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裝車燈、人工外骨骼、跟圖系統... 多種新裝備迎接嫦娥五號返回...

2020-12-16 央視新聞

多種新裝備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平安回家

針對這次搜索回收返回器的任務特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更新改造了十餘套設備。目前,著陸場系統已進行了多次針對性演練,考核驗證了改造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四子王旗著陸場氣候條件複雜,極端低溫、風雪天氣時有發生,進入冬季以來,著陸場已經迎來了十多場降雪,積雪最深處厚約30公分,最低氣溫也已下降至零下30℃,給人員和裝備提出了考驗。

任務分隊在加大人員適應性訓練的同時,突出重要設備、易損器件的補充備份,更換了雪地輪胎,升級改造了機載、車載鍋爐、底盤加溫等多個系統,有效提升了低溫條件下搜索裝備的可靠性。

地面搜索三分隊指揮 孫亮:四子王旗這塊降雪量比較大,尤其是冬天,我們駕駛員缺少這方面的經驗,缺少在冰雪路面行駛的經驗,尤其是夜間。

針對夜間搜尋,搜索回收分隊還對搜索車照明設備進行了加改裝。

總臺央視記者 常豔玲:一般情況下,普通車輛照明能看清前方30米的物體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我現在所處的位置距離我們地面搜救車輛有100多米,從畫面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視線沒有任何問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針對嫦娥五號返回器夜間搜索特點,地面分隊升級改造了多項照明系統。

此外,地面分隊還增加了夜視儀和可調式、可旋轉射燈,最遠照射距離達到200米,較好地緩解了夜間目視搜尋難的問題。

在返回器搜索任務中,空中分隊往往是最先抵達處置現場的力量,他們要將攜帶的衛通設備第一時間展開,以最快速度與北京中心建立通信鏈路。此次任務首次應用了人工外骨骼,每人攜行裝備重量提升至原來的兩倍多。

操作員:平時我們不穿這個,走上二三十米就已經累得不行了,現在穿這個走個100多米還是沒有問題。

記者:像你手上現在抱的這個箱子大概有多重?

操作員:有個100來斤吧。

為了構建起更加完備的空地搜索體系,空中分隊在原有直升機的基礎上,配備了多架無人機,形成多層次空中搜尋力量;地面分隊首次應用跟圖系統,在以往車載電臺的基礎上,加裝了高增益電臺天線。

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救援任務地面分隊指揮 張銳:我們地面分隊分為三個小組,一共16輛搜索車以及吊裝轉運車輛,分別配備了大功率電臺,由原來的單臺30公裡提升到了60公裡,通過通信中繼我們可以實現回收區域2萬平方公裡之內三個小組通信通聯。

目前,著陸場系統已經進行了多次針對性演練,考核驗證了改造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救援任務空中分隊指揮 馮超:我們立足最困難的條件,最複雜的情況,迎接極端考驗做了充分的準備,通過裝備檢修檢測、升級改造和專項低溫測試,目前搜索回收處置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探風觀雪 為返回器著陸提供精準氣象保障

為了保障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降落,氣象條件也是至關重要。那麼,氣象條件對返回器正常著陸有哪些影響,我們一起走近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著陸場氣象分隊去看一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2日,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又迎來了一次降雪,氣象分隊準確預報了這次降雪過程。

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氣象分隊指揮 盛文杰:這場降雪我們四五天前就已經預報到了,這是入冬以來第十五場降雪,今年的降雪量,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達到了14.4毫米,比歷史平均的4毫米要偏多兩倍。

著陸場區地勢廣闊,草原氣候變化莫測。如果返回器著陸當天遭遇降雪天氣,空中搜索分隊直升機很有可能無法起飛實施搜索救援。為了給上級指揮決策提供精準的氣象數據支持,氣象分隊結合近30年的歷史資料,重點對西伯利亞寒流影響、降水量等重要指標進行監測。

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氣象分隊地面觀測技師 賈長牛:先把這個熱水或者溫水倒到這個量杯裡面,量出它的定量,然後把這個雪化成這個液態,再測出它的總的降水量,然後把差值算出來就是今天的降水量。

除了降雪天氣帶來的影響外,能否準確預測高空風向和風速,直接關係到搜索回收分隊能否順利找到目標,如果風速過大,返回艙極有可能飄出指定著陸區域,增加搜尋難度。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副主任 康林:考慮到風對降落傘的影響的時候,它最大的偏差可能會達到二三十公裡,因此我們就需要對返回器開傘時刻的整層的風做一個精準預報,然後指揮所會根據這個風的預報對落點再做出一個修正。

為了保障好此次任務,氣象分隊進駐著陸區已有3個月,每天24小時不間斷觀測地面至高空25千米的溫度、溼度、壓力、風向、風速等氣象數據,每日零點釋放高空探測氣球。返回器著陸當天,高空探測氣球釋放個數增加至8個左右。

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氣象分隊高空探測負責人 侯軍望:氣球上升到25000米大概得一個多小時,所以咱們得等著看數據,實時監測這個數據好壞,如果數據出現錯誤的話,太多的話我們要補球,重新放球,如果數據正常的話,我們會最後做個數據處理,然後給氣象室發過去。

臨近任務窗口,氣象室天氣會商頻率也由原來的一天一次增加至一天兩次,綜合分析可能出現的危險天氣, 圍繞任務窗口進行精準預測。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副主任 康林:從目前的分析來看,返回當天是沒有大風和降雪,總體來說天氣狀況是比較好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天氣預報,儘可能地減少天氣對搜索回收的不利影響。

(總臺央視記者 王剛 孔祥鵬 常豔玲 李昀錫 王瑞林 郭志超 )

