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6 復旦大學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11月6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基於二硒化鈮的超導非互易天線》(Nonreciprocal Superconducting NbSe2 Antenna)為題在線發表於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1,5634(2020))。

近年來,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在國際上成為備受關注的研究重點。相較於傳統非晶態、多晶態超導薄膜,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由於其極高的單晶質量,因而能將超導態保持到納米級的原胞層厚度,這使得探測樣品的本徵二維超導的新奇屬性成為可能,同時也為人們理解和調控低維超導態、超導量子相變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平臺。儘管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擁有豐富的量子現象,其在新功能納米器件方面亦擁有巨大潛在應用價值,但現階段科研人員對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物理屬性方面,基於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的新功能器件的研究尚且處於空白狀態。

圖(a)超導二硒化鈮天線器件示意圖

圖(b)超導二硒化鈮天線器件的頻譜響應二維圖

為了構建基於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的新功能器件,修發賢課題組首先製備了高質量的單晶二硒化鈮塊材,並用膠帶機械剝離法成功解離出厚度在1-5nm的高質量二維單晶超導二硒化鈮。有趣的是,通過輸運測量發現,在超導溫度以下,樣品的二倍頻磁阻等溫曲線呈現多峰的反對稱特點。通過進一步對不同電流下的二倍頻磁阻信號分析研究發現,這是由於對稱性破缺造成的可逆電磁手性效應,該效應對應的雙伽瑪值(反映電磁手性效應的強度參數)遠大於傳統非超導體系。

基於這種可逆電磁手性效應,修發賢課題組設計製備了納米尺度超導二硒化鈮天線器件。在超導態下,由於二硒化鈮中的渦旋在外電磁場驅動下獲得了淨速度,器件可以實現對外界施加的電磁波的信號的非互易可逆探測:當對天線器件輻射電磁波時,器件可以穩定的產生直流電壓、電流信號,並持續穩定地對外界輸出能量(做功)。同時,該器件可以實現對小到1微瓦的電磁波信號的探測,器件的探測頻譜寬度可達5MHz-900Mhz。

該項工作填補了世界上基於二維單晶超導體的器件研究的空白,對於新型二維單晶超導體的實際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工作表明,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對射頻甚至更高頻段的電磁波的能量採集、探測和識別等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器件實現平臺。特別是,這種納米尺度的超導天線器件,可以工作在極低溫條件下,在未來超導量子計算電路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的合作團隊包括復旦大學微納電子器件與量子計算機研究院沈健教授、郭杭聞研究員,英國曼徹斯特大學Sarah J. Haigh教授、鄒逸超博士,日本東京大學Naoto Nagaosa教授。該工作獲得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金委重點項目、優秀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博新計劃和博士後面上項目的大力支持與資助。論文的第一單位為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為通訊作者,課題組博士後張恩澤為第一作者。

修發賢課題組主要從事拓撲材料的生長、量子調控以及新型低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器件研究。在狄拉克材料方面致力於新型量子材料的生長、物性測量以及量子器件的製備與表徵。在新型低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器件方面主要研究其電學、磁學和光電特性。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459-5

