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反物質:尋找另一個「我」

2021-01-05 手機鳳凰網

近日,來自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阿爾法合作組(ALPHA collaboration)報導了氫原子的反物質對應物即反氫原子能級結構中的特定量子效應——精細結構(fine structure)和蘭姆位移(Lamb shift)。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原子中,而尚未在反物質原子中發現。此類研究有助於揭示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這一結果發表在最新的《自然》期刊上,測量顯示反物質原子的特定量子效應與「普通」物質原子中的理論預言相一致,這為將來進一步精確測量反物質的特定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性質奠定了基礎。

「發現正反物質之間的任何區別都可能動搖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這些新的實驗測量是關於反物質相互作用的方面——比如說蘭姆位移——對於這些結果我們已經期盼了很久。」阿爾法實驗的發言人傑弗裡·亨斯特(Jeffrey Hangst)表示。「我們下一步的計劃是使用最先進的雷射冷卻技術來大規模地冷卻反氫原子。這些技術的應用將會極大地促進反物質的研究並且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來探測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

阿爾法合作組通過將歐洲核子中心的鈉-22(22Na)放射源輻射出的正電子和反質子減速器AD(Antiproton Decelerator)輸送的反質子結合製造出了反氫原子,並將這些獲得的反氫原子通過磁籠約束在超高真空環境中,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反氫原子與物質結合被湮滅掉。然後通過雷射照射到反氫原子上獲得激發光譜。這些技術讓科研人員實現了對反氫原子的特定量子效應如精細結構和蘭姆位移的測量。這些量子效應會導致原子特定能級的微小劈裂,這是首次在實驗中研究反氫原子的特定量子效應。一個世紀以前,物理學家正是通過氫原子的精細結構,確定了基本帶電粒子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強度的常數——精細結構常數(fine structure constant)——約為1/137。1947年在氫原子中發現的蘭姆位移,則是量子電動力學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實驗基礎。量子電動力學描述的是物質和光之間的相互作用。1955年,威利斯·藍姆(Willis Lamb)由於藍姆位移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近日去世的著名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也是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圖一 阿爾法實驗的核心裝置示意圖(圖片來源: Nature article)

什麼是反物質?——科學而非科幻

對許多人來說,反物質聽起來科幻得都近乎玄幻,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存在。在丹·布朗的懸疑驚悚小說《天使與魔鬼》中,「光照派」教徒從歐洲核子中心地下實驗室偷取大量反物質製造出反物質湮滅彈埋藏在梵蒂岡,試圖在教皇選舉日一舉毀滅天主教中心。這部小說後來改編為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同名電影。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丹·布朗的另一部小說《達文西密碼》則更為出名。小說和電影中既包含關於暗物質的科學真相,也包含科學幻想。那麼,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幻想?

什麼是反物質?物理學對反物質的定義:反物質是物質的對應物,二者物理性質相似,但是所有的量子數都反號,如電荷量。

讓我們從最簡單的電子說起。電子帶有一個負電荷。那麼,與電子對應的反物質「反電子」(antielectron)或者說「正電子」(positron)則帶有一個正電荷。正電子和電子的質量一樣,但是電荷卻相反。

早在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將量子理論和狹義相對論結合,寫出電子在高速運動下的薛丁格方程,被稱為狄拉克方程,這一方程為狄拉克贏得了193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如同方程x2=4有兩個根(x=2或者x=-2)一樣,狄拉克方程也有兩個可能的解,一個解表示電子擁有正能量,叫做正能解,另外一個解表示電子擁有負能量,叫做負能解。

但是經典物理學和常識告訴我們,一個粒子的能量總是正值,不可能是負值。狄拉克創造性地將負能解理解為反粒子的能量,他認為對於每一種粒子(particle),都存在一個對應的反粒子(antiparticle),這兩種粒子性質相同,只有電荷是不同的。比如與電子對應的反粒子是正電子。這種解釋為人類打開一個全新的「物質世界」——反物質世界。

在1932年,卡爾·安德森(Carl Anderson)在研究宇宙射線的時候發現了正電子,從而證實了狄拉克這一大膽的預測。這一發現啟發人們:是不是每一種粒子都存在和它的性質相同卻帶有相反的電荷的反粒子(事實上,不帶電的粒子也有反粒子,它的反粒子也不帶電,比如光子的反粒子是它本身,但是K0介子的反粒子並不是它本身,而是`K0——現代粒子物理學中,介子一般由正反兩個夸克構成,如K0介子,重子一般由三個夸克構成,如質子和中子)。

