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支架構建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教授張餘光團隊與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教授崔文國合作,採用蘋果皮乾燥捲曲的原理,開發了一種微血管支架的製作方法,為體外構建微小血管支架和體內輔助新生血管生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先進科學》。

研究組織缺血是所有外科臨床實踐中常常面對的困難挑戰。相應於整復外科而言,皮瓣的血供問題是研究的重點方向。作為燒傷、暴力損傷、先天畸形以及瘢痕的常用修復手段,皮瓣移植對於血運重建的要求十分嚴苛。無論移植的術式如何變化,其根本原則是要保障移植區皮瓣血運和存活率,否則皮瓣的缺血壞死將給患者帶來難以預估的二次生理、心理傷害。三維血管支架能夠引導新生微血管為皮瓣區供血,但是以往的三維支架因其體積大、精度低很難滿足實際需要。如何將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但列印性能較差的水凝膠材料製作成微血管支架是皮瓣移植乃至整個再生醫學界的棘手難題。

該團隊借鑑蘋果皮乾燥自捲曲的自然現象,將難以塑形的光交聯明膠水凝膠製作成各種形狀的微小中空管(MHTs),例如單根的、雙分叉的、三分叉的以及成環的中空支架。同時,通過改變光交聯程度或者水凝膠濃度,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調節MHTs的內徑(50-500μm)。並且通過掃描電鏡和有限元數學模擬證實了自捲曲現象的原理。該微血管支架能夠很好地負載血管內皮細胞,在體外構建具有完整內皮形態的微小血管(直徑50-500μm)。

同時,研究團隊藉助動物任意皮瓣缺血模型驗證了微血管支架的效果。在皮瓣與周圍正常皮膚交界處的下方,通過明膠微血管支架進行搭橋,協助新生血管順利到達皮瓣缺血處。並觀察到實驗組皮瓣的壞死比例明顯下降,組織學分析結果亦顯示皮瓣遠端的血運重建程度高於對照組。

專家表示,該種自捲曲MHTs的製作方式能夠被廣泛運用於微血管支架的構建,具有良好的臨床轉化前景,能夠為缺血組織的血管再生提供必要的引導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02/advs.20190355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李尚穎等人在黏土礦物演化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礦物學家》上。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 為了進一步獲得高雷射損傷閾值的紅外非線性光學材料,武奎研究團隊設計在晶體結構中引入共價性更強的功能基元與高正電性的鹼土金屬結合來合成新材料,成功製備出3種新的矽硫化合物。三種材料結晶於不同的空間群,結構對比發現一價陽離子對材料的結構類型有很強的調控作用,同時上述材料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材料化學雜誌C刊》。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
  • CT數據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軟體開發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使用Drishti Paint對澳大利亞早泥盆世盾皮魚頜骨脈管結構進行三維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生胡雨致和澳大利亞國家計算中心Ajay Limaye博士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上發表了團隊在三維重建和可視化計算機軟體開發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
  • 源無關量子隨機數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34-020-00331-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湖沼實驗室、「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藍江湖聯合天津大學教授徐海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Sakonvan Chawchai等研究人員,近日在《第四紀科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及其對中緯西風環流和太陽活動響應》的文章。
  • 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揭曉—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1日,由《醫學科學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主辦的「2017中國十大醫學進展/新聞人物評選活動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MXene氧化界面熱傳遞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袁開軍團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介博、教授燕鑫合作,在MXene(Ti3C2Tx)氧化界面熱傳遞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 熱管理對器件的長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新興二維過渡金屬氧化物MXene被認為在儲能,電磁屏蔽,光電探測和光熱治療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但是,實際應用中,電子在電極上的移動,使MXene薄片內部產生大量熱量,導致各類型器件局部熱損傷。
  • 上海電力大學電信學院:把黨支部建在學科上—新聞—科學網
    以黨建引領學科發展 以黨建助力人才培養
  •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關鍵部件研製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6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相關的物理和關鍵技術預研究」等項目的支持下
  • 西安交大教授獲吳文俊應用數學獎—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高靜懷長期從事地球物理學與數學的交叉研究,著力於發展陸相巖性油氣和緻密油氣藏地震波探測的理論與方法,在相關波動理論與信息處理理論、油氣探測方法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推動了地下探測理論與技術的發展,為應用數學理論與方法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落地以及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實質性貢獻。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
  • 中日開展杜仲葉林資源高值化利用研究—新聞—科學網
    中日雙方將分別發揮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開展杜仲集約化栽培模式技術研究,解決杜仲功能食品和保健品開發、杜仲膠生化高效提取、杜仲動物飼料添加劑開發和杜仲木材熱解製備醫用植物酸等關鍵科學難題,推動我國杜仲資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杜仲是我國特有的單科單屬單種的活化石植物,一種傳統藥用資源,是目前分布範圍較為廣範的膠源植物,其產業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根基並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 手性環狀納米結構研究獲新發現—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並已入選熱門論文。 手性結構在自然界中隨處可見,大到宇宙星雲,小到蝸牛、牽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長期以來,化學家們一直利用手性現象在不同尺度下構築手性結構,並賦予其獨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
  • 研究發現全球風速正越來越快—新聞—科學網
    近日,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專項「東南亞-南亞國家氣候與水資源變化」南方科技大學課題組副教授曾振中、教授劉俊國等在全球和東南亞風速與風能變化及其物理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11月19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
  • 中國科學家獲美國「矽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新聞—科學網
    這是該學會創立120多年來第二位中國科學家獲此殊榮。 美國陶瓷學會「矽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是目前世界矽酸鹽領域的個人最高成就獎之一,被譽為陶瓷玻璃屆的「奧斯卡獎」。每年由美國陶瓷學會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遴選,頒發給為推動世界矽酸鹽領域科技進步和前沿技術拓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每年僅兩人(一位來自美國,另一位來自其他國家)。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同時也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上海中山醫院提出診療肝癌門靜脈癌栓介入分型—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中國臨床醫學雜誌》。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第4位。隨著大眾對健康體檢的重視以及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對肝癌早診斷的試劑盒的應用,使部分患者可以實現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