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萬行,都是佛傳的方法

2021-01-06 老古文化

十念法門「念天」

問:學佛的人是否應該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佛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歸納了十個方法——十念法門。十念法門中的「念天」,就在講這個問題。天要怎麼念?

我當年學佛,看到土地堂都會過去拜一拜的。常聽到人在說:「唉呀,學佛的人,除了佛以外什麼都不應該拜」,我說瞎扯。他能夠作土地公,生時是大好人,過世後還能在那掌管一方;我死了還沒有資格當呢!至少他年紀比我大嘛,早死了的一定年紀比我大,我拜拜老人家有什麼關係?除了佛以外一切不拜?又執著了!你恭敬老人家嘛。

我以前跟我的老師在成都,他跟我一樣拄個手棍,走路走在前面。每次晚上回來吃飯時,會經過一個小廟,我的老師一到這個小廟前面,一定把手棍往旁邊一掛,合個掌,才拿回手棍走過去。我說:「先生啊,這個不是大仙的廟嗎?」大仙就是狐仙、狐狸精。他說:「是啊。」我說:「這狐仙你那麼恭敬幹什麼?」老師回我:「唉唷!不要亂講,他也是老前輩子啊。不管他修的什麼道,年紀總是比我們大啊!修了七百年了,也了不起。」我聽了直點頭,哦!有道理、有道理。

佛的十念法門中有「念天」,就是說對天人也一樣恭敬。佛在《大集經》裡頭甚至告訴你,一切魔王都要恭敬,這一切的魔王都是他的兄弟。比方說在佛的傳記中,提婆達多這麼陷害他,佛對他仍然很恭敬,沒有恨他過。

念天,這個修法很難。

十念法門「念法」

問:學佛應向何處求法?

說到法,就是大家的迷思了。法是什麼?「正思維」,一切學理的思想。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萬行,包括我們常念的各種經典,都是法本,都是佛傳的方法,叫你參這個學理而進入。依此修行,這個是十念法門中的「念法」。

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念法。要說有嗎?「老師,你告訴我一個法。」大家把這個法字解釋得又神秘又特別,好像說只要老師有個袐訣傳給你,你就行了。真是迷信!佛那麼多教理都是「法」,你不去看,多可惜啊!尤其現在《大藏經》那麼多,自己怎麼不去找啊?