科學家開始通過各種方法去尋找反物質。根據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的成功經驗,他們試圖在宇宙射線中尋找反質子,但並未發現。1954年美國加州伯克利開始運行高能質子同步穩相加速器Bevatron。次年,Bevatron合作組首次發現反質子,文章發表在該年11月1日的《物理快報評論》(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上,這是首次觀測到帶有負電荷的反質子。1956年,Bevatron合作組發現反中子。如今,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們在實驗中製造「大量」反物質用於研究。歐洲核子中心的反質子減速器AD(Antiproton Decelerator)就是一臺將產生初期的高速反質子減速用於研究反質子或者反原子性質的儀器。

圖二 歐洲核子中心反質子減速器大廳中的阿爾法實驗(圖片來源: CERN news)

如何獲得反物質?——貌似簡單實則不易

要獲得反物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並非不可能。

首先,你要理解愛因斯坦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這個方程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是等價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將質量轉化為能量,也可以將能量轉化為質量。相信大家對質量轉換為能量的例子並不陌生——核裂變和核聚變——虧損的原子核質量轉化為巨大能量並釋放,這為我們人類永久解決能源問題帶來曙光。

那麼現在你要獲得反物質,即「製造」一定質量的反粒子,理論上只需要將一定的能量轉化為質量就可以。你要獲得的反物質粒子質量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大。但是,能量轉化出來的並不只有反物質,還伴隨有等量的物質產生。

製造越重的反粒子需要的能量就越大,比如質子的質量大概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那麼製造反質子需要的能量也至少是正電子的2000倍。科學家通過高能加速器將粒子加速獲得高能,高能粒子碰撞之後釋放的能量會產生正反物質對。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比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日本國家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高亮度正負電子對撞機B工廠、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SLC等。

如果你只是想獲得輕的反物質,比如說正負電子對,高能光子就足夠了。高能光子可以是一種特別的電離輻射——γ輻射。一些原子核衰變可以產生γ輻射。當然,還有的原子核衰變可以直接產生正電子,這是一種β輻射,大部分的β輻射產生的是電子,只有少部分直接產生正電子。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水果中富含的某種元素衰變就可以產生正電子。這種水果就是香蕉!香蕉中富含鉀元素K,缺鉀的人可以多吃香蕉補充鉀元素。天然的鉀元素中大部分是39K,也包含少量39K的同位素40K。40K具有放射性,可以通過放射出一個電子變為鈣40Ca,也可以放射出一個正電子變為氬40Ar。不過你儘管放心大膽地吃香蕉,不必擔心輻射也不必擔心正電子會把你湮滅掉,因為天然鉀中放射性同位素40K的含量太低了,我們不能「耍流氓」——離開劑量講毒性。

實際上,現在一種解析度很高的醫學影像設備叫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CT),已經較為廣泛地用於醫療檢測。PET/CT由PET和CT兩部分組成,PET顯像是將發射正電子的核素引入人體內,發射出來的正電子與體內的電子發生正反電子湮滅轉換成高能光子射至體外成像,PET/CT最終分別給出PET的圖像、CT的圖像以及聯合圖像,這對於精確確定病灶和病灶的變化非常重要。

如果我們周圍有反物質——不僅僅是香蕉產生的正電子,宇宙射線中也有正電子,別忘了發現的第一個反物質粒子就是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那麼一個麻煩的問題來了:那麼它們哪裡去了,為什麼消失不見了?當然並不是憑空消失了,這是因為身處物質世界中,反物質粒子一旦產生並遇到對應的物質粒子,就會被湮滅掉,湮滅的正反物質對會放出高能的雙光子。

反物質湮滅彈是真實的嗎?

——科學但並非合理

如果0.5克的反物質和0.5克的物質碰撞湮滅,會發生什麼?我們只需用質能方程做個簡單的乘法就知道了:E=mc2,其中質量m是正反物質的總質量1克,c是真空中的光速約為30萬公裡/秒,這樣湮滅之後你會得到90,000,000,000,000(九十萬億)焦耳能量。食用一根普通香腸(約75克)為身體提供的熱量是300大卡(千卡),約為1,200,000焦耳。如果將0.5克反物質湮滅產生的能量換算為提供熱量的香腸的數量,你需要約7200萬根。那如果是換算成美國曾用於實戰的「胖子」原子彈是多少呢?「胖子」爆炸產生的威力為20000噸TNT當量,1克TNT爆炸釋放的能量是4181焦耳,那麼很容易得到0.5克反物質湮滅釋放的能量超過1000個「胖子」!所以,反物質湮滅彈的威力要遠遠超過核武器。這也就是為什麼《天使與魔鬼》中的「光照派」要偷取歐洲核子中心實驗室中的反物質製造反物質湮滅彈試圖毀滅梵蒂岡的原因。不過對於「終極大殺器」反物質湮滅彈來來說,這真是太「大材小用」了!不過幸運的是,即使只有0.5克的反物質,從技術上來說要製造和保存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電影中沒有告訴你的是,「光照派」是用什麼容器盛放反物質的。這類似於一個經典疑難:一個科學家發明了能夠溶解一切的藥水,那這個藥水要裝在哪裡?天然形成的反物質或者人工製造的反物質,一旦遇到物質粒子,就會被湮滅掉。這比能溶解掉一切的藥水更加麻煩。我們要把反物質放在哪裡呢?

