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中國網際網路服務中最難做的生意,網盤當屬其中之一。
網盤賽道上,剩下的玩家寥寥無幾
曾經有不少巨頭懷著夢想和熱忱,加入了網盤行業。2008年前後,華為、115等開發出網盤產品,成為國內第一批玩家;隨後,百度、騰訊、360等網際網路巨頭強勢入局。但不久之後,網盤市場經歷了大洗牌。2016年,多家網盤提供商紛紛宣布關閉服務。
時至今日,市場進入了百度網盤、115網盤和騰訊微雲「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其中百度網盤市場佔有率達到了85%,遠遠超過了其他兩位玩家。可以說,網盤行業真正能打的只剩下百度網盤了。
網盤生意,究竟有多難做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用來形容網盤市場再合適不過。為什麼90%以上的網盤企業都沒有撐下去?
曾經有人做過測算,以百度陽泉數據為例,存儲大概614萬TB的數據,假設使用8TBX18規格的存儲伺服器,硬體成本就需要19.6億,平均每TB 319.5元。除此之外,還有2.5億的電費以及近4億的網費。
國內用戶缺乏付費意識,網盤依靠「免費」來獲取用戶,同時要保障用戶的使用體驗,上傳、下載速度都需要一定的帶寬來保證,自然需要大量燒錢。惡性競爭導致成本越來越高,「燒不起錢」的玩家只能退出。
即使是堅持到現在的百度網盤,也頂著無數的罵聲小心翼翼地探索新的盈利方式。從一直被詬病的限速問題,到被質疑轉嫁寬帶成本的「用戶激勵計劃」,無不體現百度經營成本壓力和用戶需求之間的矛盾。
大佬重出江湖,同分「蛋糕」
儘管網盤市場變現困難,仍有巨頭頂風入局。7月,迅雷iOS版回歸,推出了雲盤服務;8月,阿里網盤APP開啟內測,殺入網盤生意。
網際網路巨頭們再次瞄準雲存儲市場,箇中原因其實不難推斷。
2020年,中國個人云存儲用戶預計達到4.01億,市場空間極其龐大。隨著5G普及,用戶需要存儲的數據越來越多。大勢所趨,個人數據的雲存儲需求在未來會更加剛性。
網盤累積下來的註冊用戶,對企業來說更是一個流量價值窪地。企業因此有隨時可以重啟C端或低成本轉化的能力,在未來很有可能轉虧為盈。
網盤的競爭對手不再是網盤本身
迅雷雲盤、阿里雲網盤的出現,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實力存儲平臺。未來,甚至可能有更多巨頭加大對網盤和相關業務的布局,網盤行業或許會重燃戰火。
不過無論戰局如何,網盤到底是同質化的雲存儲產品。不論是百度網盤、迅雷雲盤還是阿里雲網盤,都屬於公有雲,是典型的由第三方提供的雲服務。
而今,它們真正的競爭對手其實是私有雲。
在大數據環境下,家庭數據也在不斷增長。在公有雲這類依靠他人提供的存儲平臺上,用戶對數據的掌控缺少自主性,因此家庭存儲轉向私有雲NAS是迫切需求。
據可靠消息,UGREEN綠聯將在九月底推出家用NAS,幫助用戶實現數據集中存儲、隨時隨地分享。
綠聯NAS是一款雙盤位NAS,最大支持2塊16T硬碟,能搭建出32T的私人云空間。將兩塊硬碟設置Raid1模式,實現數據分享的同時,確保數據的安全。
NAS的傳輸速度和家中網速掛勾,千兆區域網內速度當然比網盤要高出許多。由於其實體伺服器的形態,甚至可以和家中的娛樂設備連接,組建家庭影音中心。
雲盤選擇又變多了,你還會選百度網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