處時期的判定還存在不確定性,「還無法清晰揭示更大範圍的地理學圖景」。

海洋酸度是大氣超量二氧化碳濃度的印記。地球結束雪球時代的時期,與海洋酸度極高之時具有高度一致性。《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大約2.52億年前,海洋酸度急劇升高,當時地球正發生科學所知最大程度的物種滅絕。例如在二疊紀-三疊紀或者二疊紀末發生的物種大滅絕就導致了大量的物種消失,尤其是海洋生物。

愛丁堡大學參與此項研究的瑞秋·伍德(Rachel Wood)表示,大量釋放的甲烷是地球顯著變暖的一部分原因,「現在我們又知道了一個新的因素」。海洋酸化的證據來自遠古時期的石灰巖。當巖石形成之際,酸性環境決定了硼元素與之發生化合反應的方式。因此,不同時期的石灰巖沉積其硼含量多寡也會有細微差別。

伍德及其同事在西伯利亞的廣袤地區發現了大量由一系列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巖,它們能夠佐證二氧化碳的釋放並導致海洋酸化。伴隨物種滅絕的海洋酸化「一直是科學家們的猜測,但是此前一直沒有得到證明。」這一酸化過程歷經10000年左右,其間每年釋放的二氧化碳很可能少於現在人類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但是累積起來足以將海洋變成一個有毒的巨型酸水池。

伍德補充說,「讓人擔憂的是我們已經看到海洋酸化的跡象」,例如由於海水酸化腐蝕,貝類動物生成貝殼耗能增大,「海洋隨二氧化碳日益增加而產生的反應十分複雜,我們很難發現物種滅絕的臨界點」。

