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出現的「黃巾起義」,可以說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起初聲勢極大,漢末十三州中,有七州都在第一時間爆發了黃巾起義。
但僅僅九個月多一點的時間裡,這些人就成為了漢末三國時期那些軍閥們的戰功。
「黃巾起義」的爆發,就是一筆「糊塗帳」
一般情況下,在封建社會中,以推翻原有封建統治,建立新的封建王朝為目的的武裝鬥爭,都會被認定為「農民起義」。
漢末黃巾起義是一場農民起義,但是它的爆發絕對不是農民與地主鬥爭那麼簡單,所以也就造成了這一場起義在歷史上非常特殊。
它摻雜了「太平道」這一宗教因素。
漢靈帝時期,宦官專權,外戚亂政,和西部遊牧民族長年的戰爭使得財政空虛,兵役、賦稅嚴苛,再加上封建朝代末期經常出現的土地兼併嚴重,遇到饑荒的東漢末年就出現了農民起義。
而這次農民起義是一個叫做張角的人,借用宗教煽動起來的,並且在之前準備了非常久的時間,雖然在預計發動時間的一個月前被「叛徒」告密,但提前發動的黃巾軍幾乎沒有任何的慌亂。
那麼,從這裡就能看出一個問題來,黃巾起義從本質上來說是「農民起義」,但從實現的方式上來說,是被張角等人利用了,借社會上越來越尖銳的階級矛盾來實現自己的野心。
也就是說,張角等主幹人物作為黃巾軍的首腦,他們和黃巾軍的絕大部分「起義者」是同床異夢。
實質上的黃巾起義軍首領,是利用了民眾對於一些幻想事物的熱情,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所以這個組織非常鬆散,他必須時時刻刻去畫餅,來增加忠誠度。
比如大家一起帶著「黃頭巾」,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種神神叨叨的口號,找認同感。
雖然古代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往往會弄一點「祥瑞」等徵兆,比如劉邦「斬白蛇起義」等等,但像張角這種直接把自己化為神靈的方式,這還是頭一次,顯然也是不成功的。
在最初的時刻裡,黃巾軍憑藉著一些共同的理念,也可以說是熱情還打了幾場勝仗,當然也有事起倉促,東漢政權來不及應對的原因。
但是,熱情、口號等等東西不能當飯吃,時間一長,這些起義的農民也就明白過來了,既然搶到了一些耕地和一些物資,已經能解決生存問題了,為什麼還要去拼命呢?
這時候的黃巾軍就開始有了分崩離析的勢頭。
那麼,這樣的一個組織其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
「黃巾軍」的構成,正規軍極少,戰鬥力極弱
也許張角自己都沒想到,如果不是「黃巾起義」的出現,東漢分崩離析的速度可能會更快一點。
當時「黃巾軍」聲勢浩大之時,朝廷當中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畢竟漢末就是「三國」時期,這個時代能人輩出,尤其是「士」階層,對於天下大勢那是洞若觀火。
他們敏銳地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一旦外在的黃巾軍和廟堂內部的「黨錮之禍」聯繫起來,那才真是讓人頭疼的事。
「黨錮之禍」是指,東漢桓靈二帝時期,外戚、宦官因為在皇帝的縱容下,與朝廷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之間發生的衝突,並且借皇威來壓制、禁錮士子。
如果這些士子和其背後的家族倒向了「黃巾軍」,那形勢可就不可收拾了。
於是,東漢在靈帝時期短暫地解除了「黨錮」,讓士族重新掌權,極大緩和了朝堂內部矛盾,大家又團結起來了,共同鎮壓「黃巾軍」。
與此同時,地方州郡的權力驟然變大,有著相對獨立的軍事自主權,以此來對抗發生在七州之內的暴亂。
而黃巾軍是個什麼情況呢?
別看人數眾多,但其中能作戰的軍士實際上也就十分之一左右。
這支部隊很奇怪,號稱十萬的軍隊裡,有七八萬都是軍卒的家屬,而剩下正規士兵當中也會分為作戰和非作戰等等不同的種類,所以十萬眾的軍隊實際和萬餘人的戰鬥力相差不多,甚至還不如正規軍。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封建時代下農民具有極強的韌性,他們之所以和張角一起對抗朝廷,是因為饑荒等天災,使得土地荒蕪、賦稅難以上繳,朝廷還沒有寬鬆的意思,所以才不得不如此。
但是,隨著戰果擴大,這些人具有了土地,也能解決生存狀況,所以也就不願意去打仗了。這才有了軍卒之後跟著大量家屬、耕牛等現象的出現。
而朝廷對這些黃巾軍是絕不姑息的,採用了非常強力的手腕進行鎮壓,幾乎不接受投降,因為擔心讓社會上出現以反叛來獲得好處的不良風向。
這一做法很有效,歷史上出現過反面教材,宋朝就是因為對於一些嘯聚山林的綠林人士不斷招安,所以才出現先落草為匪寇,勢力壯大之後再接受招安,去朝廷當官的荒唐現象。
這樣一來,早就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的黃巾軍被各路勤王軍隊剿殺得四處逃竄,甚至很多人不得不就此逃亡山林之中,成為匪寇,亂世之中才出來投靠某一方勢力。
想想看,這樣一群實際數量眾多,但真正戰力極少的叛軍,在曹操、劉備等當時還沒有明顯功勞在身的人眼中,這就是天賜的軍功。
所以,除了朝廷派遣出的平叛軍隊在之外,幾乎所有在三國初期有點勢力可以割據一方的「諸侯」基本都參與了這一次「撈取軍功」的行動。
一時間,黃巾軍從聲勢浩大的新興勢力成為了過街老鼠、待宰肥羊,可以說是遍地皆敵,無從逃竄,大有「僧多粥少」的趨勢,短短十個月不到,就灰飛煙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