(編輯 孫杉杉)

相關焦點

  • ...人工外骨骼、跟圖系統... 多種新裝備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平安回家
    原標題:改裝車燈、人工外骨骼、跟圖系統......多種新裝備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平安回家   多種新裝備迎接嫦娥五號返回器平安回家   針對這次搜索回收返回器的任務特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更新改造了十餘套設備。目前,著陸場系統已進行了多次針對性演練,考核驗證了改造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 XC-25——嫦娥五號返回搜尋新裝備
    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隨著嫦娥五號的返回,人們的目光再度聚焦到了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
  • 準備就緒 靜待「嫦娥」回家
    ,只待「嫦娥」回家。 【新聞深一度】 著陸場迎接「嫦娥」歸來 回收:空地搜索 氣象:探風觀雪 針對這次搜索回收返回器的任務特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更新改造了十餘套設備。目前,著陸場系統已進行了多次針對性演練,考核驗證了改造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 嫦五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無人機、天線都來助陣
    嫦五返回器搜索首用外骨骼,無人機、天線都來助陣為迎接長途跋涉的嫦娥五號回家,地面人員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不過,預備著陸的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氣候條件複雜,極端低溫、風雪天氣時有發生。由於冬天降雪量較大,搜索回收分隊對搜索車照明設備進行了加改裝。
  • 嫦娥五號背後的五大黑科技,讓電影暢想變為現實
    12 月 17 日凌晨,嫦娥五號帶著一份「月球土壤外賣」,用半彈道跳躍的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歷經 23 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一次意義非凡的太空之旅。
  • 嫦娥五號返回時間幾點幾分 嫦娥5號返回地球視頻直播地址
    嫦娥五號返回時間幾點幾分 嫦娥5號返回地球視頻直播  攜帶著2公斤珍貴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於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32分至2時07分之間,降落在內蒙古市四子王旗。目前,著陸場系統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全力迎接「五姑娘」平安回家。
  • 搬運外骨骼驚豔現身嫦娥五號搜索回收任務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在預定地點著陸。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從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獲悉,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搬運外骨骼圖片(航天科工二院提供)隨後,搜索回收人員身穿外骨骼在嫦娥五號返回器旁插上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為整個「嫦娥五號」探月回收任務收官劃上圓滿句號。此外,搬運外骨骼還協助搜索回收分隊在返回器周邊快速搭建應急通訊、照明及電力保障體系,確保搜索回收任務快速、安全、高效完成。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日前,記者前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一探該院多種保障嫦娥五號順利「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測量雷達「緊盯」火箭飛行  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帶著焰尾拔地而起的幾分鐘內,該院23所兩部固定式脈衝測量雷達快速採集著火箭的飛行信息,確保指控中心能第一時間掌握全局,做好安全控制。  這是雷達測量的第一棒。
  • 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嫦娥五號返回器回收任務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該公司二院206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
  • 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搜索現場 一人能搬50公斤
    原標題: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搜索現場,一人能搬50公斤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
  • 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搜索現場,一人能搬50公斤
    搬運外骨骼亮相嫦娥五號搜索現場,一人能搬50公斤 2020-12-24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嫦娥五號什麼時候返回地球 嫦娥五號什麼時候登月
    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4點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點火升空,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揭秘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五大黑科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了解到,該院自主研製的多項「黑科技」,為嫦娥五號「繞、落、回」不同階段提供保障支撐。測量雷達先後圓滿完成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首飛等數十次飛行任務,為嫦娥五號飛行保駕工作奠定紮實基礎。直徑僅為頭髮絲1/200的關鍵部件在此次任務中,二院23所自主研發的聲表面波濾波器,同時安裝在嫦娥五號及搭載飛行的長徵五號火箭中,主要應用在測控、應答機等分系統,全力保障嫦娥五號信號接收、過濾雜波,以及各分系統信號接收、處理的有效進行。
  • 航天二院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奔月:「繞、落、回」全程保障
    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火箭圓滿完成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其中,航天二院23所、25所、203所、206所自主研製的多項技術產品為嫦娥五號「繞、落、回」等不同階段提供全面保障支撐,助力我國開啟深空探測新徵程。
  • 完成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將跳躍式返回
    昨日,嫦娥五號探測器主任設計師姜水清、嫦娥五號探測器鑽取子系統負責人王國欣、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團隊技術負責人王曙群等人對此次「挖土」任務進行了介紹。  三種模式力保順利採樣  在看了嫦娥五號落月、「挖土」的全過程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主任設計師姜水清給出了「完美」的評價。
  • 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這些信息你了解嗎?
    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首次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首次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確入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首次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高速再入返回;首次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 嫦娥五號返回了,它身上有哪些你家鄉的「土特產」?香港:我先說
    在經過近23天的太空旅行之後,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這代表著我國此次探月採樣任務圓滿成功。在大家在對它回家路上高潮的「打水漂」技術讚嘆不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嫦娥五號身上,有哪些來自你所在省的貢獻呢?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看看外媒怎麼報導?
    總歷時22天21小時29分鐘,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外媒第一時間報導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國外媒體如BBC、路透社、美聯社等也第一時間進行了報導。
  • 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回家 著陸場系統準備就緒
    原標題: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回家 著陸場系統準備就緒   按計劃,嫦娥五號返回器將攜帶月壤
  • 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和數據,會跟美國NASA分享嗎?
    實際上,為了準備這次23天的月球之旅,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研製團隊與嫦娥五號已經相伴了十年之久。「從2011年1月立項,到現在整整十年,一個月不多,一個月不少,按照我們的計劃12月返回,整整十年,不容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以下簡稱為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