不過,對不住,給你說句真話,當年自己沒有了道,也看不懂啊。你能夠把這些都看懂,你就差不多了,差不多已經成功一半,那你可以修行了,真的可以修行了。

《南懷瑾答問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所謂「佛門六度」即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度都有深刻的哲理。
  • 佛魔?南懷瑾:世界上最可怕的東西
    對於南懷瑾老先生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是當代的詩文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佛學家,雖然現如今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了,但很多學者都會去看他老人家的生前的教學影像,南懷瑾老先生說,這個世界上最為可怕的就是佛魔,他們總是裝作一副很佛的樣子,已經忘了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學佛的人容易被"佛魔「困住大家也都知道,每個行業都有職業病,就好比一個人當了老師之後,就有罵人的習慣。
  • 佛是念佛念成的,還是六度萬行修行圓滿而成的?
    ——《蕅益大師全集》蕅益大師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是菩薩道的基礎,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比如所有通途法門,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等,我們來剖析一下。戒,戒律,我們小乘的戒律,規範身口七支。大乘菩薩還要求念頭的清淨。身、口、意三業,有種種的規範,透過這個戒律,我們知道煩惱在什麼地方。
  • 「六度萬行」渡眾生之〖布施〗
    〖布施〗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精進是修學菩薩道的行持,欲行菩薩道必以六度萬行渡眾生,眾生是菩薩成佛的資糧,沒有眾生菩薩就無福慧可修「教學相長」,菩薩出現於世,一方面以實際行動實踐佛法,一方面教化眾生修持佛法,學佛無他只為成佛。
  • 佛學:六道、六度萬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眾生去往由自己決定
    佛教文化中有著輪迴一說,據說生平修善者死後可去西方極樂世界,而生平作惡者往往會下地獄,因自己惡果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輪迴。今天就特地為大家盤點佛學中的六道、六度萬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眾生去往由自己決定:六道六道,是佛教輪迴理論中的一個概念。
  • 「六度萬行」、才是修行人的「正路」
    從一念信解到解其言趣,從深信解相到能開悟得慧,這樣頓悟的智者少之又少,可以說鳳毛麟角。而我們修行人很多都有經過聞、思、修、證,經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得般若智慧,這六度萬行才是我們修行人踐行「菩薩道」的一個過程。
  • 南懷瑾:這世界上的一切眾生,凡有生命有靈知的生物,都能夠成佛
    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摘錄自《金剛經說什麼》《金剛經》原文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前言歡迎大家來到新一期的「淵回說南」節目。淵回說南,還原歷史真相,為大家訴說南懷瑾老師傳奇人生。下面請大家跟著淵回,把時間的鏡頭把時間的鏡頭推送到1918年的3月18日,農曆的二月初六。
  • 念佛自然具足六度萬行,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
    如是具足,就像如來佛成就佛眼一樣。【如是具已。於一切處。悉如是知。悉如是見。】於一切處都如是知、如是見,這才是見的是真相。【如是。賢護。若菩薩摩訶薩。亦既成就菩薩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已。自然滿彼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等等,六波羅蜜。
  • 《釋迦牟尼佛傳》中,佛陀講的話對修行者來說很有幫助,值得一看
    《釋迦牟尼佛傳》中,佛陀講的話對修行者來說很有幫助,值得一看。《釋迦牟尼佛傳》是根據經典記載,拍攝而成的一部電影,該劇講述了悉達多太子從降生到出家以及成佛,再到四處教化,知道最後示現涅槃的整個過程。劇中出家後的悉達多太子由呂良偉飾演。
  • 南懷瑾老師:如何得到藥師佛的感應
    而且還有要求:「老師你要告訴我,第一,我父親剛剛被打死送醫院那個時辰,我的姐姐剛好肚子痛生下一個孩子,很多人說那個孩子就是我父親投胎的。老師你要給我解答,那個剛出生的外甥是不是我的父親?」唉!為人千萬莫當人家的老師啊!什麼事都要負責,都要給他解答。生病找老師,有問題找老師,吃不下飯找老師,大便秘結也找老師……反正啊!
  • 什麼是「六度」?
    第一類財布施:錢財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在我們這個社會生存,誰都離不開金錢。但是佛告訴我們,對於錢財,一定要懂得適可而止,夠自己生活所需就行了,這樣才會知足而樂。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對於錢財的追求是越多越好,多了還要更多,永遠沒有滿足,因此產生了很多煩惱和痛苦。
  • 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他的這種治學是有方法錯誤的,嚴格意義上說,他都不能算一名合格的學者,而是蒲松齡類型的「故事整理家」。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恰恰是自媒體在吹捧、拔高了「南師」,真正的權威學術機構和官方媒體,是不屑於評論南懷瑾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他的水平到底怎麼樣。不是說南懷瑾沒有文化,而是說其水平很差,到處都是錯誤。
  • 千年前社會生活縮影:莫高窟128個畫面的佛傳故事畫
    莫高窟128個畫面的佛傳故事畫是指繪在第61窟(五代)的聯屏式佛傳故事畫。61窟又稱 「文殊堂」,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薩而修的。此佛傳故事畫繪於該窟主室南北壁後半段及西壁下部。每扇屏風上的畫面情節不等,少則兩個畫面,多則八個畫面,一般都在四,五個畫面,共128個畫面。每個畫面旁附有榜題,現存文字完全清晰的有52條,不完全清晰的有55條,漫漶不清的有21條。 此佛傳故事畫主要依據隋代天竺三藏閣那崛鄉譯《佛本行集經》繪製的,同時也參考揉合了其他佛傳經典故事情節。故事從釋迦的先祖雲童子授記到釋迦涅槃,八王分舍利建塔結束。
  • 六度與六度波羅蜜多
    就說菩薩六度,一般理解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版本。我們看達摩祖師在破相論裡所言之六度: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 南懷瑾的告誡:保證學佛不偏離正確的軌道,這三者缺一不可
    許多人剛開始學佛時,都很難遇到名師,遇到一些偏法也無法分辨,這無疑會讓自己在學佛的路上誤入歧途,不僅不能修得正果,甚至還可能走火入魔,墜入魔道。對於學佛時可能出現的這類問題,著名佛學、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
  • 南懷瑾為何說:年輕人不要去鑽研佛學與易經
    儒道佛,我平生之志南懷瑾在內心左右抉擇後,毅然決定了與袁煥仙一起走,離開自己的軍旅生活,他徹底愛上這片世界,他認袁煥仙為師父,閉關逐漸開始研究起來佛法。他總是樂呵呵的,喜歡給自己的學生們,講自己的一些見解,接著再聽別人說。這一切都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位知己,陋室裡的南懷瑾,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的青幫大哥之一,楊管北,六年的交往,讓這位舞刀弄槍的社會人,完全折服,也讓南懷瑾進入了上流交際圈,在臺灣的多年裡,年過六十的他,活躍在大學裡,成為了一名榮譽教授,他講敘著國學文化的興衰變化,也見證著臺灣名人的代代更迭。
  •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如果佛長久住世的話,眾生不起恭敬之心和稀有難遭之想,示現涅槃相,眾生就有修學佛法的緊迫感了,對佛法也就油然而生恭敬難遭之想了。須跋陀是佛最後度化的一個弟子,他活了一百二十歲,是一位老外道。在之前很長的時間裡,他根本就沒有來向佛請教過。一日他聽天人說佛要涅槃了,就緊張了:佛都要涅槃了,而我還沒有得解脫,得要趕緊向佛請教,否則以後沒機會了。於是趕忙跑去找佛。
  • 佛教常識:什麼叫做六度?
    六度,也叫六波羅蜜。「度」的意思就是「到彼岸」,讓我們從生死輪迴的這邊,度到不生不滅大涅槃的那邊,也就是「超凡入聖」。六度,就是六種修行的方法。也有三種,第一是防止各種惡行;第二是修集一切善行;第三是饒益有情。菩薩戒的根本戒,就是饒益有情戒,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戒律的根本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佛學雜論,六度並行,理事雙修方能圓證佛果!真正的菩薩事業
    眾所周知,六度萬行是菩薩事業,這沒錯,但是如只有般若智慧而無其它五度,如人有目而無足,如何能達千裡?亦不離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齊施並行,故知唯理事雙修方能圓證佛果。行而無所行,無所行而行,理事恆運,即體相用一味平等真如。執事昧理,執理昧事,此是不解心者,當知萬法唯心,萬法無性,雖然無性而不壞一切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