相關焦點

  • 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重修發賢教授在二維層狀超導體二硒化鈮的非互易天線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修發賢課題組首先製備了高質量的單晶二硒化鈮塊材,並用膠帶機械剝離法成功解離出厚度在1-5nm的高質量二維單晶超導二硒化鈮。
  • 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電磁響應的研究中取得重要...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晏湖根課題組和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施毅課題組在外爾半金屬中發現獨特的電磁響應特性即動態手徵反常。通過聲子探測技術,比如拉曼光譜、紅外光譜,研究人員首先確定了零場外爾半金屬砷化鈮中的聲子行為(零場紅外光譜由王楠林教授提供支持)。其中有一類聲子,在零場下的特殊方向不能被紅外光譜探測到。先前南京大學教授戴耀明曾發現此類聲子具有很強的電聲相互作用,這使得動態手徵反常有機會在這一體系中被觀察到。
  • 復旦學霸:本科發表3篇SCI論文,立志研究晶片,去斯坦福讀博士!
    陳豐: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所獲榮譽· 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 復旦大學本科生畢業生獎學金一等獎· 2018年物理學系「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榮譽學生· 2017年物理學系「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榮譽學生· 2017年復旦大學上海獎學金陳豐學習成績優異,以3.85的績點在物理系中排名第一,物理課程全部為A。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觀測到量子...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王靖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陳仙輝合作團隊首次通過實驗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錳鉍碲(MnBi2Te4)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研究將為未來本徵材料體系中拓撲物理的研究開闢新思路。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復旦物理系學術之星:她發表論文4篇,申請專利一項,研究二維材料
    今天我們走近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的鄧雨君同學。物理學系 鄧雨君對未來復旦人說的話「 未來的復旦人:我希望你們將要在復旦度過的幾年時光可以是充實而美好的,也希望復旦成為你們實現夢想的起點。」物理學系2016級博士生鄧雨君將自己在復旦的學術生涯描述為「二維世界奇遇記」。從2015年大三開始,鄧雨君就在張遠波教授的課題組裡工作,轉眼已經過去了五年。她說,復旦為她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和科研平臺,她在復旦遇到了非常好的導師和同事,也很幸運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內有所發現。
  • 「精」益求「精」: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科研團隊國際合作在突破標準...
    測量是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追求測量的精密性是經久不衰的研究主題。作為測量的理想系統,原子體系雖已可達較高精密度,但仍受制於原子自旋的量子漲落,測量靈敏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復旦大學張遠波團隊連發Science及Nature,在物理學取得突破
    在強磁場中對二維電子系統的研究揭示了量子霍爾效應,它是一種物質的拓撲狀態,具有有限的Chern數C和手性邊緣態。Haldane隨後提出理論,即使在零磁場下,具有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Chern絕緣子也可能出現在具有複雜跳變參數的晶格模型中。
  • 復旦大學獎學金獲得者,優秀典型:潛心向學,求知無涯,學術達人!
    曾獲優秀學生一等獎,獲評復旦大學優秀團幹部、優秀學生幹部。進入物理系之後,劉然逐漸了解到科研技術對於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意義。因此,在大二下學期從美國伯克利大學交換歸校之後,她就踏入實驗室,開始了自己的科研學習之路。出於對新型材料和新型半導體器件的好奇,她進入物理學系修發賢老師的納米材料器件實驗室,開始了全方面的對於納米器件的學習和研究。
  • 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獲...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
  • 二維納米材料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吳長徵特任教授課題組與曾曉成教授(我校中科院人才計劃B獲得者,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Ameritas大學講座教授),及中國科學院強磁場中心研究組合作,通過陰離子固溶技術實現了二維納米材料的自旋和能帶結構的本徵調控,獲得了目前二維納米材料中最高的負磁電阻效應,該現象的發現有可能推動二維材料在自旋電子器件的進展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量子科技何以如此重要
    量子科技為何重要【新聞隨筆】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時強調:「量子力學是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力學對於認識這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成為現代技術的基礎。在微觀的尺度上,各種基本力的統一是理論物理的重大問題,依賴於量子力學。其他的未解之謎(如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解決也依賴於量子力學。很多天文現象,例如恆星發光、白矮星和脈衝星、太陽中微子的振蕩、宇宙背景輻射,乃至宇宙結構的起源等,都是因為量子力學規律。
  • 南京大學《Nano Letters》:超導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第二類超導體中量子化磁通的運動行為對超導材料和器件的電磁輸運性質起著關鍵作用。人為調控超導磁通量子的運動行為,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超導體的臨界電流密度,還可實現具有新功能的超導電子器件,如超導磁通整流器、磁通二極體等。以往的磁通量子調控手段往往缺乏原位可調性,極大限制了相應超導電子器件的應用。
  • 青島大學李洪森課題組在構建高性能鋁離子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儘管研究學者們在尋找合適的電解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AIBs的一個持續的研究重點仍然是為大型鋁(絡合物)離子開發主電極。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洪森教授課題組通過使用離子絡合和限域硫化的方法合成了一種由超薄納米片堆疊而成的具有獨特的二維WS2微米片,並將其作為正極材料應用於鋁離子電池。
  • 2019年,復旦大學表現怎麼樣?
    根據「雙一流」建設方案的要求以及校第十五次黨代會上確定的戰略目標,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復旦大學將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對標「雙一流」的光榮與夢想,一年來,我們在這段新徵程上取得了哪些新進展?為實現世界頂尖大學的目標做了哪些準備?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高溫超導材料與機理研究」基礎科學中心...
    2020/12/16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悠然 12月11日,以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共同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 復旦盧紅斌團隊在構建交替排列石墨烯基二維異質結構獲重要進展
    二維異質結構在集成材料設計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的合成策略仍面臨著多層異質結構構建和大規模生產的挑戰。為了解決此問題,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盧紅斌課題組報告了一種基於非剝離層狀氧化石墨烯(LGO)的主客體策略,以構建由多層交替排列的石墨烯和金屬氧化物納米片組成的石墨烯基異質結構。二維排列的氧化石墨烯和開放的層內空間使LGO成為創建周期性二維宿主框架的理想平臺。聚醚胺低聚物被用來共價連接相鄰的氧化石墨烯。
  • 武漢大學方國家課題組在全無機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方國家教授課題組與吳奕初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路新慧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全無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與之匹配的空穴傳輸材料。當前主流的空穴傳輸材料(Spiro-OMeTAD)需要額外的精確摻雜和氧化過程,以提升空穴遷移率。這些摻雜材料的吸溼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氧化過程又會加速全無機鈣鈦礦吸光層的相變,帶來嚴重的穩定性問題,使器件性能下降。此外,寬帶隙的全無機鈣鈦礦和Spiro-OMeTAD之間存在較大的價帶帶階,會造成很大的能量損失。
  • 湘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在綜合能源優化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3日訊(通訊員 謝紅宇)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系統是當前國際能源領域重要戰略研究方向和國家能源戰略重大需求,多能協同系統的負荷預測與優化調度是公認的難題。近期,湘大信息工程學院段斌教授和譚貌教授團隊在能源負荷預測與優化研究方面取得多項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