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萬行」渡眾生之〖布施〗

2021-01-06 重樓逾陀

〖布施〗

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精進是修學菩薩道的行持,欲行菩薩道必以六度萬行渡眾生,眾生是菩薩成佛的資糧,沒有眾生菩薩就無福慧可修「教學相長」,菩薩出現於世,一方面以實際行動實踐佛法,一方面教化眾生修持佛法,學佛無他只為成佛。成佛之前必先行菩薩道,布施是六度萬行其中一項,布施渡慳貪、慳貪是三毒貪、瞋、痴首惡。

人會造惑,業,苦輪迴苦海,起源於慳貪,貪愛而生得失心,因得失心而生瞋,因瞋而造非理性的行為成痴。修行先從修心起,修心就是要棄除貪、瞋、痴三毒,布施度慳貪,修行第一法門先從布施學起,人性本貪,若無貪也就不受輪迴苦。

「愛河千尺浪、慾海萬層波」,揚湯止沸的修行不如釜底抽薪,修行先除貪愛修起才是正確修法,布施分為財施、法施與無畏施,財施又可分為內財施與外財施,有人認為布施是有錢人的專利,無錢的人三餐都成問題如何財施,三寶門內福好修,一紋舍施萬紋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在佛門之中的故事,真的很多也很精彩,與達摩祖師亦有淵源,包括亡國出家為僧,前世今生傳說或杜撰都與佛教有所關連,有機會再慢慢與大眾分享故事。「一笠管山河」,清淨善施得到大福報,梁武帝在過去生中,有一世是砍柴的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有一天下大雨回家的路上,看見路邊有一尊石雕佛像淋雨,樵夫見了不忍,自己也沒能力幫助佛像蓋間房屋,使佛像免於風吹日曬雨淋,看見佛像遭淋雨,一念善心升起把頭上戴的雨笠,解下戴到佛像頭上,自己淋雨回家,因為這一念善心,恭敬清淨心,感召佛菩薩加被賜福,施一笠得殊勝福報,不可思議沒要求回報,淨善心。

欲改變命運,學學梁武帝以無所求的清淨恭敬心行施,來生自然生於富裕家享受福份,貧窮若無造福因緣如何改變命運,就以拷貝機可以拷貝千萬份資料,但若無資料白紙也拷不出任何資料,一紋施捨萬紋收,真實不虛絕非謊言,。例如一棵年產幾百斤的荔枝樹,最原始也是由一顆荔枝種子,一粒至現在幾百斤,相差何止萬粒而且不是祇生一次,是年年生由一變成千萬倍,一紋施捨萬紋收道理相同。貧苦人家更要懂得為自己造福田,來生才有可能衣食無缺,免受貧窮之苦。

過去我在道場,因為金錢是眾生的第二條生命,視錢如命,而且宗教已經為社會貼標籤是斂財的場所,對於布施這方面幾乎沒有提及,信者恆信,不信則當馬耳東風任君選擇,福由己作由己收,做不做自由選擇不必勉強,畢竟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種自己收他人替代不得,春天不下種秋冬如何有收藏。

