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大雪節氣,呵氣凝霜。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平區住建委副主任張俊華又來到他熟悉的五大道街華蔭南裡社區。
「上次居民反映的小區路燈不亮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不知道居民滿不滿意,事情辦得實不實,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今天我來做一個回訪。」談話間,他在社區裡穿行著,不時與居民溝通交流,腳步輕快,目光堅定。
今年7月1日以來,和平區在全區範圍內廣泛開展「和平夜話」實踐活動,全區各級黨員幹部在工作之餘,走進社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廣泛與群眾交朋友,回應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截至目前,全區幹部累計參加實踐活動共計13萬餘次,與群眾結交朋友5.4萬餘人,畫出了服務群眾最大的「同心圓」。
近年來,和平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持續推動各項民生事業創新發展,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伴隨著汩汩海河水,一個幸福宜居的和平正大步朝前……
創新基層治理
擦亮幸福和平底色
七年前的蔥蘢五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對天津工作提出「三個著力」重要要求。2019年的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和平區朝陽裡社區,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摸準居民群眾各種需求,及時為社區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
和平區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記在心坎、落在行動,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探索出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區特點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事業興衰,關鍵在黨。
走進和平區的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隨處體現著「紅色元素」。門前是「一橫三豎」的黨群服務中心標識;電子屏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標語格外醒目;辦事大廳裡隨處可見佩戴著黨徽的黨員和工作人員……居民在這裡或聊天下棋、或寫字作畫,各得其所。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和平區把最好的場地用於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同時大力推動全區64個社區形成「108+N」多元治理機制,統一為民服務事項標準化清單,使社區有能力、有資源為群眾辦事,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
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2017年,南市街同方花園小區業主委員會提出更換原有物業公司,小區所在的慶有西裡社區牽頭先後5次組織召開業主大會,集體討論決定新的物業公司,為居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非常滿意,現在小區內環境優美、秩序井然,我們深感社區是真心實意為咱們老百姓辦實事」。小區居民馬姨時至今日依舊難掩激動之情。
和平區不斷健全完善社區黨委領導、居委會組織、居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業委會協調、物業公司服務、社會組織共建的「1+5」捆綁式社區治理體系,湧現出「全國十大幸福小區」──慶有西裡社區等「紅色物業」「紅色業委會」品牌,實現了社區有困難,物業和社會組織「一叫就到、提鍋上灶」。
和平區新興街有一塊志願服務的「金字招牌」。
30多年前,13位熱心服務鄰裡的老人,點燃了社區志願服務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全區註冊志願者人數已達11萬人,每三位常住居民中就有一名志願者,居民自治活動搞得如火如荼。
從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代交電話費等小事,到為下崗失業人員找工作、為空巢老人解決就餐難等「大問題」,在和平區都會有志願者主動伸出援手,形成了「一名黨員一盞燈、一個支部一面旗」的示範效應。
此外,和平區還持續深化「三認四百雙結對」活動,加強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建設,不斷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的「軸心」作用,基層治理水平顯著提升,讓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逐漸變為現實……
聚焦民生實事
繪就溫暖民生畫卷
「修路就修路,這咋還就修一半啊?」
前不久,和平區新興街土山花園社區松樂裡小區1號樓門前的路面破損,坑坑窪窪,特別難走,晚上出門尤其費勁,居民楊大爺向在「和平夜話」實踐活動中下社區的區審計局幹部王傳席反映了問題,轉天就來人修路了。可是,這修路只修一半,就讓楊大爺看不懂了。
「這路先修一邊,另一邊方便行人行走;等這邊修好了,再修另一邊。這樣既解決問題,又不耽誤居民出入。雖然費時費工,但是為了居民更方便啊。」社區工作人員向大家解釋道。居民們恍然大悟:「這活兒幹得細緻,想得周到!」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幹民之所盼。近幾年來,特別是「和平夜話」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和平區將民生改善的焦距對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升著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件件百姓關注的民生事被擺在最突出的位置。
在和平區華蔭東裡小區內,一個小院子很是顯眼。小院大門敞開,院中簡樸而精緻的二層小樓和傳統中式涼亭,顯得很是雅致。夏末初秋的上午,樹蔭下很是舒服,幾位老人或在院子裡散步,或坐在亭子內聊天。
這裡就是和平益美嵌入式社區養老院,也是天津正式登記註冊的首家嵌入式社區小型養老院,以社區為載體,以資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運作方式嵌入為理念,在社區內嵌入一個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機構,整合周邊資源,就近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
就在前幾天,天津市首家街道級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實體──五大道街嵌入式社區養老照料服務中心也正式投入運營,讓和平區養老服務的「拼圖」更趨完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多年來,和平區高度重視養老事業發展,著力解決好老年人基本生活、基本醫療和基本照護等問題,保障老年人能夠獲得適宜的、綜合的、連續的養老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質量。
民生的改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十三五」期間,和平區將失獨老人、孤老戶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納入到區級補貼範圍內,累計發放補貼1619萬元;累計新建8家、轉型升級11家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3.09歲,孕產婦死亡率為0;在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建設特色專科;教育實現高位優質均衡發展,完成多項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3540個,在全市率先推行教育公共服務標準化……
從解決「入園難」到破解「看病貴」,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圈,到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生活的變化,讓老百姓看在眼裡,喜上眉梢。
踐行初心使命
推動幹部為民造福
每一段至美佳話,都源自一顆初心。在和平區民生持續改善的背後,是全區廣大黨員幹部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持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人民的心聲,最高的獎賞。
去年年底,和平區第二十八屆「十佳公僕」事跡宣講會在天津市第二南開學校舉行,十位來自服務群眾一線的人民公僕在現場接受表彰,紅花和綬帶見證了這一光榮的時刻,他們的先進事跡也在現場進行宣講,有力促進了全區各界學習先進、爭做模範的社會新風。
他們之中既有探索創新「四位一體」物業管理模式的南市街道辦事處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王志強,又有用心、用情、用力,確保燃氣安全的津燃公用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區第一分公司副所長王智;既有身患疾病,卻始終堅守在一線的交管和平支隊貴州路大隊一級警長劉長玉,又有兢兢業業,全力維護轄區安全穩定的公安和平分局新興派出所所長楊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無私奉獻、服務百姓,這是他們的座右銘。
和平區群眾評選表彰「十佳公僕」活動至今已走過了30多個年頭,為改善民計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贏得了社會各界高度讚譽,成為和平區一張靚麗的名片。
「未來,和平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各項部署要求,高標準謀劃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篇文章,在提升居住環境、提高就業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等方面持續用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平區主要負責人說。
更精細的社會治理、更完善的養老服務、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優美的環境……現如今,一副濃墨重彩的幸福民生畫卷正在海河之畔的和平次第鋪開。
記者 付昱
攝影 蘭飛 張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