想要儲存一個反原子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你不可能將反物質放入一個普通的盒子儲存起來,因為它馬上就會發生湮滅而消失。為了避免反物質和物質直接接觸,必須要放入真空環境中,而真空又需要密閉,密閉的容器必然是物質做成的,你還需要避免反物質運動與容器壁碰撞接觸。這個時候,你需要強的電磁場將反物質約束在一定空間內。科學家使用一種叫潘寧阱(Penning Trap)的電磁約束裝置。

圖三 一種潘寧阱結構及離子在阱中的運動軌跡示意圖(圖片來源: CNKI)

因此,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儲存製造出來的反物質。產生普通的反物質粒子並不十分困難(當然是對當今科學來說)。你只需要特殊的放射源就可以產生正電子,如鉀-40或者鈉-22。產生反質子就需要高能粒子加速器。因為反質子是在高能粒子加速器裡面產生的,所以會做高速運動。這個時候你需要將反質子降速,用到的儀器是反質子減速器,高速正電子也需要降速。反質子和正電子都降速之後,讓二者相互接近,則會有一定的機率產生反原子,這樣製造出來的是最簡單的反原子——反氫原子。經過前面的步驟,你就可以儲存並分析反原子的行為了。注意,上述所有過程都需要在真空電磁約束環境下進行!

你現在應該知道,《天使與魔鬼》中的大反派偷取歐洲核子中心的反物質還做成湮滅彈運到梵蒂岡,是多麼「玄幻」的任務啊!

為什麼研究反物質世界?

——細思極恐的科學

製造和貯存反物質如此困難,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研究反物質、甚至是反物質世界呢?

反物質只是和普通物質性質相同,電荷相反。這只是物理學家的假設。反原子發出的光和物質原子發出的光是一樣的嗎?反物質物體也會在重力作用下做落體運動嗎?根據反物質對應的物質的性質,我們假設是這樣的,但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得到的反物質太少了,儲存又如此艱難!

隨著科學的進步,已經有很多針對反物質性質探測的實驗——驗證反物質原子的能級結構、精細結構、蘭姆位移等就是這樣的實驗——物理學家們開始逐步揭開反物質的神秘面紗。事實上,反物質遠不止這麼簡單。圍繞著反物質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其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反物質哪裡去了?為什麼我們的世界是物質的而不是反物質的?這涉及到我們現在宇宙存在的合理性。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產生初期,高能能量基團產生出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產生的正反物質對又會湮滅。這一過程伴隨著宇宙的膨脹循環往復。在膨脹過程中,宇宙慢慢冷卻下來。正反物質對產生過程終止,現存的正反物質應該是等量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宇宙幾乎只由物質構成,如果有大量反物質存在,就會不斷有湮滅過程產生,即使距離我們很遠,依照人類現在的觀測手段來講,也是能夠觀測到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我們的物質世界主要是由粒子而不是反粒子構成,這就是著名的正反物質不對稱性謎題或者叫電荷-宇稱不守恆(CP破缺)。

1956年,華裔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Chen Ning Yang)(現為中國籍清華大學教授)和李政道(Lee Tsung-Dao)發現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同年,華裔美籍女物理學家吳健雄(Wu Chie-Shiung)用鈷-60的弱衰變證明了楊-李的理論。次年,楊、李二人即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由於正反物質不對稱,才造成我們今天的宇宙主要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即使這種對稱性破缺程度只有百萬分之一,當今宇宙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物質基本粒子都存在對應的反粒子,當然有的粒子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比如光子,夸克對應的反粒子是反夸克,根據夸克模型,歐洲核子中心製造出的反質子是由兩個反上夸克和一個反下夸克構成的,即p(`u`u`d),而質子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構成的,即p(uud)。

那麼,我們又如何區分正反物質的,比如電子和正電子呢?物理學家使用磁場就可以做到。帶電粒子在磁場中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而改變運動狀態,這樣就可以將正電子和電子區別開來。當然你還需要從質量以及其他量子數的檢測來確定它就是電子的對應夥伴——正電子,而不是其他帶正電的粒子。

也許有人會問,怎麼知道世界是物質的而不是反物質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先發現的物質,「物質」和「反物質」只是兩個名稱而已。如果在另一個宇宙中,科學家為宇宙的組成命名為「反物質」,那麼它們就是一個「反物質」世界。說不定,有一個「鏡中」的世界,存在於我們的平行時空裡,那裡也有一個你的對應者!

