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一場大瘟疫,死亡上千萬人,卻誕生了一位「醫聖」

2020-12-24 文史江山

瘟疫,也就是大規模的惡性傳染性疾病。古代有鼠疫,天花,瘧疾,現代有非典,流感,包括近期的冠狀病毒感染。

這些殺傷力極大的傳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傷害僅次於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雖然不是直接的一瞬間置人於死地,但是它的可怕性仍然給人類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現在科學發達,醫療方面的專家比較多,就拿這次新冠來說,雖然沒有具體的正式的宣布一疫苗的正式發行。但是已經有幾支藥效不錯的疫苗已經研製出來。

因為疫苗從研發出來,到臨床試驗再到具體的真正的作為正式的疫苗,用到人們的身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也需要時間來驗證。

但是在古代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對抗瘟疫的方法很簡單,吃一些簡單的草藥,燻艾草,有些還迷信與鬼神之說,請鬼神驅走病魔。即使是研製出了藥方也只是對一部分人有療效。一些吃了沒有效用的也只能是等死。

"東漢末年大瘟疫"是史料記載歷史上大規模的,死亡人數超過千萬的一次疫情災害。疫情蔓延到村子的各個角落,百姓們束手無策,只能在絕望中等死。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了我國偉大的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10歲學醫,立志學醫救民

張仲景生於東漢末年,父親是朝廷官員,張仲景自小也就有機會接觸很多詩書典籍。但是他卻獨獨對醫學頗感興趣。

張仲景的《傷寒論序》中記載,他說他自小看《史記·扁鵲傳》的時候,都感覺特別的激動。他實在是欽佩扁鵲過人的才華與醫術。

他不解的是,為什麼天下的讀書人,重視名利權勢,對醫學卻不重視,就連一國之君竟然諱忌就醫。其實醫學才是真正的造福於民,上可以治療父母君主,下可以治療平民百姓。

但是世人往往只在乎追逐眼前的利益,卻不注重身體的根本。可是身體的本源虧損了,即使將來權貴加身,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張仲景自此立志學醫,他想像扁鵲一樣成為一名治病救人的好醫生。他師從張伯祖,跟著師傅上山採藥,外出診病,研製方藥從不叫苦喊累。他說自己不是天才,只能像孔先人說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

輕仕途,張仲景"堂上行醫"

張仲景所在的年代是漢朝末年,沿用的是漢武帝時推行"舉孝廉"的推舉制度。張仲景被郡縣推舉到了朝廷。張仲景當時擔任長沙太守,管轄九個郡縣。

張仲景本來就不喜歡做官,他對為官做宰不感興趣,加上當時的朝局動蕩,兵禍不斷。朝廷腐敗沒落,對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顧,毫無作為。張仲景對此是非常失望的。

張仲景心繫百姓,他對民眾遭受的荼毒非常的心疼。當時的年代,官民有別,但是張仲景卻是以民生疾苦為重,他大開府門,在衙堂之上"坐堂行醫"。百姓都歡呼鼓舞,為有這樣一個體恤百姓的父母官而感恩。

我們現在所說的"坐堂醫生"由來就是因為張仲景的這個典故。因為張仲景一生行醫救人,後人對張仲景也是非常的敬仰,在張仲景離世之時,長沙百姓跟故鄉南陽的百姓,因為張仲景的埋葬地點還爭奪起來。

張仲景最後還是安葬在了,南陽城東溫涼河畔。醫聖祠的墳塋壘得高高的,那裡的一土一瓦都是感念他的百姓一擔一擔挑過來的。百姓無不感慨,哪裡還會有這樣懸壺濟世的好醫生呢?

疫情之下,嘔心瀝血研製傷寒藥方,著成《傷寒雜病論》

其實瘟疫在古代是各朝各代都會有,但是在東漢末年卻非常的集中。光是史料上明確記載的就有十幾次。加上那些小型沒有記載的可想而知,是有多麼的嚴重。

百姓十室九空,可以說瘟疫的可怕程度已經超過了戰爭。防禦手段落後,醫藥缺乏。加上官府的不作為。百姓可以說是眼睜睜地等死。據統計當時都城洛陽人口死亡超過半數。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悽慘無比。

家家有死屍,戶戶辦喪禮,哭喊聲震天。嚴重者還有全族覆滅無一生還。張仲景的家族也是一個200多人的大家庭。瘟疫之下家族人數也死亡不下百人。張仲景對瘟疫恨之入骨。他發誓要攻克傷寒症,解決病亂。

