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雙黃連超越板藍根成為新一代的「抗病毒寵兒」。
因為一條「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新聞引爆網絡,致使很多人誤以為雙黃連就是本次新型肺炎的「特效藥」。
於是,短短一夜之間,不只是街邊的大小藥店,就連網絡平臺上的雙黃連都被搶空了。
隨後,各大官方平臺紛紛出面勸誡大家「請勿搶購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許多權威中醫醫療機構、中醫專家也紛紛澄清並制止大家用藥。
所以,不管搶沒搶到雙黃連口服液,大家都不要過於激動了!
中醫防病,從來不是1-1=0
雙黃連口服液,是一個非常經典的中成藥,我們也經常使用,效果確實很好。
但是,中醫治病從來講究的都是辨證論治。
即使同為治療感冒的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和感冒清熱顆粒也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外感疾病方才生效。
如果您看過雙黃連口服液的說明書,您會發現,它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症見發熱、咳嗽、咽痛。
而此前,《健康報》採訪此次疫情一線專家仝小林院士時也說過,此次武漢的病情屬於「寒溼疫」,總的用藥原則是:散寒除溼、避穢化濁,而且應該一以貫之。
換言之,雙黃連口服液雖然在治療風熱感冒時經常用,但是與本次武漢肺炎相較,是不對證的!
即使仝小林院士也曾強調:對於無武漢病人接觸史的患者,也要根據當地情況「三因制宜」。
但是,對於沒有中醫醫療知識與經驗的老百姓來說,也請千萬不要自行胡亂辨證用藥。
因為清熱藥的特點就是——有病治病,沒病傷身。可千萬別沒病吃出一身病來!
所以,不論何時,大家都不要盲目搶藥,畢竟,治療疾病「藥到病除」是少數,誰又能說吃藥治病就是1-1=0這麼簡單呢?
中醫防病,重在扶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句話。沒錯,中醫認為,一個人一旦正氣充足,就不容易被病邪侵擾。
那麼,什麼是正氣呢?其實,正氣其實是個很籠統的概念。
簡單地只從陰陽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可以把正氣分作陰氣和陽氣兩大類:陰氣負責滋養,涼潤;陽氣負責溫暖、推動。
不論是陽氣還是陰氣虛弱,都會讓人正氣受損、易於感染外邪。
而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屬於「寒溼疫」,這往往與陽氣不足有關,所以,保護陽氣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生活中,最容易損傷陽氣,招致溼邪的,是飲食。歸納成幾個字:生、冷、粘、膩。
1
生食要少吃
生的食物,之所以會損耗陽氣,是因為和熟食相比,少了一道持續加熱的工序。
食物要化生成氣血,中間少不了加熱的環節。不用外面的火來加熱,體內的火,也就是陽氣,負擔自然會變大。非常時期,保護陽氣,少吃生食。
所以,除了水果之外,蔬菜、生魚片之類的生食,大家還是儘量做熟了再吃。
2
冷飲要少吃
時下嚴冬季節,常溫的涼白開喝下去都有一種冰涼穿過食道的感覺,何況是凍柿子、冰激凌、冰可樂、冰啤酒等冷飲。
要知道,寒冷對陽氣的傷害,顯而易見。
畢竟,當冰涼的食物進入腸胃後,身體會不自覺地把它們「捂熱」,這個過程就需要消耗人體陽氣,不得不說,這真是對陽氣的一種浪費。
3
粘食要少吃
粘食指的是各種質地偏粘、不易消化的食物,也指一些過於甘甜的食物。
比如各種糯米製品,如年糕、元宵;以及甜食,比如蜂蜜、糖塊、關東糖等。
這些食物粘性大,粘在手上尚且難以去除,何況是裝在腸胃裡。
它們會讓一切速度都變慢,無疑會給陽氣的推動工作帶來明顯阻力。
4
油膩食物要少吃
油膩食物指的是各種肉、蛋、奶,和油。
這些食物易於在體內盤踞生成痰溼,而痰溼是陽氣的頭號天敵,所以,勸誡大家少吃為妙。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病從口入」的道理,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特殊不適的話,真的不必強求用藥。
只要管住嘴,好好吃飯、吃菜,別亂吃就已經是最好的防病技巧了!
當然,如果您實在是不放心,不妨採用仝小林院士推薦的另外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艾灸。
比如神闕、關元、氣海、胃脘、足三裡等,都可以溫陽散寒除溼,調理脾胃,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此外——
望周知~
信息來源:養生中國
原標題:《預防病毒喝雙黃連不管用!真正有效的中醫抗病毒法,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