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西匯通名家張錫純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錄了二則有意思的醫案,羅大倫先生作了風趣的描述,令人啟迪心智。當時張錫純年輕,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尚淺。有一天,鄰居患了外感傷寒,因為重視不夠,最後演變成了「熱入陽明大便燥結證」,「痞、滿、燥、實」四大症都有了,凡是學過中醫的人都知道,這叫做陽明腑實證,應該用「大承氣湯」,以通腑洩熱治療。於是請了醫生過來診治,果然開了「大承氣湯」。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組成,是著名的峻下之方,洩下功力強勁,一般服用後很快就會奔向廁所。
但是這位患者已經服用兩劑大承氣湯了,卻毫無動靜,令人奇怪,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後來只好把當地名醫劉肅亭先生請來。劉肅亭先生看後,只開一味藥:威靈仙,三錢,煎湯服用。雖然大家都覺得奇怪,這個威靈仙是一個治療風溼疏通經絡的藥,這和大便燥結有什麼關係啊?但名醫開的藥,病家不敢含糊,馬上派人買藥煎好,吃後片刻,患者即奔向廁所,大便通了!病好了!
問題來了,這是為什麼呢?張錫純忍不住向這位老先生請教:「這個威靈仙主要是祛風溼、通經絡的,怎麼比大承氣湯還管用啊?」這位劉先生見張錫純年輕好學,於是也不保守:「這位患者雖然服用了大承氣湯,但是因為臟腑氣化阻滯不通,藥力並沒有發揮作用,還留在肚子裡呢,我只是用這個威靈仙來通經絡,調氣機,來觸發大承氣湯的藥力,藥力發揮作用了,大便也就通了,這個威靈仙的作用,就好比是放槍放炮時的那個導火索啊。」張錫純聽了,讚嘆不已說:「愚聞如此妙論,頓覺心地開通,大有會悟。」
張錫純有了這次經歷,思想上受到較大的啟發。張錫純當時一邊在學中醫,一邊在準備科舉考試,有一個叫霍印科的師兄,兩人經常一起複習應考。這天霍印科因為點小事,生了點氣,「怒動肝火」,然後又患了外感,七八天以後,腹中脹滿,大便燥結,非常難受。請來醫生一看,常規思路,這是大承氣湯證啊,於是開了大承氣湯。怎麼就那麼巧,這位霍印科,服藥後也是紋絲不動,絲毫沒有要瀉下的意思,反而覺得自己的脅下疼痛難耐。張錫純突然有所會悟,這難道不是上次劉肅亭先生遇到的情況嗎?是否張錫純也要效仿劉先生,用威靈仙疏通經絡呢?如果您那麼想,說明還沒有領悟中醫的真諦。中醫的精髓是辨證施治,有什麼證用什麼藥,那次是經絡不通,這次可是肝鬱氣滯引起的脅下脹痛,而且是生氣後才患的病,情況不同了啊。所以,他靈機一動,用了疏通肝氣的柴胡三錢、生麥芽一兩,就兩味藥,熬水給師兄喝了。結果,藥喝下去,半個小時以後,肋下已經不痛了,又過了一個小時,大便通下,肚子也不脹了,「病脫然痊癒矣」。可見,張錫純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學會靈活運用中醫了。
中醫重法則,「有是證用是藥」,講求藥證相合,如陽明腑實證,用大承氣湯後多能便通邪去而痊癒。但亦有如上二則病案者,明明對證,但服後無效,此時應學劉肅亭先生和張錫純先生,抓住患者病變特點,對症之藥,稍加點拔之品,病即霍然而愈,此即「醫者,意也」。
本文摘自《經方源流臨證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