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住過多少位皇帝?

2020-12-23 小夕漫步

我是小夕,一名故宮小導遊

今天我們探討一下紫禁城中住過多少位皇帝?

關注我,來故宮不用請導遊

全是乾貨,歡迎收藏、關注、轉發!

我們都知道,紫禁城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1406年開始修建,於1420年修建完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本應該傳位於長子朱標,但朱標早逝,便傳位朱標之子朱允炆,朱允炆便成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棣本是燕王,駐守北平,1399年7月發動了「靖難之役」取代了親侄子的皇位,便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稱帝後,決定遷都北京。

也就是說,朱棣是居住在紫禁城中的第一位皇帝。

明朝共有14皇帝住在紫禁城中,分別是: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朱佑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上吊於煤山後,明亡,清朝入關,沿用明朝朱棣所建的紫禁城作為皇宮繼續使用。

清朝共有10位皇帝住在紫禁城中,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溥儀。

這座距今六百年的紫禁城,共有明、清兩代共24位皇帝在這裡居住並統治中國,直到溥儀被驅逐出宮,紫禁城這座皇宮的使命才正式結束

這裡不是尋常百姓可以隨便進出的地方,而是抬頭仰望的帝王的家,正是如此,這座古老的皇宮成了人們心中一座神秘的城,如今這座城等著我們去發現~

一點一點的認識故宮

一點一點的愛上故宮

我是愛北京的林小夕

相關焦點

  • 你知道紫禁城建成後,住過多少位皇帝嗎
    紫禁城從明永樂建成,到辛亥革命的491年中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明朝1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聰,明穆宗朱載後,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 紫禁城第一個登基的皇帝,在位不足300天,至今仍被奉為聖人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紫禁城是如何修建的?以及第一個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為何在位僅僅240天,至今仍被奉為聖人?第一個在紫禁城登基的皇帝,是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朱高熾有個毛病,就是不愛運動,長得非常肥胖。他甚至一度肥胖到,出行時都要有2個太監攙扶。朱棣始終覺得,嫡長子朱高熾,和自己完全不像。
  • 紫禁城600歲刷屏,第一位住進去的皇帝是誰?關於它的16個知識你知道...
    紫禁城原本是明清兩代皇家宮殿,於 1420 年竣工。2、第一位住進去的皇帝是誰?紫禁城最初由明成祖朱棣修建。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即公元 1421 年,當時的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4、紫禁城的宮殿布局如何?紫禁城宮殿布局很有特點,其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則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 紫禁城第一個登基的皇帝,在位僅300多天,卻被奉為聖人,名字耳熟
    而在北京城內,坐落著中國的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紫禁城。 朱棣當然不是紫禁城登基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兒子朱高熾才是。幸好,朱棣並未因莫須有的罪名將大兒子的太子之位廢除,因為朱高熾繼續在這個位置上熬著。
  • 《末代皇帝》中溥儀重返紫禁城,眼前卻是故宮,感嘆山河歲月已變
    貝託魯奇在《末代皇帝》中安排暮年的溥儀以遊客的身份故地重遊紫禁城,再登太和殿,這自然是虛構的電影情節。我不知道,假如真的有這種際遇的話,重返紫禁城,溥儀會是怎樣的心境呢?電影《末代皇帝》中,溥儀推著自行車走在街上,一群狂熱的革命小將高呼著「XXX萬歲」迎面走來。我始終不能忘記這個場景,不知此情此景,在垂垂老矣的溥儀聽來、看來,是何種滋味。也許,他會想起1908年12月2日那個寒冷的早上舉行的登基大典。
  • 乾隆為自己造了座小紫禁城,極盡奢華珍玩無數,可他卻一天沒住過
    但是,你知道故宮哪個區域又被稱為小紫禁城嗎?這座小紫禁城就是位於東路的寧壽宮區。寧壽宮是微縮仿照中軸線的模式打造的太上皇宮殿,其中皇極殿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的精華,是太和殿的縮小版。如果看過《上新了故宮》,應該會知道寧壽宮區域是其中高頻出現的一個區域,尤其是故宮花重金修繕的倦勤齋,就在寧壽宮區域的最後面。
  • 紫禁城真正的主人是皇帝嗎?其實大家都錯了,住這的人說話才算數
    紫禁城其實就是一個權力和地位博弈的地方。有些人窮極一生也沒能在這裡紮下根,而有些人卻能夠憑藉一時的運氣留在這座城市。說到紫禁城,相信大家最先想起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事實上,紫禁城裡還生活著另外一些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或許這些人才是紫禁城真正的主人。那麼這群神秘的人物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份呢?他們又是怎樣掌握和把控這座城市的呢?
  • 丹宸永固:紫禁城600周年,它的故事你記得多少呢
    每年立春,皇宮會在午門舉行進春,全國地方官會把泥塑的春牛、春山放在午門,敬獻皇帝。時辰一到,人們就把今年的春禮抬進紫禁城,並把去年的抬出來。午門亦是改新換舊之門,紫禁城將在此迎來新的開始。過午門向東,穿過協和門便到了文華殿。這是太子讀書之所,原本是綠色琉璃瓦屋頂,後來換成了黃色,顏色升了一級。皇帝文人學士很喜歡來這裡喝茶談經。
  • 清朝十二位皇帝,此人是最不得人心的皇帝,差一點讓廚子刺殺
