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魴尾孔邇,
說起滙豐銀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國際大銀行嘛,香港港幣的發鈔行,
在97之前,在香港擁有呼風喚雨的能力,是一家由英國資本控制的國際銀行,
但為何一家銀行擁有如此大的能量,能夠影響香港150年,
甚至到今天,香港居民也不能擺脫它的影響,
今天就來說一說!
故事要從1864年說起,
當時的晚清政府,積貧積弱,腐朽不堪,
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但當時的中國並沒有相應的金融機構為中國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貿易提供服務。
當時中國雖然有票號錢莊之類的中國本土金融機構,但遠不及現代銀行體系那麼完善和高效率。
所以,這時有兩份在中國成立商業銀行的計劃書出爐了,
一份是孟買本地的英國商人開始籌建的面向中國金融市場的「中國皇家銀行」,
一份是是一位年僅30歲,卻已經是著名的大英輪船公司駐香港的業務總監和香港黃埔船塢公司主席的託馬斯.蘇石蘭提出的「香港和上海銀行」計劃,
這,就是後來的滙豐銀行。
說起這個託馬斯.蘇石蘭,他一直是一個蘇格蘭航運商人,對銀行業務一竅不通,毫無經驗,為什麼他要去涉足銀行業呢?
當時因為鴉片戰爭,晚清政府將香港割讓給了英國,使香港成為大英帝國在遠東地區的橋頭堡和貨物轉運中心和集散地,商貿十分發達,
而上海因為鴉片戰爭成為通商口岸,
在那個交通不太發達的年代,水運成為大宗貨物主要的運輸方式,
而上海因為是長江入海口,水面寬闊,水流平緩,
西方列強的商船可以隨著黃浦江直接進入上海,停泊在港口,
所以上海成為當時中國大陸的商貿中心,中國商品出口的主要港口,是中國第一大港口,
各國列強也紛紛在上海設立租界,便於與中國的商貿往來。
託馬斯.蘇石蘭在中國香港和中國上海設立銀行的方案,當時確實棋高一著,
因為,作為一家在香港和上海設立總部的銀行,
與那些在香港和上海設立分行的外國銀行來看,在信息聯繫方面更加便利,
而這一點在那個交通和通訊都不太發達的19世紀來看確實很重要,
市場信息轉瞬即逝,那些需要向遠隔重洋的總部請示的銀行,
在未來與滙豐銀行的競爭中,只能處於下風。
而在設立之初的滙豐銀行,其主要股東有沙遜洋行,寶順洋行,旗昌洋行,滙豐銀行
而寶順洋行在1866年全球棉花危機中破產了,而旗昌洋行也在此次危機的打擊下,19世紀60年代退出了中國市場,而靠販賣鴉片起家的沙遜洋行成為了滙豐銀行的主要支柱。
當時已經在香港完成布局的怡和洋行面對羽翼未豐的滙豐銀行也是堅決抵制。
當時滙豐銀行剛一誕生,就趕上了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帶來的金融危機。
當時世界工業體系的核心產業就是紡織業,而紡織業的主要原料就是棉花,
但世界主要的棉花產區就是印度和美國南方諸州,
棉花
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掌握制海權的北方對南方採取了海上封鎖,
導致美國南方諸州的棉花運不出去,對世界市場的棉花供應立即中斷了。
導致英國棉紡織業隨即轉向印度的棉花,印度棉花的價格也暴漲,
孟買和加爾各答的棉花市場,立即成為大小投機商的賭場,棉花泡沫隨即成為更大的金融泡沫。
在英國本土,大量資金嚴重不足的各類金融機構紛紛成立,
英國殖民地銀行也大大增加,在香港和上海,新成立的英資銀行數量也大幅度增加。
但這些空殼銀行的金庫卻遠沒有他們招股書上所說的金額。
就在這時,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了,「噩耗」傳來,震驚全球金融業的棉花危機開始了
金融危機
倫敦首當其衝,1866年一年之內,就倒閉了17家銀行。
而金融海嘯的衝擊波也迅速波及到了遠東,
1866年,香港,上海出現首次金融大恐慌,
一系列外資銀行和本土錢莊倒閉,
當金融海嘯過去後,只剩下老牌的麗如銀行,渣打銀行,有利銀行,法蘭西銀行和滙豐銀行。
然而,禍不單行,就在金融危機的第二年,滙豐銀行的頂梁柱寶順洋行也因為這次危機倒閉了。
給羽翼未豐的滙豐銀行嚴重的打擊。
這時站出來力撐危機的則是沙遜洋行,從1866年起,沙遜洋行就將所有在華的鴉片貿易所得利潤,全部通過滙豐銀行進行承兌。
而在世界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唯一還有超額利潤的就只有鴉片貿易了,
這個維持大英帝國經濟生命線的「通貨」,
再一次用中國老百姓身上的的經濟血液再一次挽救了大英帝國遠東的金融循環系統。
就在各大銀行苦苦支撐之時,
滙豐銀行就在巨大的鴉片利潤支撐之下,抓住大好戰機,開始橫掃香港和上海的金融同行。
而滙豐銀行又是如何在19中葉至1949年,
如何為大英帝國在遠東搜刮財富,建立金融殖民,成為中國事實上的中央銀行呢?
又是如何在1949年以後退回中國香港,逆風翻盤,
成為英國控制香港的金融爪牙的呢?
我是魴尾孔邇,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