上述對遠古時期二氧化碳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確證,但是其結果與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揭示的氣候變化圖景高度吻合,二氧化碳不僅在十億年前是驅動氣候系統變化的關鍵因素,今天依舊如此。不同之處在於人類對於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經有了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常旭旻 編譯)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生產力的影響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氣候變化與減排固碳創新團隊系統揭示了在氣候變化條件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為生態脆弱區草地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高寒草甸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其生產力是維繫生態系統生態與生產功能的關鍵因素。物候是反映植物對環境變化響應的重要指標,且與植物生產力密切相關。但溫度和降水變化條件下植物物候改變對植物生產力的調控機制仍不明確。因此,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高寒草地植物物候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研究,對高寒草地生態服務功能維持和草牧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研究揭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25:42 南京大學張永光等研究人員揭示全球CO2排放量下降對植被光合作用的影響。
  • Science Advances 等:遠古時期的大氣
    因此,地質學家藉助關鍵地質樣品及相關技術方法與理論,不斷探尋巖石裡的蛛絲馬跡,解譯遠古時期的大氣。., 2014),分別在Nature期刊發表綜述性文章,系統回顧了地質歷史時期大氣氧氣含量演化的研究進展,受到廣泛關注和引用。最近,Nature Geoscience期刊發表評論文章,對該期刊近十年來以「古氣候」為主題的論文進行了文獻統計分析,揭示了相關研究的地質時代分布特徵及發展趨勢(圖8),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
  • 立即博備用網址: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在行動
    央視網消息: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5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目共睹。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國提出的新舉措包括,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全球氣候變化下,未來的我們將會與山火共生,我們要如何才能應對?
    ,在過去兩百年間,人類大肆開採煤礦和石油,在毫無節制的燃燒利用之後,這些煤礦和石油中的碳迅速釋放進入大氣中,讓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這就導致地球升溫和氣候的迅速變化,所以在現在,研究地球上的碳循環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好了,到此為止,我們的基礎科普終於講完了,開始進入正文,講講目前的氣候變化和我們的應對措施。
  • 研究揭示工業產油微藻二氧化碳濃縮機制全局特徵
    人類社會排放的CO2等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洋酸化,探索和實施碳減排途徑和方法已刻不容緩。這一全局性的CCM系統結構藍圖的揭示,為在工業微藻中設計和改造「超級二氧化碳固定模塊」奠定了基礎。目前地球大氣中的CO2含量約0.04%。為了將環境中如此低濃度的CO2富集在葉綠體中Rubisco(核酮糖-2-磷酸羧化氧化酶)的周圍,從而進行高效的光合作用,自養生物進化出了形形色色的CCM系統,在細胞代謝網絡中主動地供應或回收無機碳分子。
  • 氣候變化研究新手段: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氣候變化造成了異常溫暖的冬季和融化的冰川。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了氣候系統中熱量增加,而海洋吸收了其中90%以上的熱量,在氣候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監測海水溫度變化一直是氣候科學家的重要任務。現在中美地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海底的地震聲信號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監測海水溫度的工具。
  • 青藏高原所揭示高寒植物物候序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過程
    該論文報導了6種高寒植物6種物候序列的長度以及在營養、繁殖和生長季不同等級物候水平上對增溫和降溫的響應過程,從植物生活史的角度開展物候研究,彌補了以往以單一物候為研究對象的空白。  植物物候是陸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響應指標之一,其變化也是植物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冰河時期成因揭秘:風吹動海水導致,破案關鍵竟是不起眼的海藻
    這是一種與巨大的、橫跨大陸的冰蓋增長和收縮有關的氣候大波動。這些周期是由地球軌道和自轉的細微振蕩觸發的,但軌道振蕩太細微,無法解釋氣候的巨大變化。冰河時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中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解釋這種佔主導地位的氣候現象將提高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
  • 環境學建模研究表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林業將起關鍵作用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建模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估算了緩解氣候變化的森林經營活動成本,研究顯示,到2050年代,森林經營活動或有助於讓每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減少60億噸,這些活動的成本為每年3930億美元。
  • 殭屍氣體可能會穿過北極冰層,因為氣候正在加速變化
    當前位置: 首頁  >  興趣圈  >  科幻世界  >  科幻資訊  >  科幻奇想 殭屍氣體可能會穿過北極冰層,因為氣候正在加速變化
  • 古巴憲法承認氣候變化威脅—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amil Lage/AFP/Getty 古巴成為最新一個將抗擊氣候變化寫入憲法的國家。這引發了科學界褒貶不一的反應。 【《自然》相關文章】 2月下旬,選民通過了一項新憲法,其中包括指導古巴「促進環境保護和對抗威脅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的修正案。包括厄瓜多和突尼西亞在內的其他10個國家也在憲法中提到了「氣候」或「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文 / 趙序茅(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所謂「氣候變化」,一方面指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變化。而後者,正是人們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關注的重點。
  • 美媒:中國氣候政策為全球帶來希望 對氣候變化影響重大
    該研究分析了中國政府最近關於氣候的政策舉措。報導稱,中國制定了廣泛的氣候政策,將其載入國家的五年計劃和省級與地方級的藍圖中。因此,報告稱,它正在實現其主要的氣候變化目標,包括一項降低碳強度的措施,令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遲於2030年達到峰值,到那一年,五分之一的能源將來自非化石燃料來源。
  • 研究發現海鳥五千年前因應氣候變化而遷移改變了亞南極島嶼的生態...
    這些海鳥在地上挖洞穴或在低地築巢棲息,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然而不似在地球的其他角落,這處地域仍然未有一套長期的監察系統,藉以了解在這裡棲息的海鳥族群對氣候變化的反應。研究人員指出,大約五千年前,該處似乎經歷了一次「驟然過渡」。一些生物元素像磷和鋅的濃度增加,草類植物花粉積聚爆發式上升,顯示在島上海鳥族群形成的兩百年間草地正茂盛生長;巖芯也揭示這段時期泥煤與木炭的積累速度在增加。港大安原盛明博士指出:「這時期所發生的,與古氣候學所記錄南大洋變冷的時間一致。」安原盛明博士是古生態和古氣候學者,尤其熟悉極地古氣候與古海洋學。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取自冰川積累區的冰芯,包含著過去逐年積累的降雪和幹、溼沉降物質,這些物質保存著其沉積時的氣候環境信息。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丹麥 Dansgaard通過對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發現極地地區降水中氧、氫同位素比率(δ18O 和 δD)變化與溫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進而,他提出分析冰芯中氧、氫同位素比率變化便可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的思想,從此拉開了冰芯氣候環境記錄研究的序幕。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造成洞穴氧氣水平下降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導西媒稱,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以降低洞穴中的氧氣含量。據埃菲社1月7日報導,這是西班牙地質與礦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西班牙索裡亞和昆卡地區的洞穴中展開研究後得出的主要結論。報導稱,大約5年後,在對CJ-3洞穴進行了反覆多次的常年檢測後,研究人員拿出了科學證據表明那裡的氧氣含量正在逐年降低。佩雷斯·洛佩斯說:「這是因為沒有通風。」他將這種情況與外界溫度的升高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