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洋快餐黃金時代終結?中企拋麥當勞中國22%股份,美國人造肉卻來華
自麥當勞進軍中國市場以來,龐大的中國市場帶來的業績飛速增長,使得麥當勞中國十分重視中國市場。根據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9月30日,麥當勞中國門店已增至3249家。然而,根據歐瑞國際(Euromonitor)公司調查,2019年,中國快餐行業增速僅為2%,創下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洋快餐黃金時代終結?中企拋售麥當勞中國22%股份
可以說,中國洋快餐業績快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終結,在業績表現不及預期之際,麥當勞中國的第一大股東中信股份卻宣布轉讓大部分股權,使人不得不深思該舉動的深意。
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1月8日信息顯示,中信股份計劃轉讓所持部分麥當勞中國股權的的三分之二左右,即22%的股份,轉讓底價為21.71億元人民幣,除此之外還包括一筆附加債務,故而如果購買此筆股權,總共需要支付至少為36.98億元人民幣。
據悉,三年前(即2017年1月9日),中信股份和中信資本(持股52%)以及凱雷投資集團(持股28%)斥資20.8億美元聯合收購麥當勞中國公司的已發行股本,由此中信獲得麥當勞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地區20年的經營權,並發布了宏偉的「願景2022」,計劃在獲得經營權後的五年內,使麥當勞中國的年銷售量增長始終保持在兩位數。
根據麥當勞的數據顯示,在中信股份的經營下,2018年麥當勞的營收為247.81億港元、淨利潤為11.52億港元;而截至2019年11月30日,麥當勞的營收、淨利潤則分別為243.90億港元、8.56億港元。顯而易見,儘管2019年還有12月未統計進去,不過顯然2019年麥當勞的年銷售量是無法實現中信當年許下的「願景2022」。
由此觀之,中國洋快餐市場的增加放緩,使得中信無法實現當初的宏偉願景,而選擇將大部分股份出售,不過與此同時,美國人造肉企業「不可能食品」卻信心滿滿要將主要用於快餐行業的人造肉等推向中國市場。
美企仿人造豬肉、香腸,信心滿滿欲進軍中國市場
根據參考消息1月9日報導,繼2016年推出夾著人造肉的「不可能漢堡」後,美國人造肉企業「不可能食品」公司又在近日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推出了仿豬肉、仿香腸等仿製肉品。據悉,這些仿製肉品主要原料是黃豆,味道和質地均與碎肉相似,可有效減少養豬量,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據「不可能食品」CEO稱,他們認為仿肉產品對中國很重要,尤其是近期中國豬肉供應偏緊,豬肉價格較正常水平上漲。而且豬肉更是中國消耗量最大的肉類。據統計,中國消費者平均每人每年食用超過40公斤豬肉,而美國人一年平均吃30公斤。而且臨近春節,中國的豬肉需求量更大,人造豬肉的出現有利於滿足中國人的需求。
「不可能食品」CEO表示,該公司與中國潛在合作夥伴正處於洽談階段。不過,該公司似乎有些想當然了,儘管目前中國的豬肉供應偏緊,但是隨著巴西、阿根廷等豬肉抵達中國,加上中國的本地豬肉出欄,中國豬肉供應還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此外,中國也開始考慮市場情況進行投放儲備豬肉,自2019年12月12日,中國就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投放凍豬肉儲備,至今已累計投放六批,合計約15萬噸。而據國家發改革委的有關負責人1月9日消息,在當前到春節後的一段時間,我國還會陸續組織投放凍豬肉儲備,以保障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
「不可能食品」研製人造豬肉,想要借中國豬肉供應偏緊之際,一舉打入中國市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此外,雖然中國也有黃豆製成的仿肉產品,但是對實驗室培養的人造肉,消費者的接受度還是未知的。
來源: 金十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