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不愛學外語,外語不及格,說明我愛國。」
這句原本沒什麼營養和邏輯,只因朗朗上口而被幾代國人熟知的順口溜,實際上隱約描述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這個民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連續近四十年將英語學習列為少兒乃至青年頭等大事的背後,卻是效率的極端低下與黑洞般的浪費。
深究其理,我們不難發現,在種種外部條件的共同制約下,中國大陸地區居民恐怕是全球最不適合學英語的一群人了。
瘋狂英語
中國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高考。高考是課程設置、攻讀方向、資源匹配的終極指揮棒。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後,英語在高考及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斷得到強化。
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7年9月,首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實施; 1989年1月,又有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 1992年,由於分科制改革,英語開始從一個必考科目陡然升級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這極大刺激了中國社會對英語教學的重視。中國學生直到大學畢業投入到英語學習的時間,很可能是全球非英語國家中最高的。
如果從幼兒園期間普遍的英語啟蒙算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學英語的時間已經高達20年。而作為大學生們參與度最高的考試,如今每次報考四六級的人數都在900萬左右,幾乎每個中國大學生都有過與四六級鬥爭的經歷。
圖為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現場
如此旺盛的需求,自然激發了一個龐大的英語培訓市場。
1982年《Follow Me》(跟我學)在中央電視臺開播,外國原版的電視教育節目第一次進入中國,點燃了城市居民學英語的熱潮,由此《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瘋狂英語》、《走遍美國》等一系列英語教材及學習方法紛紛湧現。
十年後,「中國合伙人」創辦了新東方,並成長為中國教育在紐交所上市的第一股。
比較近期的兩個數據是,據品途智庫預測,2018年中國在線英語市場規模將達到571億元人民幣,年均超20%的增速也使得這個未來千億級市場指日可待。
此外,據億歐智庫預測,少兒英語在線培訓市場,2018年增長率達19.6%,2022年付費總額將接近800億。
別忘了,這些千億級的市場紅利,都來自中國家長們在焦慮甚至恐慌下的一次次「交學費」。
廣種薄收
整整十五年前,時任政協委員、工程院院士謝克昌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現行的英語教育體系是把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好鋼用在了刀刃上』,還是已經淪為萬金油式的人造知識、智力測驗?是促進人才成長的利器,還是束縛人才的框框?」
類似的提問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這種對英語學習狂熱氛圍的反思,往往伴隨著同樣的觀點——
「現行英語教育效果與其投入是不相稱的」。
這種質疑可不止是「Chiglish」、「啞巴英語」那麼簡單和抽象,多個權威數據表明,歷經四十年投入與訓練,中國人的英語水準在全世界依然處於下遊水平。
先看雅思成績。
據2017年雅思官方數據,在全球抽樣的40個典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大陸考生的A類考試(學術類)成績,只排在第34位,而在雅思G類(培訓類)考試中,中國大陸考生只排在第35位,基本屬於「吊車尾」。
如果按考生母語分,2017年母語為中文的雅思考生,也只排在40種典型語言中的並列第35位。
圖為北京國際教育留學巡迴展上,學生在雅思託福培訓展臺諮詢
再看託福成績。
據官方數據,在2017年託福考試中,中國大陸考生的成績只排在全球169個國家中的第並列第111位。
如果按考生母語分,2017年母語為中文的考生,也只排在115種語言中的第並列76位。
而據某著名國際英語培訓機構的《2018全球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
中國民眾的英語水平屬於「低熟練度」一級,位列全球88個國家中的第47位。且中國的英語熟練度指標較去年下降了0.51。
雖然在這幾個榜單中,排在中國後邊的國家還有不少,甚至還有挺多「發達國家或地區」,比如富得流油的中東石油國們。但是這些國家大多和中國同屬非英語國家,其中有不少是離全球化較遠的邊緣型國家,甚至還有些國家因為政治因素對英語本就不待見。
如果拋去非英語國家中的邊緣型國家(如中亞的「斯坦」,南美的「比亞瑞拉」)、本就不愛學英語的中東北非國家後,可以說中國基本上就是全世界英語水平最差的那一檔了。
更何況,整個中國社會為了學英語還花費了那麼多成本,綜合計算下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學英語的效率之低堪稱舉世罕見。
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三大根本原因
2005年,時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的陳丹青憤然辭職,理由是繪畫資質優異的學生因英語考試不過關而無法錄取。
「就是教育體制,非常簡單,學會外語對一個藝術家來講,跟交流毫無關係,啞巴都能交流,這完全是對藝術無知。」
他說。
