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中亞是全球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其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該研究利用天山深水湖泊——賽裡木湖鑽孔巖芯,基於210Pb、137Cs和AMS14C等多種年代學研究,利用沉積物碳酸鹽碳、氧同位素(δ18Ocarb和δ13Ccarb)重建了該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並進一步與中亞地區、歐洲北部和南部水文氣候進行對比分析。

研究結果揭示:(1)4000-3780, 3590-3210, 2800-2160, 1700-1370以及890-280 cal yr BP該地區有效溼度顯著增加;(2)在百年尺度上,賽裡木湖記錄的水文氣候特徵不僅與中亞地區變化趨勢一致,還與中緯西風環流上遊地區——歐洲南部水文氣候存在一致性,但與歐洲北部呈反相位特徵。

賽裡木湖記錄的小波分析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上述水文氣候變化的相位關係暗示:中緯西風環流的南-北擺動和北大西洋濤動的相位變化可能是影響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的直接原因。進一步與太陽活動對比分析,發現太陽活動減弱與中亞地區有效溼度增加時期相對應,如小冰期、黑暗冷期,等等。最後,結合小波分析,指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存在準1000年周期,並與太陽活動的1000年周期性變化顯著相關。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0.10633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重建中亞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
    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通過天山深水湖泊——賽裡木湖鑽孔巖芯,基於210Pb、137Cs和AMS14C等多種年代學研究,利用沉積物碳酸鹽碳、氧同位素(δ18Ocarb和δ13Ccarb)重建該地區晚全新世(全新世是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從11700年前開始至今)水文氣候變化,並進一步與中亞地區、歐洲北部和南部水文氣候進行對比分析。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升溫已導致永久凍土部分融化、生長季延長、樹木大量死亡等一系列生態危機。
  •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新聞—科學網
    氣候變化或使地中海地區變為沙漠專家呼籲各國兌現《巴黎氣候協定》承諾是當務之急   處於溫帶氣候的西班牙塞維亞和葡萄牙裡斯本已經繁榮發展了一千多年
  • 亞洲中部乾旱區植被對全新世氣候響應研究獲進展
    亞洲中部乾旱區植被對全新世氣候響應研究獲進展 2020-01-15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3)全新世階段植被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存在明顯不同,如西伯利亞松屬和歐洲赤松屬對降水的變化響應敏感,而雲杉屬和蒿屬對溫度變化的響應更為敏感。
  • 長江院全球變化三連講收官 張建雲院士講「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
    張建雲院士在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影響到降水、蒸散發、產匯流、下滲、地下水等水文循環的各個要素、各個環節。通過建立模型分析表明,我國尤其是海河、遼河、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河川徑流量總體呈現減少的趨勢。北方河流徑流減少人以人類活動影響為主要原因,南方及西北地區的變化則是氣候變化為主要原因。
  • 東北亞地區更新世晚期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古生態研究獲進展...
    東北亞地區更新世晚期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古生態研究獲進展 2021-01-04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海洋環流間並非同步變化
    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此背景下,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研究人員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索。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學家Susan Wijffels說,這將促進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如果加速是事實,它可能會影響噴流、天氣模式和海洋深處貯存的熱能數量。
  • 微血管支架構建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先進科學》。 研究組織缺血是所有外科臨床實踐中常常面對的困難挑戰。相應於整復外科而言,皮瓣的血供問題是研究的重點方向。作為燒傷、暴力損傷、先天畸形以及瘢痕的常用修復手段,皮瓣移植對於血運重建的要求十分嚴苛。無論移植的術式如何變化,其根本原則是要保障移植區皮瓣血運和存活率,否則皮瓣的缺血壞死將給患者帶來難以預估的二次生理、心理傷害。
  • 古巴憲法承認氣候變化威脅—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Yamil Lage/AFP/Getty 古巴成為最新一個將抗擊氣候變化寫入憲法的國家。這引發了科學界褒貶不一的反應。 【《自然》相關文章】 2月下旬,選民通過了一項新憲法,其中包括指導古巴「促進環境保護和對抗威脅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的修正案。包括厄瓜多和突尼西亞在內的其他10個國家也在憲法中提到了「氣候」或「氣候變化」。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的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 研究發現全球風速正越來越快—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全球風速正越來越快 風能是一種迅速發展的可替代傳統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截至2018年底,全球安裝的風力渦輪機的總容量已達597 GW,可覆蓋全球近6%的電力需求。先前研究認為,全球風速會在未來幾十年持續下降。但是,南方科技大學課題組首次發現,在經過幾十年的靜止後,全球地表風速從2010年開始快速反彈,並在短短8年間恢復到1980年左右的水平。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使用Drishti Paint對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盾皮魚頜骨脈管結構進行三維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亞國家計算中心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了團隊在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海洋熱含量研究獲進展
    3月10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成裡京(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朱江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的研究成果《改進的歷史(1960-2015)海洋熱含量變化估計》(Improved estimates of ocean heat content from 1960 to 2015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 為了進一步獲得高雷射損傷閾值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武奎研究團隊設計在晶體結構中引入共價性更強的功能基元與高正電性的鹼土金屬結合來合成新材料,成功製備出3種新的矽硫化合物。三種材料結晶於不同的空間群,結構對比發現一價陽離子對材料的結構類型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同時上述材料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C刊》。
  • 壓死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的「稻草」—新聞—科學網
    但今天,這些巨大的身影了無蹤跡,馬達加斯加沒有比汽車輪胎重的動物存在,研究人員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是人類亦或是氣候變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對另一個印度洋島嶼上洞穴沉積物的研究有助於得出上述問題的答案:異常乾燥的環境使這些巨型動物的生活變得艱難,但人類是壓斷象鳥的最後一根稻草。 馬達加斯加位於非洲東南海岸425公裡處,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最後定居的地方之一。
  • Science Advances發表海洋學院全球季風度量指標研究成果,為「氣候...
    論文題為「Dole effect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low-latitude hydrological cycle over the past 800 ka」,明確提出道爾效應可以作為地質時間尺度上全球季風強度變化的度量指標。這是「氣候低緯驅動」學說的一個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