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失去華為訂單,臺積電的營業收入將不可避免呈兩位數下降。
6月9日舉行的臺積電股東大會,華為訂單的事成為話題焦點。從媒體公開的報導,大致可以梳理出兩大焦點問題,即:
臺積電會不會失去華為的訂單?臺積電能否建立一條不使用美國技術和設備的生產線?
01臺積電不想失去華為訂單
對這兩大焦點問題,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一一做出回答,這也是臺積電第一次公開回應市場關心的焦點問題。
劉德音說,「希望不要失去華為訂單」,換句話說,華為訂單在臺積電的營收版圖上仍佔據重要位置,臺積電不想失去華為訂單。
劉德音明確表示,臺積電跟很多設備廠合作,才得以保持技術領先,因此短期不會改變使用美國技術和美國設備來生產晶片的現實。
實際上,從近期的一系列動作看,臺積電的內心也是想留住華為的訂單。臺積電已招募起一個為華為訂單遊說的團隊,其中不乏知名行業人士,包括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前高管尼古拉斯.蒙特拉(Nicholas Montella),以及英特爾前首席遊說人士彼得.克利夫蘭(Peter Cleveland)。兩人均在美國國會擁有資源,同時也有豐富的遊說經驗。
僱用遊說公關團隊為自己的商業利益奔走,是美國企業和非美跨國公司的慣常操作。根據財報揭示的信息,波音、洛克希德.馬丁以及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就僱傭了遊說團隊,僅在2015年,波音和洛馬的遊說開銷達到90萬美元,SpaceX公司則達到130萬美元。
如今,臺積電也僱傭豪華遊說團隊,足見其對華為訂單的不舍。
02失去華為訂單,臺積電營收將下跌兩位數
實際上,華為訂單在臺積電的營收中佔有不低的份額。根據公開信息,2019年華為給臺積電貢獻了大約14%的營業收入,而當年臺積電的營收大約為346.32億美元,合人民幣約2458億元,由此估算華為的訂單額大概為344億元。
由於臺積電的收入增幅不算高,2019年僅比2018年增長1.27%,如果2020年失去華為的訂單,意味著臺積電的營業收入將在2019年的基礎上,大幅下跌兩位數。
對於如何彌補年營業收入兩位數下跌的缺口,劉德音回答模糊,他表示,如果真的失去華為訂單,還有其他客戶可以填補這一空缺,但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補上。
劉德音之所以給補缺口的時間加了個「不知道多長時間」的模糊期限,主要是因為344億元的訂單額太大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上哪兒去發展華為這個級別的客戶?這基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如果失去華為的訂單,可以肯定的是,臺積電今年的營業收入將出現兩位數的下降。
03蘋果、高通、AMD、英偉達難補缺口
最近,有不少媒體報導,蘋果、高通、AMD、英偉達等公司將追加訂單,補上華為的缺口。這類消息,只要稍加分析,會發現不靠譜的成分居多。
2019財年,AMD營業收入為67.3億美元,英偉達為109.18億美元,兩家合計176.48億美元,英偉達淨利潤為27.96億美元,AMD淨利潤為3.41億美元,按此估算,兩家公司對臺積電的營業收入貢獻很難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讓AMD和英偉達填補華為訂單缺口,相當於讓兩家公司的晶片出貨量增加1.5倍以上,在GPU和CPU晶片市場增長緩慢的當下,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實際上,在對臺積電營收貢獻超過10%的客戶名單中,華為以14%排在第二,而AMD、英偉達和高通排在other行列,它們三家很難填補華為的缺口。
至於賽靈思、博通、聯發科、恩智浦等其它客戶,要麼晶片出貨量小(比如聯發科),要麼晶片很少用到7nm和5nm的EUV工藝製程。
那麼,量大又喜歡高端工藝製程的蘋果呢?
蘋果今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出貨量可能總體下降,更重要的是,蘋果要補上華為訂單缺口的話,等於出貨量接近翻倍。對於走高端市場的蘋果來說,這就相當於讓iPhone、iPad銷量接近翻倍,對庫克來說,同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總之,失去華為訂單,臺積電的營業收入將不可避免呈兩位數下降,當然,它可以迅速找到替補客戶補上缺口,但補缺的過程並不輕鬆,時間也確實將像劉德音說的「很長」。到底有多長?誰也無法判斷。
全球供應鏈歷經數十年的進化,已是骨肉相連,強行分割必然給上下遊帶來難以言說的痛苦,這方面,或許臺積電、華為體會最深。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