    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嘉慶大概是最難說得了。以嘉慶帝為分界線,前六代帝王都名揚四海,功勳卓著,英姿颯爽(除順治外),後五位皇帝趕上了混亂的時代,同處一處,憂心忡忡。只有一個嘉慶皇帝夾在中間,雙方都不親近。說到這裡,嘉慶皇帝最出名的有兩件事。
  • 紫禁城的最後「囚徒」溥儀:4歲小皇帝一個月吃200斤豬肉
    辛亥年,小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年僅五歲,虛齡六歲。這一年的下半年,革命席捲中國,大清帝國的終結,已指日可待。但這位小皇帝關於清帝國最後歲月的記憶,卻幾乎一片空白,「我糊裡糊塗做了三年皇帝,又糊裡糊塗地退了位」,溥儀說。
  • 紫禁城秘事:孝莊死後太后們為何懼住慈寧宮
    慈寧宮是明朝嘉靖皇帝為其母蔣太后所建。歷時兩年建成,可惜蔣太后住了沒幾個月就去世了。此後這裡便成了太后宮,明朝後期幾位太后、太妃曾住於此。李燮平告訴筆者,到了清代,慈寧宮出現了一幕有趣的景象,成了太后不敢住的太后宮。原來,清代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孝莊皇太后曾在慈寧宮居住至去世。此後的太后、太妃們都覺得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宮。
  •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租了6年高價房
    溥儀是滿清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之一。他在寶座上只坐了三年,大清就完蛋了。大清雖然完蛋了,按照民國政府的「優待條件」,溥儀仍然可以在紫禁城裡居住。
  • 紫禁城中的妃嬪們,嫁給皇帝以後還能回家省親嗎?真相不一樣
    其中包括瓔珞,嫻妃,高貴妃,不管是誰,只要嫁進紫禁城就再也不回娘家了。這難道就是皇帝不允許自己的女人回家省親嗎?紅樓夢裡有一齣戲,是元春省的一位親戚。那讓很多人以為,妃子們可以回娘家省親,但實際上,這只能說是一種表現,至少在清朝,這樣的事在當時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宮女還是妃嬪,從入宮以後,就失去了外出的自由,更不能隨便出宮,即使家裡有人來探望,也不能隨便來。
  • 紫禁城裡的勞動趣聞,清代的這三位皇帝都曾親自到田間去勞作
    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幾位皇帝倡導耕織,都曾親自到田間去勞作,由此也制定了保護農民、促進農業的政策。在他們的統治年代,中國出現了少有的發展時期,這或許並不是巧合。康熙親自種水稻以勤政有為著稱的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帝王。
  • 遊故宮漲知識,北京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又有多少間房子?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我國明、清時期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它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說絕不跪皇帝,進了紫禁城,心甘情願屈膝跪下
    清朝時,一外國使臣來華,在他看來,覲見皇帝時三跪九叩是對他們的侮辱,所以臨行前發誓在中國不會行跪拜禮儀。但進了紫禁城之後,他還是沒有逃脫跪拜的命運,而且是心甘情願屈膝。這位外國使臣踏入紫禁城,當巍峨雄偉的太和殿出現在他眼前時,他被深深震撼,不由自跪地,虔誠敬拜,他說:「我這一跪,跪的不是中國的帝王,而是中國偉大的建築!」由此可見中國古建築對外國人的震撼之深。這個外國使臣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中國人是怎麼只用幾十根柱子就能撐起太和殿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
  • 紫禁城600年文物背後的中國歷史,你了解多少?
    編者按 紫禁城至今已落成600年,那紫禁城是誰建的呢?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所建,如所有的帝王一樣,建造紫禁城的皇帝朱棣希望朱家的帝業承傳萬世,但他絕對想不到,幾百年之後,他的宮殿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遊覽勝地。在這麼多人湧進昔日的皇家禁地自由自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可以解讀他們觀看的這座古老的紫禁城?
  • 紫禁城之謎,名字由來
    紫禁城,這個名字中就透著雍容大氣、壁壘森嚴的非凡氣度,聽來便是一個與黎民百姓相去甚遠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明清時期皇家王朝的統治中心、是中央政府的決策重地。它被稱為城中之城,創建於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裡面曾經居住過24位皇帝。
  • 清朝的「假冰箱」「假電扇」是怎麼幫紫禁城的主子們過夏天的?
    皇帝的家真大啊;在這裡面當太監也不容易,一天到晚跑斷腿;怪不得皇上去哪都要讓人抬著;嬪妃住的這麼近不打架嗎?夏天沒空調主子們怎麼過啊;大臣每天上朝要起這麼早也太不容易了吧。。。。。。其中對古人怎麼過夏天這個問題尤其感興趣,於是回來就查閱了資料,詳細的說一下清朝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個朝代,雖然那時候還沒有臭氧層空洞,也沒有溫室效應,但是古代沒有空調,而且皇親國戚們又不允許穿短袖,所以炎熱程度應該也快接近人們日常的承受極限了。連乾隆皇帝都作詩抱怨紫禁城的夏天太熱了:「都城煙火多,紫禁圍紅牆。
  • 探秘巍巍紫禁城,走進乾隆的秘密花園
    乾隆花園全貌(圖源:網絡) 皇帝的 「退休」計劃?在即位初期,乾隆就立下誓言:「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張淑嫻表示,把不同建築名中的信息拼合起來,就能解鎖皇帝的「養老計劃」:在古華之年(古華軒)沃心廢書(遂初堂),專心修身養性(抑齋),過臨流修禊(禊賞亭)、碧螺品茗(碧螺亭)的生活,品歲寒三友(三友軒),看鳶飛魚躍(延趣樓),以精舍養和(養和精舍)。乾隆自己在《寧壽宮遣懷》中形容說:「以俟歸政時,老景消荏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