參考文獻:

[1] Ahmadi, M., Alves, B.X.R., Baker, C.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antihydrogen. Nature 578, 375–380 (2020).

[2] CERN news: ALPHA collaboration at CERN reports first measurements of certain quantum effects in antimatter. (2020.02.22).

[3] Frank Close, Antimat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 Hannes Alfven, Worlds-Antiworlds: Antimatter in cosmolog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66.

[5] 靳根明.原子核質量的精密測量[J].現代物理知識,2018,30(06):37-45.

相關焦點

  •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使用反物質尋找暗物質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雖然迄今為止暗物質尚未被直接探測到,但科學家仍在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尋找暗物質。現在,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進行重子反重對稱性實驗(BASE)的研究人員已經嘗試了一種使用另一種奇怪物質-反物質的新方法來尋找暗物質。
  • 新的CERN研究揭示了物質反物質之謎
    要理解為什麼,讓我們回到大爆炸大約138億年。這個事件產生了相同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據信,每個粒子都有一個與其自身幾乎完全相同但具有相反電荷的反物質伴星。當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時,它們會相互湮滅 - 在一陣光線中消失。為什麼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完全是由物質構成的,這是現代物理學最大的奧秘之一。如果有相同數量的反物質,宇宙中的一切都將被消滅。我們的研究揭示了物質和反物質之間這種不對稱的新來源。
  • 反物質,一種神秘的物質,物理學家苦苦尋找多年,它究竟在何處?
    圖解:左圖:由普通物質組成的花;右圖:由反物質組成的花的藝術想像圖。因此當我們放眼宇宙中的恆星和星系時,我們無法分辨它們是由普通物質還是反物質構成。反物質恆星與普通恆星有著相同的運行方式和軌道,並且同樣會發光。就像電荷的正、符號或左、右撇子一樣,除非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否則是很難將它們區分開的。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而關於宇宙演化的研究,就更是如此了,望遠鏡越做越大,探測衛星越做越精密,但是研究之路依舊沒有明確的方向。一般來說,為了理解宇宙的形成與演化,科學家除了需要利用太空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器外,還需要對現有的宏觀物質進行比較分析。但這裡又碰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反物質太少了,對比材料嚴重不足。
  • 研究反物質有何意義?聽聽專家怎麼說
    當今可見的世界主要由物質構成,但物理學家曾假想,宇宙誕生之初曾產生了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然而,出於某種原因,反物質似乎不存在於自然界。20世紀30年代,著名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最早提出了反物質的預測,愛因斯坦也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那反物質到底是什麼?研究它有何意義?
  • 反物質離我們有多遠_網易探索
    西方各國數十億美金投入製造反物質 中國僅佔國際貢獻不到1%   從上世紀50年代的蘇聯時期開始,世界各國便或多或少出於戰略性考慮從事反物質研究。
  • NASA尋找「另一個地球」將引發研究熱
    北京時間昨日凌晨,美國宇航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確認為行星的系外行星克卜勒452b,NASA稱這一發現是天文學家正處在尋找「另一個地球」進程中的裡程碑式進展。有網友認為這是NASA在「炒作」,而有天文學家認為,NASA此次發現的克卜勒452b,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行星與恆星關係最為接近地球與太陽的,因此其科學意義極大,也將成為接下來幾年的研究熱點。
  •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反物質在粒子物理學中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如同普通物質是由普通粒子所構成的。例如一顆反質子和一顆反電子(通常稱為「正電子」)能形成一個反氫原子,如同電子和質子形成一般物質的氫原子。
  • 反物質是什麼?可不可能存在由反物質構成的相反世界?
    反物質簡單的可以理解為正物質(也就是我們平常摸到看到的物質都是正物質)的倒轉,具有一些與正物質相反的性質,比方說電子帶負電,那麼電子的反物質就帶正電,質子的反物質就是反質子,反質子就帶了負電了,那麼由此組成的原子核也帶負電,與我們認識的截然相反。
  • 新的計算使物質與反物質的比較認知取得長足的進步