陳的憤怒不無道理,但這背後恰恰反映了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第一大根本原因——
在中國,真實的英語水平與熟練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決定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準,甚至在不少情況下幾乎毫無關聯。
不僅是清華美術博士生不用說英語,醫生、律師這種在各個社會都屬於金領的精英行業,無論是入門門檻還是在實際
工作中,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考驗真正的英語水平。
至於每年的「國考」行業,中國的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等「鐵飯碗」工作,離英語就更是遙遠。
即便是近十幾年中令人豔羨的網際網路行業,其絕大多數從業者在分享紅利時也並不需要考驗英語水平,甚至於月入數萬的碼農們也是如此。
英語,對於中國「社會人」而言,只是一個參與選拔的門檻和拿過證書就可以忘記的技能。
在真正的職業生涯中,英文早就丟在了九霄雲外。
反過來說,中國雅思成績最高的地區,恰恰是上海和蘇州,這種「外向型經濟」比較明顯,「跨國類」「金融類」行業較發達的地區。
只有當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與英文運用時(注意是實際運用,不是可以用技巧改進的考試成績),人們才真正有動力去學好英語,而不止是停留在應付上。
在其它很多的非英語國家或地區中,即便英文不是母語,但如果你想混得出人頭地,就必須有良好的英文水平。
比如以英文為官方和高等語言的新加坡、政令文以英文為準,上庭辯護多用英文的香港、需要靠英文換得個人及家庭命運完全改變的印度……這些地區對提升英文水平的執著與狠勁,恐怕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
比如同為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在初中升高中的會考時,英文不及格相當於整個考試不及格。考試分為作文卷和閱讀卷,作文卷要完成一篇應用文和一篇記敘文,閱讀卷要完成兩篇長文的閱讀理解和文章縮略。每張卷只給105分鐘,基本上連仔細審題的時間都不夠,幾乎掃一遍題目就要立刻下筆,否則肯定完不成。
到了高中升大學的會考時,作文卷近一步魔鬼化為議論文,題目幾乎都是「戰爭是否可以是正義的?」這種水準。這種少年時就被迫進行的思辨訓練,其實已經鍛鍊出了很高端的英文能力,並為接下來進一步運用在工作中(寫訴狀、諮詢、建議、合同等)打下了良好基礎。
而在中國人一直瞧不起的「口語咖喱味兒」的印度,87%的學校用英語授課,高等學府幾乎全部採用英語教學,中央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為70%,本土印地語僅為7%,全國文官考試也使用英語。甚至於大多數的書籍都是用英語寫的,使用傳統語言的作者正在被邊緣化。
也就是說,如果你英語不好,連書都沒得讀。
圖為在印度課堂英文授課
在印度,流利的英語是精英圈層最起碼的標配,而中國的各種「高淨值人群」、「二代」們,根本不必熟練使用英語也能出人頭地。
更不必提,因為這種「社會是否真正運用英語」的差別,導致中國社會的英語環境非常稀少,學生們只有在課堂或「英語角」之類的地方才能接觸,無論回家還是出門幾乎沒任何英語環境,很難大量高頻地使用。
給中國人學英語添堵的第二大阻力是,中文和英文在發音、語法、表達習慣等方面差距巨大。
比如,中國人在發一些母語裡沒有的音時,發的不是很好,包括英語裡的清輔音、咬舌音、後鼻音,如單詞開頭的v聲、「th」等。
再比如,中國人在掌握一些中文不存在的語法概念時(如時態),接觸不同語序時,都會遇到困難。中文是定狀前
置,而英語是定狀後置,這就導致很多中國人看到這種語序很頭疼,出現了所謂的長難句。
更根本的,還在於中英語言背後所反映的思辨、表達習慣之巨大差異。
李光耀曾感嘆,要想把中英文都學成母語的程度幾乎不可能,其原因就在於中文重意、英語重理等明顯差別。
為什麼歐洲國家的年輕人,時常能夠同時使用幾國語言?
這與印歐語系內部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分不開(印歐語系包括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拉丁語等)。而其它三大語系(漢藏、閃含、阿爾泰)的英語水平均比較一般。擁有同樣高度複雜和獨特語言體系的日本,吃了和中國類似的虧,在全球英語水平也屬於靠後位置。
第三大原因,則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缺乏合理的英語學習方式。
在雅思考試成績中,中國大陸考生在寫作、口語兩個方面(即英語輸出技能)的表現均明顯低於聽力和閱讀(英語輸入技能)。這與全球考生的平均表現有較大出入,恰恰反映了中國人學英語的方法不當。
根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中國大陸雅思考生學術表現白皮書》分析,無論在雅思高分(7分以上),還是低分(5分以下)的考生群體中,他們均表示在口語訓練方面,課外培訓均比中學課堂更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指導價值。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中學課堂的口語訓練相對缺乏。
由於中國的教育體系沒有把英語作為一個語言溝通技能來教、學、練,而是作為一門「知識」來強行灌輸、令學生死記硬背各種語法規則和生詞。這就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如同學了幾十年遊泳的知識和技巧,把各種遊泳動作背得滾瓜爛熟,但卻基本沒怎麼下水實踐過。還以為等基礎打好了,下水就不慌了,說不定還能讓人驚豔一把呢……
這三點,共同造成了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現實:
因為學了也沒啥用,所以沒動力學; 因為語言體系差別過大,所以學起來難; 因為學習方法不對,所以努力也沒有效果……說白了,這樣的環境,根本不適合學英語。
路在何方?
