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的美國聯想:打遍天下無敵手
單純說針對中國也是不對的,如果只有中國的話美國就直接打本土了,不必借韓戰北進了。二戰本身就是美國使全球一切潛在對手競爭潛為被摧毀,以獲得絕對壟斷優勢的霸主戰爭。遠東的對手日本被做掉,而歐洲方向英德互撕,法國早已化成炮灰,西歐三國也被打爛,只剩下俄國,雖然受到德國重創,卻仍然生存下來。因此俄國是它打擊的中心目標。如何打擊呢?
這要根據俄國的發展路徑來「對症下藥」——俄國30年代及之前,除1917-1924之間有過短暫封閉期,從17-18世紀以來,俄國一直與西歐保持密切聯繫,而且在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後,這種貿易籌措巨額生產基金的關係更加密切,所以美國控制西歐,就是為了斷他生路,但是俄國又把自己佔領的東歐變成另一塊兒貿易交換圈來籌措資金,所以冷戰在歐洲乃至世界範圍的緣起,不是美蘇爭霸,而是美蘇爭奪東歐——原因很簡單,美國控制了東歐,蘇聯就沒地方貿易了,也就沒地方籌措資金,國家經濟發展乃至保持既有生產規模就不能實現,這樣俄國只能出賣自己經濟利益來換取美國施捨的貿易權,結果就是俄國淪為美國的市場,而自身的政權也會被顛覆,這就是為什麼歐洲,尤其是東歐是爭奪焦點。
意料之外的失敗與反撲:豐臣秀吉再世麥克阿瑟
至於中國當時是美國的菜,1947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就宣告日本英國全都輸掉了遠東,只剩下美國獨享亞太市場。美國覺得天下已定,志得意滿,給了國民黨60億美元打內戰,自己去地中海搞俄國去了,中國的自主是令美國始料不及的,尤其是還變了色。要知道,美國支持的希臘政權,面對的是業已控制全國接受大量蘇聯援助的gcd,而蔣介石手裡的資源比希臘好多了,對手一沒蘇聯援助,二沒控制大片區域,全國的工農業最精華部分都在南京手中,佔盡天時地利,卻打得一手爛牌,馬歇爾計劃給英法德歐洲二三十個國家總共也只有130億美元,美國給蔣介石一個人60億,可想而知,美國是有多重視中國,而且杜魯門認為這是穩操勝券的局。
遠東一共七八億人口,中國自己佔了近六個億,面積也是幾乎整個東亞的全部,美國失去了中國,等於失去了整個遠東。
而且蔣介石的失敗打亂了美國的整套戰略部署。1950年籤署的《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不僅使中國獲得了工業化援助,而且讓蘇聯獲得了一個雖然尚在起步,但規模足以匹敵,乃至超越西歐的交換圈。換言之美國快把莫斯科餓死了,突然自己的奶牛長腿跑了,還去和他做朋友,美國一下子就懵了。
所以說,韓戰最大的目的,不在朝鮮,就像九連城抗日,即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一樣,目的在大陸,麥克阿瑟自己就直言不諱聯合國軍不應該止步於鴨綠江。攻入東北——這片中蘇交換圈的重鎮,也是新中國工業化的核心,就等於摧毀了中國的精華,也摧毀了蘇聯擴大交換圈的可能,順便把扶不上牆的爛泥——蔣氏政權遷回大陸,作為自己的代理人。所以我們看到,明明是韓戰,美國卻同時把兵力調往臺灣和朝鮮兩地,目的不在於阻遏北京在臺海或者東北亞動作,而在於製造與中國摩擦的機會,奪取整個東亞。這樣雖然沒有同蘇聯直接衝突,卻讓美國進一步斷絕俄國的生命所需,一石二鳥推動美國的遏制蘇聯的政策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