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中醫病名,在如今很多人看來,它晦澀難懂,但說起它在什麼地方,怎麼樣才能感受到,就又很形象了。
它叫癥瘕。現代臨床用於描述它,指的是腹中結塊的病(常發生在肚臍以下的少腹部位),為婦科常見病、疑難雜症,涵蓋了各種婦科良性腫瘤。
古代中醫認為癥瘕,癥者有塊兒可徵;瘕者,假也,假物成形。這是由氣血交滯所致,在治療方面,如果是因為氣滯而引起的,用艾灸常灸氣海穴的位置(肚臍下1.5寸);若是因血凝而引起的包塊,常灸天樞穴的位置即可(臍中旁開2寸)。
在臨證診療過程中,如果是臨床醫生治療癥瘕,下湯藥治是比較快的。近代中醫第一人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運用理衝湯治療過這種案例的女性。
一位30餘歲的女性,癥瘕起於少腹,這個包塊兒逐漸長大而有往上腹部走的趨勢。剛發生的當年,這個包塊還稍軟,第二年後,這個包塊變得堅硬如石。病症出現後,七年之間,上至心口,旁及兩脅的部位,女病人飲食減少,時而覺得頭暈昏沉;嚴重的時候發生過昏睡一一整天的情況,以及不吃不喝。用過很多藥,但是都沒有治好。
後來張錫純為這位女病人治療,張氏見病人的脈象雖弱,一呼一吸脈搏次數在5-7之間來回,張氏對女病人說,這個病他能給她治好,便開了理衝湯來治療。此方為:生黃芪三錢、黨參二錢、於術二錢、生山藥五錢、天花粉四錢、知母四錢、三稜三錢、莪朮三錢、生雞內金(黃者)三錢。
藥用黃芪、黨參、白朮、生山藥、天花粉、知母、三稜、莪朮、生雞內金共9味。
張氏確信病人的病可以治療,但女病人因對這個病和用藥都不抱有希望了,她覺得這個怪病怎麼能治得好呢,所以就閒置了張錫純給她開的藥。
第二年,她的病更重了,達到了昏睡4天不行的境地,張錫純再次去看她,用藥把她救醒了,張錫純明白患者的心情,於是非常懇切的對她說,去年你要是吃了我給你開的方子,你的病早就好了,又怎麼會像今天這樣,危險到這個地步呢?你的這個病現在還可以治,現在一點都不能再拖了,方子還是原來的方。病人心情好了很多,並相信了張錫純說的話,連服理衝湯三十多劑,腹中的包塊便全都消散了。
單就這個病例來說,腹中的包塊雖然都消了,但最先開始結塊的病根還在,如核桃一般大小,因此,張錫純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又加了生水蛭(不宜炙,一錢),服用數劑才痊癒。(藥至包塊消完即停)
理衝湯這個方,所治療的是女性經閉不行,或者產後惡露不盡,結為癥瘕。
其用法,是上方諸藥,用水煎至將成的時候,加入好醋少許,滾數沸服用。
使用這個方,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
1.服之覺悶的人,要減去白朮;
2.覺氣弱的人,減三稜、莪朮各一錢;
3.有拉肚子的情況,應用白芍代知母,白朮改為四錢;
4.身體有熱象的人,加生地黃、天門冬各數錢;
5.身體有寒象的人,知母、天花粉的用量都減半,或者都不用;寒象嚴重,加肉桂、烏附子;
6.瘀血堅甚的人,加水蛭二錢;
7.若病人身體健壯沒有其他病症,只是用本方來消除包塊,可去山藥;
8.未婚、未生育的女性,若用本方,三稜、莪朮宜斟酌少用,知母用量減半,加生地黃數錢,用以濡養血分之枯;
9.若病人血瘀而未見包塊,或月經還未閉,雖已為產育女性,也應少用三稜、莪朮;
10.若病人身體羸瘦,脈象虛數,宜去三稜、莪朮,並把雞內金改用四錢,雞內金這味藥非常好,它不僅能夠化瘀血,又不傷氣分,所以女性經閉用這味中藥非常好;
11.另外,本方用於男性癆瘵(肺癆)也有效果,並能開胃進食,有扶羸起衰的功用。
方藥當中,三稜、莪朮這兩味中藥,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攻破癥瘕,這也是張錫純這個方治病最為主要的存在。但有人懷疑這兩味藥的功效會過於猛烈,遂用香附代替,張氏對此明確表態:若論耗散氣血,香附猶甚於三稜、莪朮;若論消磨癥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稜、莪朮也。並且在這個方中,用三稜、莪朮以消衝中瘀血,而即用黨參、黃芪諸藥,以保護氣血,則瘀血去而氣血不至傷損。黨參、黃芪能補氣,三稜、莪朮以助其流通於全身經絡,使得補而不滯,進而使得元氣愈旺,元氣旺,也會鼓舞三稜、莪朮之力更加作用於消除癥瘕,這就是方子的起效的原因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