    CP對稱性違反科學家1963年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中研究了被稱為K介子的亞原子粒子的衰變時,首先觀察到了物質和反物質行為細微的、稱為違反「CP對稱性」的差異。了解這些衰變並將預測與最新技術實驗比較,為科學家提供了一種方法來測試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微小差異,並尋找由標準模型無法解釋的效應。新的計算代表了該小組先前發表於2015年《 物理評論通訊》上的結果的重大改進。基於標準模型,它給出了與K介子衰變有關的所謂「直接CP對稱違反」的一系列值,這些值與實驗測量的結果吻合。
  • 科學:新的反物質重力實驗從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開始
    我們還沒有學到什麼,因為它沒有在實驗中直接測量,反物質是否與普通物質的速率下降或是否表現不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ALPHA-g和GBAR的兩項新實驗現已開始回答這個問題。ALPHA-g與ALPHA實驗非常相似,後者產生中性抗氫通過從反質子減速器(AD)中取出反質子並將它們與來自鈉-22源的正電子結合起來。
  • 如果大規模發現反物質,星際旅行將被實現
    如果能夠發現反物質,那麼這個理論意義重大。三.人類首次發現反物質1995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質——反氫原子。1996年,美國的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成功製造出7個反氫原子。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原標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摘要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日發布公報稱,首次成功對反氫原子能量結構中的某些量子效應展開測量
  • 發現反粒子,是否揭開宇宙存在反星系?世間存在反物質?
    我們知道,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也有直接是原子組成的物質)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元素的種類取決於原子裡的質子數,每增加一個質子數就構成一個新的元素,因此構造成繽紛多彩的世界,神秘未知的宇宙。這些粒子因而被稱為基本粒子,意指它們是構造世間萬物的基本磚塊。
  • 中國科學家宣稱找到反物質引爭議
    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經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等離子體物理》雜誌上。隨後,國內媒體在報導中甚至稱,上海光機所這次從靶子上轟出了反物質。難道真是這樣嗎?  上海光機所研究員沈百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光機所的實驗獲得了正電子,正電子為反粒子,這意味著他們製造出了反物質。
  • 最新研究:用宇宙中最冷的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質尋找暗物質
    科學家已經能夠觀察到宇宙,並確定宇宙中約有80%是「暗物質」,它會施加引力,但不會與光相互作用,因此無法用望遠鏡看到。根據我們目前對宇宙學和核物理學的認知表明,暗物質可能由軸子組成。的獨特特性來尋找暗物質及軸子。
  • 宇宙的終極能源,反物質的秘密?
    在科幻電影中,動不動就會出現反物質,那麼反物質到底是什麼呢?院長帶你尋找答案。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抵消,發生爆炸並產生巨大能量。它作為物理學的一種概念和一種思想,反物質早在1898年就曾被英國科學家舒斯特(1851~1934)大膽地作過預言,他認為既然物質是由帶正、負兩類電荷組成的,那麼物質也應該有正反兩種.他甚至預言,在宇宙空間可能存在著反物質組成的恆星和星雲.然而舒斯特的預言沒有科學論證,僅是一種臆測.後來狄拉克對反物質的預言作出了嚴格的理論論證。
  • 反物質有可能實現嗎?
    ,開始延續我那許許多多的「另一種」未來。而反物質的時間是反向的。在電影《信條》中,未來人對反物質的研究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他們研究出來一個可以把正物質轉換成反物質的機器,那麼轉換出來的東西的時間就是逆流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去都可以,人進去了再出來也是「反人」——時間流淌的順序不一樣,這個能把正物質轉換成反物質的東西,在《信條》裡叫「旋轉門」,進去之後再出來,它就變成反物質了,其中逆轉的子彈也是通過旋轉門得到的。
  • 你可能不知道關於反物質的十件事
    如果人類製造的所有反物質一次性被利用,產生的能量甚至不足以煮一杯茶。主要問題在於反物質生產和儲存的效率和成本非常高,製造1克反物質將需要大約250億千瓦的能量,花費超過100萬美元。4.存在反物質陷阱。為了研究反物質,你需要防止它被物質湮滅,科學家們已經創造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
  • 科學家掃描中子星以尋找變成光的暗物質信號
    據外媒報導,雖然暗物質的數量被認為是普通物質的五倍,但令人沮喪的是它們很難捉摸。但如果你知道去哪裡看的話也許會找到發現它們的辦法,現在天文學家已經對中子星進行了掃描以尋找一種被稱為軸子的暗物質粒子的信號。幾十年的天文觀測讓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宇宙充滿了巨大的、看不見的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