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先生醫德故事六則之一——《行醫還扣門 救人不計利》
1902年,四十三歲的張錫純在本縣北部的外祖家劉仁村(今屬黃驊市),教導初入學的幼童。這年秋天,鹽山一帶霍亂流行,劉仁村一劉氏婦,年近四旬,染病暴脫,已殮服在身,病人家屬辭以不必入視。張錫純得知此事後,找到病人家屬說:「一息尚存,當可挽回。」隨後為病人疏方,竟用大劑山萸肉、黨參、山藥治癒,病人家屬感激涕零,喜出望外。
張錫純醫德高尚,曾在自序中說:「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1919—1920年間北方霍亂流行,張先生行醫不計私利,張先生配製中藥,免費為窮苦的病人發放,還把「急救回生丹」及「衛生防疫寶丹」兩方,登載於《北洋公報》,救人無數。
張錫純先生醫德故事六則之二——《孤兒患病危 收治成義子》
1913年,辛亥革命之後,五十四歲的張錫純離鄉從戎,隨軍至大名。
這年,黃河泛濫,一個災區的孤兒流落到大名,病餓垂危,張先生就帶到寓所救活,因不知其鄉貫裡居,即收為義子,取名張俊升,俊升獲救時年齡約10歲左右,自己也不知道幾歲,張先生就拈閹為11歲。俊升成人後為其成家立業,使謀生於天津。張先生逝世前終於查清其為河南滑縣盧姓,遂改名盧俊升,一時傳為義舉美談。
張錫純先生離鄉從戎
張錫純先生醫德故事六則之三——《病家贈婢女 尋親送回家》
北洋政府時期,張錫純已名播南北。一位何姓軍閥(時人稱為將軍)為其母親四處求醫,最後找到張錫純診治。
不久,這位何將軍的母親痊癒了,特意登門致謝,出手就是三百塊大洋,還選送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婢女,給張先生作妾小或丫鬟之用。張先生也不拒絕。
何走後,張先生敬問女子來歷,女子哭訴她是南方某地一商販之女,因其父經商破產而亡,母親為抵債將其賣於何府當侍女。
張先生安頓女子休息,供給飲食衣物。即刻發信給女子家鄉,一周後收到回信。安排徒弟同乘火車一路護送女子與家人團聚,臨行前拿出何將軍所贈財物送贈女子,囑其歸鄉重振舊業、侍親嫁人。女子離開前淚流滿面,哽咽拜謝。
張錫純先生醫德故事六則之四——《立達為同胞 醫院利上壽》
1918年,瀋陽稅捐局局長齊自芸用「理中湯」方有卓效,因與東三省官銀號總辦劉海泉相商籌建中醫院,聘張錫純為院長。秋初,張先生立刻自漢口到達瀋陽,出任立達醫院院長。「立達」之意取自《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該院位於瀋陽市大東路大什字街東側,現138中學教學樓的一個院落裡,有房20餘間,設內、外、針灸三科,設有病床,是國內成立最早的中醫院,「中醫之有院,實自此始」。
張先生初到瀋陽,「果治癒重危之證多人,聲譽大起」,且「西醫難治之證,經先生治療多立起」。如瀋陽縣署一科長患梅毒,在洋人醫院治療20餘天,頭面腫大,下肢潰爛,周身壯熱,譫語不省人事,親友邀張先生診視,為免洋人醫師察覺,託言探友。診後張先生認為系梅毒類雜溫病,僅服藥兩天就意識大清,病人遂決意出院到立達醫院治療,十餘天后痊癒。
前來立達醫院求診者很多,張先生每診必留病志,在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就記載有在瀋陽診治150多個病例,站總數的三分之二。
張錫純先生醫德故事六則之五——《常憐國運艱 抗爭廢醫案》
1929年,餘雲岫等人主張「廢醫存藥」,民國南京當局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成為中醫發展史上的一股逆流。年已古稀的張錫純義憤填膺,他與上海名醫冉雪峰結成南北同盟,奮起反抗。
張錫純
冉雪峰
張錫純上書南京當局說:「近聞京中會議,上峰偏西醫之說,欲廢中醫中藥,不知中醫之實際也。且中醫創自農軒,保我民族……是以我國民族之生齒,實甲於他國之人也。今若將中醫中藥一旦廢卻,此於國計民生大有關係。」該案被迫取消。因此,在天津重訂《醫學衷中參西•前三期合編》八卷為四版,分上下兩冊。印行至第五版方滿足需求。
張錫純先生醫德故事六則之六——《行志愈古稀 免費辦函授》
1933年,七十四歲的張錫純感嘆「吾老矣」「今將未了之事,託諸函授,四年之後,吾門中必有人材輩出,以行吾志」。春天,在天津創辦四年制「國醫函授學校」,開創中國中醫函授教育之先河。「國醫函授學校」招收門人弟子五百餘人,遍及全國。張先生親自兼教務,制定科目,親手編寫教材,函授只收講義費,與其它以謀利為目的之辦學迥然不同。
七月,《傷寒講義》完成並陸續寄出,自詠詩云:「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經營日不休,但願同胞皆上壽,敢雲身後有千秋」。張錫純日間診病,夜間寫作,《溫病講義》只解完11方,就辛勞成疾,一病不起。9月27日(農曆八月初八)酉時,因心臟病謝世長辭,中秋節靈柩回籍,葬於鹽山祖塋。
張錫純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