相關焦點

  • 六度實踐之天壤之別
    六度實踐之天壤之別天佑勤修瑜伽止觀,一旦契入真實,便有天壤之別。證悟之前,加行觀修——依六波羅蜜對治修道路上的各種障礙。雖然未證無分別智,但依無分別之觀慧為加行,能引生真正的無分別智,故名「加行無分別智」。證悟法性、悟入唯識——得「根本無分別智」,於一切法皆無所見——超越一切相對界。此時,證得六種清淨——與離障的無分別智相應、「增上意樂(有強勝功能的欲勝解)所攝」的「波羅蜜多」。如《攝論》謂:「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
  • 佛是念佛念成的,還是六度萬行修行圓滿而成的?
    比如所有通途法門,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等,我們來剖析一下。戒,戒律,我們小乘的戒律,規範身口七支。大乘菩薩還要求念頭的清淨。身、口、意三業,有種種的規範,透過這個戒律,我們知道煩惱在什麼地方。它是這樣一個關係,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開慧,這是通途佛法三無漏學。那麼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念念都要是在這個佛號當中,這就是持戒啊,攝心為戒啊。
  • 佛學:六道、六度萬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眾生去往由自己決定
    今天就特地為大家盤點佛學中的六道、六度萬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眾生去往由自己決定:六道六道,是佛教輪迴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六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前三道因其作業(善器二業,即因果)較善,為三善道;後三道因作業較惡,為三惡道。世間一切眾生因不善業投生三惡道,因善業投生三善道,皆在這六道中生死輪迴,只有佛、薩、羅漢跳出三界,不入輪迴。
  • 觀音菩薩昔行六度成就十種自在 你知道都有哪些嗎
    昔行六度,今得果圓。慧觀為先,成十自在。」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無生死壽夭之數,雖經歷萬劫而不增長,即短促的剎那亦不減退,但為渡眾生,力持壽行,隨所欲樂爾所時住,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無有障礙。遠離殺生,無嗔害之心,是命自在之因。二、心自在,能知一切惟是一心,生死無染。菩薩了達諸法空性,以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於無量三昧,如出自在,遊戲神通無礙,住於生死而不遭染汙。
  • 「六度萬行」、才是修行人的「正路」
    佛涅槃像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一份心境第二是持戒,大乘戒是指戒心不動,如果你還在對戒律時常波動,還在為殺生、邪淫、妄語等戒律時常糾結,就不能很好的行菩薩道。因為戒律是遏制我們妄念叢生,妄想不斷的最好方法,戒不持則行不遠,一時放縱就能破除萬行。
  • 六度與六度波羅蜜多
    由於佛經譯者對於梵文和中文理解之差別,故而我們大家接受到的信息也不盡相同,再通過我們的大腦意識理解出來又是一番面目,故不得不深究,該較真時也馬虎不得。就說菩薩六度,一般理解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版本。
  • 佛教的六度是指什麼?佛弟子為什麼一定要修六度?
    我們經常在佛教書籍中看到菩薩修「六度萬行」,方能成正覺。這個「六度」在佛教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關乎整個修行的成敗。「六度萬行」,就是指無量修持法門,皆可納於「六度」的修行之中。「度」的梵語是「波羅蜜多」,翻譯為中文是「到彼岸」的意思。因此,「六度」的含義,即是「六個到彼岸的修持方法」。
  • 念佛自然具足六度萬行,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
    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等等,六波羅蜜。【乃至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等。】就是集中一點,思惟一切諸佛現前,是思惟修,是念修。我們念修的特點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這樣傻人傻念,然後念佛自然具足六度萬行,滿彼一切菩薩諸功德等。【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開始講了:【猶如靜夜除雲霧。】
  • 南懷瑾老師: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萬行,都是佛傳的方法
    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萬行,包括我們常念的各種經典,都是法本,都是佛傳的方法,叫你參這個學理而進入。依此修行,這個是十念法門中的「念法」。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念法。要說有嗎?「老師,你告訴我一個法。」大家把這個法字解釋得又神秘又特別,好像說只要老師有個袐訣傳給你,你就行了。真是迷信!佛那麼多教理都是「法」,你不去看,多可惜啊!尤其現在《大藏經》那麼多,自己怎麼不去找啊?
  • 何為六度?佛教六度是什麼?
    謂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項主要內容,是菩薩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總行,是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的途徑,也是悟入唯識性的因和果。「度」的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
  • 我們學習佛陀的三覺圓滿,萬德莊嚴,八千威儀、六度萬行
    這是因為當初經藏結集時,阿難自言聽聞於佛陀之言行。又「如是」意為信順自己所聞之法,「我聞」則為堅持其信之人;「信受奉行」則謂信受如來所說之法而奉行之意。佛陀之所以能讓弟子信受奉行其所說之法,因為佛陀三覺圓滿,萬德莊嚴,佛陀的八千威儀、六度萬行,都是佛弟子們學習的目標。
  • 什麼是「六度」?
    五戒十善是佛家的小行,是基礎,是入門,再往上,就是大乘佛法的六度了,六度是菩薩行,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展開,就是八萬四千大行,今天我詳細分享一下什麼是六度:一,布施。修行布施,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放下貪心、放下吝嗇。
  • 什麼是六度裡面的法布施
    六度是漢傳佛教的系列修行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排在第一位,表示漢傳佛教的修行,首先要做的是布施,首先要明白的是布施。什麼是布施?布施是舍離,是放棄。對一個禪修者,要舍離,要放棄的是什麼?禪修者有什麼是首先要舍離,要放棄的?禪修者有什麼可舍離,可放棄的?
  • 什麼是佛教說的「六度」?你有不同的理解嗎
    佛教六度,指的是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可以自度度他、福慧雙修、三學具足。佛教六度又譯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譯為度;音譯波羅蜜、波羅蜜多;梵漢並譯六波羅蜜。六度之意,從字面上來理解,便是六種「度」到彼岸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六度萬行之法,簡單十二個字,包涵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和智慧,更是我們修心的良方。
  • 「六度」-佛教六度是什麼
    六度(佛教解釋)趙樸初居士對「六度」的解釋(選自佛教常識問答):「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自業他業,各領其受。魔障業障,二向緣由。隨緣消業,莫造新秧。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賈伯斯和Gay的關係:六度分隔理論之維基百科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個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很有名的理論:六度分隔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因此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樣看的話你要認識馬雲或比爾蓋茨好像也不是很困難的事。六度分隔理論的提出類似的猜想最初由匈牙利作家Frigyes Karinthy於1929年提出。
  • 【六度空間】正式崩盤!
    昨天,小編曝光的純資金盤分紅盤「六度app」,突然就崩盤跑路了,絲毫沒有給韭菜們機會。當然,黑心領導人肯定有賺錢,但是都是下面兄弟們的錢。這種人在社會上,越混越沒有人脈!昨天,六度客服直接發布跑路公告稱:由於不可控因素,六度空間將於今天晚上23::3正式關閉。請各位團長知悉!
  • 阿彌陀佛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五願,修菩薩六度萬行,成無量諸福功德
    阿彌陀佛借著此願教導淨土菩薩,不應閉門自修,要多視察十方世界各淨土或穢土的情況,既可吸取精華,亦可了解眾生之苦,從而提升智慧與慈悲,幫助修行。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時,能視察二百一十億個不同佛國土,經五劫思維,構思出四十八大願,再經兆載劫的實修,逐一圓滿四十八大願而成阿彌陀佛。
  • 騰訊雲數位化公開課,六度CRM首提「數位化銷售部」 概念
    2020 年 4 月 15 日,由騰訊雲聯合SaaS行業頭部廠商主辦的「數位化轉型實戰」直播課開課,首場便吸引了近 10 萬從業者的關注。作為國內CRM的代表企業,六度CRM創始人張星亮受邀做《數位化銷售部,中國企業的標配》的主題演講,並在業界首次提出「數位化銷售部」的概念,分享了六度CRM幫助企業實現數位化銷售體系搭建的實踐。數位化銷售部是一個「通過社交網絡連接客戶,利用智能化技術分析商業機會、驅動銷售進程、實現批量成交」的在線銷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