當時對瘟疫的統稱是"傷寒症"是一種百姓口中所說的"熱症"。因為症狀多半是高熱,畏寒,頭痛,然後引發氣喘,體力衰竭,甚至血瘀耗盡精力人死燈滅。因為傷寒症來勢迅猛,高熱不下,又來回反覆,傳染性高治療的難度相當的高。

張仲景不辭勞苦認真分析了每一個病患的症狀。除了高熱,區分出有汗,無汗,脈緊,脈浮,有沒有煩躁症狀,有沒有體虛。他還總結出方法,怎麼透過表面虛脈分析出真正的實症。最後還要判斷出,傷寒對病人入侵真正到了那個地步,是到了經脈還是臟腑做到對症下藥。

張仲景把"傷寒症"分成六個層次之後,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方法逐個攻破不同程度的傷寒症。而這些就是我們現在中醫的主要靈魂。

小結

張仲景為民眾所做出的的貢獻,被稱為人民的救世主都不為過。放到現在可以說是遠超獲得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院士。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中國的醫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傷寒雜病論》還是我國中醫學院課程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古語說,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者《傷寒雜病論》不可以為醫。這就是對張仲景最大的肯定。

現在我們治療傷寒症的藥物,百分之六十還是沿用張仲景的方劑。而且現在依然有不少於200多個的醫學團隊在研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希望提煉學習到更多對醫學發展有益的知識。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頻繁,連年饑荒,這場特大疫情暴發。秦妍在《漢末三國之際瘟疫探略》中也提到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災高峰期。 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許多描寫當時瘟疫慘烈景象的文字: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盛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2、 張仲景——傷寒病河南鄧州人,東漢末醫學家,後世稱"醫聖"。東漢末年因戰亂不斷,各地瘟疫大流行,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最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佔70%,慘不忍睹。
  • 醫聖張仲景其人及其書《傷寒卒病論》
    張仲景為東漢末年的名醫,但是《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書上對張仲景隻字不提,同時代的華佗則有傳記,所以關於張仲景的生平,幾乎沒有信史資料可供參考。 西晉名醫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中提過張仲景:「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
  • 歷史上記載的那些瘟疫,其中兩次大規模瘟疫直接摧毀了兩個王朝
    古代由於醫療水平相對較差,導致面對瘟疫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再加上古代交通通訊手段較為落後,瘟疫爆發之後朝廷也很難迅速組織人力予以施救,從而導致古代瘟疫往往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在古代眾多瘟疫之中,尤以東漢末年和明朝末年的瘟疫最為恐怖,這兩次大瘟疫無疑成為了壓垮東漢和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 人類歷史上都出現了哪些瘟疫?死的人數多嗎?
    人類歷史上都出現了哪些瘟疫?死的人數多嗎?在過去的時候,因為醫療條件和科技都不發達,衛生狀況也很不好,出現了很多的瘟疫和病毒肆虐,在這其中死傷無數,在歷史上比較嚴重中的瘟疫有以下幾場。黑死病。這個瘟疫主要發作在歐洲地區,它主要發作在1340年代,其中一共發作過兩次,全世界死亡的總人數達到7,500萬人。它是讓淋巴系統發生病變,在得病時,身上手上都會出現黑色的斑點,非常的可怕。東漢末年的建安瘟疫。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山海經》其卷五《中山經·中次四經》,對於瘟疫的描繪有著傳奇色彩:「又東二百裡,曰太山,上多金玉、楨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 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可見,當時人們對瘟疫的發生原因並不明晰。◆東漢大疫洛陽為重災區,「建安七子」一朝凋零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
  • 歷史上有哪些改變世界格局的瘟疫,哪一場造成的死亡最多?
    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次可怕的瘟疫,這些瘟疫的到來常常直接殺死數以萬計的人,最嚴重的幾次瘟疫直接導致了上千萬人的死亡。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回溯這些恐怖的瘟疫,我們就發現,隨著人類科學技術和醫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無菌術的發展,人類才開始認識到導致瘟疫的病原體是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細菌、病毒。
  • 中國歷史上的三次最嚴重的地震,旱災和瘟疫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與中國文明歷史記錄並存,如公元前年,黃帝時期發生的地裂;世界最早期的地震記錄是公元前年舜帝時期「夏冰、地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 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地震、乾旱、颱風、嚴寒、饑荒和瘟疫最為嚴重,自公元前年到年,死亡人數過萬的就有近次,如~年,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同時特大旱災,約萬人死亡。