由於上世紀末開始推行的「素質教育」概念,使得很多國人覺得教育不應當功利化,而是以培養興趣為主。
然而我們已經知道,學英語如果沒有功利驅動作為底層保證,是難有用持久動力的。其實教育功利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沒有清晰可行的教育策略,所導致的效率低下和成本浪費。
這種功利目的不應只是應付各類考試,更應該為受教育者今後的職業及人生前途而籌劃。
雖然在中國成為金領、達官顯貴不一定對英語水平有什麼要求。但據南開大學劉泉的研究,在我國普通勞動者階層中,外語熟練個體的工資,相對於不熟練者要高出近70%。
而且,出國留學甚至移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中產家庭納入人生決策範疇。這時候,一份7分的雅思考卷,可能會為家庭節省上百萬甚至更多的出國資金。
比如,去年11月的TOEFL Junior考試中,北京的11歲小朋友Lucas取得了820分高分(滿分900分)。由於父母很早就打算送孩子出國讀書,所以四年前就給Lucas報了在線英語培訓平臺VIPKID的外教一對一課程。這種頗具「功利性」的學習動機,自然也獲得了豐厚回報——
在Vericant面試(申請美國學校所需的獨立第三方測試)的SEE環節(英語口語交流能力)獲得了4.0的優異成績,在美申請訪校期間,Lucas優秀的英語水平和出眾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美國校方的高度評價。
此外,正因為中英語言體系及思維方式差別過大,學習英語就更應該從小做起。但由於國內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和缺乏,以及「不要輸在起跑線」的危機感,這個理念時常被扭曲。
VIPKID的英語教育專家盧根這樣解釋到:
「我們應該說,在合適的時間學習合適的內容。比如三到五歲的孩子不適合過早接觸小學的單詞和語法,包括過早接觸應試內容,個別孩子甚至會出現牴觸情緒。三到五歲最重要的是體會和模仿英語的發音,以儘量貼近母語標準音為目的,讓孩子把英語當成表達工具去學習,而不是當成學科去學習。如果做到這一點,在三到五歲,看似在單詞量上、語法知識上「落後」同齡孩子,但到了六歲開始真正學習單詞、語法時,他們能非常快地完成飛速起步,後發先至,完成超越。」
圖為在線教育平臺VIPKID的線上班主任
「六歲前,孩子主要是習得,在體會語感的過程中學習,不要讓他們刻意地翻譯成中文,刻意地背單詞。大量的時間應該是讀句子、說句子,包括用英文解釋英文。七八歲以後,才慢慢從習得過渡到學習,開始接觸具體語法知識。這種過渡是必然的,因為在中國,孩子大量使用的是中文。六歲上學以後,母語得到飛快地進步,英語不再是和中文「等同」的語言,自然而然「過渡」成為用第一語言學習第二語言,這就變成了學習。」
最後,則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學習方法。
在目前學校公立教育還無法迅速改變的當下,只能依靠課後培訓來提供的課堂無法提供的價值。
而中國社會此前流行的一些「瘋狂英語」式教學方法,也有其自身問題。過多的關注個人的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把自己講的很爽的東西推廣出來,大家聽了像打了雞血一樣,但是這些方法的科學性、普遍性並不足夠。
還有一些記單詞方法,比如詞根詞綴等等,這是錯誤的學習方法,用希臘神話記單詞記那麼三五個,用諧音法記單詞
記那麼三五十個,這些方法並不通用,沒有普遍意義。
而語言學習的真諦,還是在真實語言環境下不斷的模仿,通過重複和趣味性學習可以消除壓力,讓學生真正專注於與語言的聯繫。
比如上文所述的VIPKID學員Lucas,其母親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第一堂課,孩子調皮在屋子裡面跑,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總是玩自己袖子,老師是個加拿大60多歲的老師,她非常耐心,很客氣地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說:『Lucas你能不能不要再玩袖子啦?』並很快就引導孩子進入了英語的世界,就像有魔法一樣。」
圖為VIPKID線上課堂截圖
Lucas的父親對此更有體會:
「我深刻意識到,學語言,一定要選擇母語教師,他們教給你語言之外的東西,是非母語老師無法提供的。因此,我們只選北美外教,有些文化層面的東西只有他們能夠提供。留學的時候,這一點至關重要,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是北美學校更看重的。」
這種沉浸真實語言環境學習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在一個反例中得到證明。
香港原本一直以英文為唯一法定語言,全香港的英文水平在亞洲也算較高水平。
然而自從前特首推行「母語教學」政策後,強制很多中學實行母語(粵語)教育,將全港大部份中學非中文相關科目的教學語言由英文轉為中文,只有100多所中學可保留原有英文教學。
這樣的後果,自然就是十年內香港學生的英語質素顯著下降,香港整體英語水平也急速跌落,甚至於一年後退13位,幾乎是唯一退步的亞洲地區。
最終,在政策成效不如人意之下,2009年香港政府對母語教學政策做出「微調」,由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母語教學」面臨名存實亡的尷尬局面。但香港的英語水平,至今也沒恢復到其高峰期水平。
雖然由於教育資源、政策慣性等問題,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很大改善。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為華人聚集區的高水平英語能力,已經為中國人點亮了希望之光。
最後再重複一下本文主旨,中國人不適合學英語,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和方法問題。
又到一年開學季,是時候解決這些老問題了。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