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長期以來,中緯西風環流被認為是影響該地區水文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由於器測記錄時間較短且空間分布不均,對該地區氣候變化細節的認識不足,尤其是中緯西風環流南-北擺動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科學網— 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
-
長江院全球變化三連講收官 張建雲院士講「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變化系列講座迎來「收官之講」。12月15日,全球變化系列的第三場由長江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作題為《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的講座。河海大學黨委書記、長江院執行院長唐洪武主持。
-
研究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定量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樹輪實驗室利用東北地區的油松年輪穩定氧同位素(d18O)首次定量重建了東北地區年均溫變化,方差解釋量達到46.6%。重建與中高緯歐亞大陸溫度變化空間相關顯著,也與周邊其餘水文氣候重建同步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東北溫度內部變率大的時候,十年到多十年周期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重建主要受東亞夏季風(EASM)和北大西洋濤動( NAO)影響。
-
高解析度石筍揭示的黃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季風變化及突變事件精細結構
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是研究現代氣候變暖的背景,這期間,地球氣候系統經歷了一系列千年-百年尺度的氣候突變,如2.8 ka、4.2 ka、5.5 ka、8.2 ka、9.3 ka等,這些氣候突變事件的發生速度快、變化幅度大,足以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危及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
陳峰獲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小菊 張海亮報導 近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66次會議上,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峰獲得2014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青年科學家研究獎。
-
氣候變化研究新手段: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氣候變化造成了異常溫暖的冬季和融化的冰川。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了氣候系統中熱量增加,而海洋吸收了其中90%以上的熱量,在氣候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監測海水溫度變化一直是氣候科學家的重要任務。現在中美地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海底的地震聲信號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監測海水溫度的工具。
-
研究揭示北大西洋溫鹽與海洋環流間並非同步變化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此背景下,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經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研究人員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探索。
-
科學家揭秘《指環王》魔界氣候—新聞—科學網
誰能模擬出摩多(奇幻作家J.R.R託爾金作品中的地名)的氣候類型呢?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Dan Lunt就對《霍比特人》和《指環王》中的中土世界進行了氣候模擬。 在研究中,他使用超級計算機和最初由英國氣象局開發的一個模型,將中土世界的氣候與現代世界、晚白堊世恐龍世界的氣候進行了對比。 中土世界的模型揭示,夏爾(霍比特人的家鄉)的天氣很像英國東密德蘭,平均溫度為7攝氏度,每年的降雨量約為61釐米。
-
水不僅是從高處向低處流,中歐科學家提出水文新模型
在自然科學中,有一門學科名為水文學,研究自然界水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等現象。一個好的水文模型可以作出準確的預測。最近,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科研人員聯合荷蘭、英國、德國等科學家,在水文降雨徑流模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原創性地提出了新的地形驅動水文模型HSC (HAND-based Storage Capacity curve)。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氣候變化系列講座陸續在河海大學舉行。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中國科學報】大科學家 小提琴手
「三高」音樂會現場2012年12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上演了一場由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官員、高級將領為表演者的「三高愛樂之友音樂會」。站在樂隊副首席位置上拉小提琴的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當解說員說這位老者就是83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承康時,筆者大為震憾,心中騰然升起一股深深的敬意。早就聞得吳承康院士的大名。在我國的航天事業中,他可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針對航天飛行器再入大氣的燒蝕和通訊中斷的問題首先提出採用電弧等離子體風洞進行模擬試驗,減少電耗,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作出卓越貢獻。
-
【中國科學報】東北野牛或源自西伯利亞
因此,我國東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化石應歸入草原野牛種。而草原野牛種是中—晚更新世廣泛分布於全北區的種類,也是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的最主要成員之一。 我國目前發現的化石記錄顯示,早—中更新世的古中華野牛與晚更新世的草原野牛之間存在化石記錄間斷。因此,我國東北地區的野牛很可能是在晚更新世時從西伯利亞遷入,該時間與古人類的爆發性擴散時間基本一致。
-
氣候變化與古羅馬帝國的衰落
一開始,羅馬人很幸運,可後來就不走運了 今天,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地球氣候,但坦白地說,氣候變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地球旋轉、傾斜及其運行軌道的微小變化都能影響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分配」。而且,就連太陽本身的輻射量也總在變化。
-
3億多年前,全球氣候變冷但生物多樣性卻大幅增加
歷經多年研究,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的樊雋軒教授、沈樹忠院士團隊,藉助「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運用大數據、超算、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獲得了全新的寒武紀-早三疊世海洋無脊椎動物的複合多樣性曲線,將統計時間解析度從1000萬年精細到約2.6萬年,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了400倍左右,更加準確地重現了地質歷史中三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和兩次重大生物輻射事件的精細過程。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水文的影響
氣候較為乾旱(蒸發能力強)。(2)降水量基本不變化,蒸發量逐漸增大,二者數量關係由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最終變為降水量等於蒸發量。(3)變化:水中含鹽量逐漸增加。原因:河水不斷為溼地帶來鹽分(礦物質);隨著溼地水分蒸發,鹽分(礦物質)富集(最終飽和)。
-
【中國科學報】挺進深海大洋的探索者
他們,是深海的探索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熱帶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集體的科學家們。 日前,該研究集體獲得2017年度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從未知到發現 重重迷霧下砥礪前行 大洋西邊界流是全球海洋中的最強洋流,對全球氣候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
毀滅中亞文明的並不是成吉思汗
當時的文獻記載,蒙古人在中亞各地四處殺戮。僅在尼沙普爾就有174萬人被害,在赫拉特則多達160萬。而根據當地編年史家的其它版本的記載,有多達240萬的當地居民慘遭蒙古鐵騎殺害。 更有觀點認為,蒙古人不僅殺人,他們還摧毀了中亞的水利灌溉系統。
-
立即博備用網址: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