  • 東漢末年世家大族中,獨2家堪稱「四世三公」,其中1家慘遭滅族!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不乏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通常深刻影響歷史進程。今天要講的不是三國時期的世家大族,而是在它之前,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說到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有2個家族不得不提,史稱他們「四世三公」。漢武帝西漢初承秦制,漢武帝時期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為三公,漢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漢成帝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為何短短十個月不到就被鎮壓了?
    東漢末年出現的「黃巾起義」,可以說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起初聲勢極大,漢末十三州中,有七州都在第一時間爆發了黃巾起義。 但僅僅九個月多一點的時間裡,這些人就成為了漢末三國時期那些軍閥們的戰功。
  • 三國最難過的一年:蜀國痛失3員大將,吳國失去大都督,魏國更慘
    這一年也是東漢時期的結束,三國的序幕展開的一年,但也是這一年,很多三國的巨星們與世長辭,退出了世界的舞臺。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確實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期,但是很多為三國局勢打下基業的名士卻都在三國建立之初,就已經去世。
  • 醫聖張仲景與餃子
    無論是買是做,隔三差五的總會想吃上一吃。餃子的做法也不難:鍋中倒入清水,加少許鹽,等水煮沸後慢慢下餃子,30秒後,用鍋鏟輕輕攪動,讓餃子浮起來,再煮一分鐘後撈出,一個個餃子像半圓的月亮,吃一口滿滿的滿足感。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的東漢,那時叫「餃耳」。冬天許多人因寒冷耳朵被凍傷。「餃耳」形似耳朵,所以每當冬天來臨,古人們都會煮上一鍋餃耳,寓意吃完以後就不再凍耳。
  • 東漢末年的十三州,劉氏宗親佔了五州,卻還是無法興復漢室!
    在東漢末年,很多實力強勁的諸侯,都不是漢室後裔,比如袁紹、袁術、孫策、呂布、公孫瓚、馬超、曹操等。  不過,實際上,在東漢末年,劉氏宗親一度在東漢十三州中佔據了五個州,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這些漢室後裔相繼敗亡,最終還是無法挽救漢朝。  東漢末年,幽州曾經是公孫瓚和袁紹的勢力範圍。但是,在公孫瓚之前,幽州是劉虞這位劉氏宗親來執掌的。劉虞(?-193年),字伯安。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在東漢末年,曾任幽州刺史、甘陵國相、宗正等職,頗有名望。
  •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大多數人只知魏蜀吳,被刪除的是哪國?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群雄相爭,也是在這個時期,不少英雄人物輩出,比如諸葛亮,關羽,劉備,曹操,孫權等,都是歷史上流傳古今的名人,如果用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曹魏、蜀漢、東吳三國相爭,其中劉備,孫權,曹操分別代表三個不同陣營的人,因為他們實力相當,從而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在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但是我後世看到的為何只有三國
  • 人類遇到那些強大的瘟疫是如何倖存下來的
    在有文字記錄的最早年代,就已經有了瘟疫的身影。比如被古巴比倫王國記錄下來的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就有瘟疫這種大災難的存在;在《聖經》裡,數十次直接提到「瘟疫」;中國東漢末年大瘟疫,有研究者統計,15年裡有約2000萬人病死。
  • 這首童謠反映的東漢末年的官場狀況,讓人觸目驚心
    譯文及注釋譯文被推舉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識字。被薦舉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贍養父母。它的具體做法是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根據考察,向皇帝推薦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才,這些被推薦的人一般都是平民或下級官吏。這本來是選拔人才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甚至還出現將官職標價出售,公然「賣官」的事。
  • 張仲景:醫聖治病方法多坐堂、人工呼吸、灌腸傷寒雜病記錄傳千古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是最早的坐堂醫生,他是第一個發明人工輔助呼吸的,他也是第一個用灌腸方法治病的。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局面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人們一般認為,造成這種混亂局面的是數不清的戰爭。但事實上,戰爭只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瘟疫流行。東漢末年,尤其是桓靈期間,瘟疫已經相當嚴重了。
  • 黑死病、西班牙流感、伊波拉……盤點人類歷史上20大駭人聽聞的瘟疫
    據不完全統計,從史前起計,人類歷史上發生過20次最具毀滅性打擊的瘟疫。 1.史前瘟疫:約公元前3000年 大約5000年前,一場瘟疫摧毀了中國的一個史前村莊。該史前村莊於2010年被發現,被稱為哈民忙哈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