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40年,中國人英語為什麼還這麼差?

2021-01-06 手機鳳凰網

「我是中國人,不愛學外語,外語不及格,說明我愛國。」

這句原本沒什麼營養和邏輯,只因朗朗上口而被幾代國人熟知的順口溜,實際上隱約描述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這個民族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連續近四十年將英語學習列為少兒乃至青年頭等大事的背後,卻是效率的極端低下與黑洞般的浪費。

深究其理,我們不難發現,在種種外部條件的共同制約下,中國大陸地區居民恐怕是全球最不適合學英語的一群人了。

瘋狂英語

中國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高考。高考是課程設置、攻讀方向、資源匹配的終極指揮棒。

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後,英語在高考及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不斷得到強化。

1983年,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7年9月,首次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實施; 1989年1月,又有了大學英語六級考試; 1992年,由於分科制改革,英語開始從一個必考科目陡然升級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

這極大刺激了中國社會對英語教學的重視。中國學生直到大學畢業投入到英語學習的時間,很可能是全球非英語國家中最高的。

如果從幼兒園期間普遍的英語啟蒙算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學英語的時間已經高達20年。而作為大學生們參與度最高的考試,如今每次報考四六級的人數都在900萬左右,幾乎每個中國大學生都有過與四六級鬥爭的經歷。

圖為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現場

如此旺盛的需求,自然激發了一個龐大的英語培訓市場。

1982年《Follow Me》(跟我學)在中央電視臺開播,外國原版的電視教育節目第一次進入中國,點燃了城市居民學英語的熱潮,由此《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瘋狂英語》、《走遍美國》等一系列英語教材及學習方法紛紛湧現。

十年後,「中國合伙人」創辦了新東方,並成長為中國教育在紐交所上市的第一股。

比較近期的兩個數據是,據品途智庫預測,2018年中國在線英語市場規模將達到571億元人民幣,年均超20%的增速也使得這個未來千億級市場指日可待。

此外,據億歐智庫預測,少兒英語在線培訓市場,2018年增長率達19.6%,2022年付費總額將接近800億。

別忘了,這些千億級的市場紅利,都來自中國家長們在焦慮甚至恐慌下的一次次「交學費」。

廣種薄收

整整十五年前,時任政協委員、工程院院士謝克昌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現行的英語教育體系是把國家有限的教育資源『好鋼用在了刀刃上』,還是已經淪為萬金油式的人造知識、智力測驗?是促進人才成長的利器,還是束縛人才的框框?」

類似的提問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這種對英語學習狂熱氛圍的反思,往往伴隨著同樣的觀點——

「現行英語教育效果與其投入是不相稱的」。

這種質疑可不止是「Chiglish」、「啞巴英語」那麼簡單和抽象,多個權威數據表明,歷經四十年投入與訓練,中國人的英語水準在全世界依然處於下遊水平。

先看雅思成績。

據2017年雅思官方數據,在全球抽樣的40個典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大陸考生的A類考試(學術類)成績,只排在第34位,而在雅思G類(培訓類)考試中,中國大陸考生只排在第35位,基本屬於「吊車尾」。

如果按考生母語分,2017年母語為中文的雅思考生,也只排在40種典型語言中的並列第35位。

圖為北京國際教育留學巡迴展上,學生在雅思託福培訓展臺諮詢

再看託福成績。

據官方數據,在2017年託福考試中,中國大陸考生的成績只排在全球169個國家中的第並列第111位。

如果按考生母語分,2017年母語為中文的考生,也只排在115種語言中的第並列76位。

而據某著名國際英語培訓機構的《2018全球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

中國民眾的英語水平屬於「低熟練度」一級,位列全球88個國家中的第47位。且中國的英語熟練度指標較去年下降了0.51。

雖然在這幾個榜單中,排在中國後邊的國家還有不少,甚至還有挺多「發達國家或地區」,比如富得流油的中東石油國們。但是這些國家大多和中國同屬非英語國家,其中有不少是離全球化較遠的邊緣型國家,甚至還有些國家因為政治因素對英語本就不待見。

如果拋去非英語國家中的邊緣型國家(如中亞的「斯坦」,南美的「比亞瑞拉」)、本就不愛學英語的中東北非國家後,可以說中國基本上就是全世界英語水平最差的那一檔了。

更何況,整個中國社會為了學英語還花費了那麼多成本,綜合計算下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學英語的效率之低堪稱舉世罕見。

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三大根本原因

2005年,時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的陳丹青憤然辭職,理由是繪畫資質優異的學生因英語考試不過關而無法錄取。

「就是教育體制,非常簡單,學會外語對一個藝術家來講,跟交流毫無關係,啞巴都能交流,這完全是對藝術無知。」

他說。

陳的憤怒不無道理,但這背後恰恰反映了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第一大根本原因——

在中國,真實的英語水平與熟練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決定你的社會地位和收入水準,甚至在不少情況下幾乎毫無關聯。

不僅是清華美術博士生不用說英語,醫生、律師這種在各個社會都屬於金領的精英行業,無論是入門門檻還是在實際

工作中,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考驗真正的英語水平。

至於每年的「國考」行業,中國的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等「鐵飯碗」工作,離英語就更是遙遠。

即便是近十幾年中令人豔羨的網際網路行業,其絕大多數從業者在分享紅利時也並不需要考驗英語水平,甚至於月入數萬的碼農們也是如此。

英語,對於中國「社會人」而言,只是一個參與選拔的門檻和拿過證書就可以忘記的技能。

在真正的職業生涯中,英文早就丟在了九霄雲外。

反過來說,中國雅思成績最高的地區,恰恰是上海和蘇州,這種「外向型經濟」比較明顯,「跨國類」「金融類」行業較發達的地區。

只有當社會地位和收入水平與英文運用時(注意是實際運用,不是可以用技巧改進的考試成績),人們才真正有動力去學好英語,而不止是停留在應付上。

在其它很多的非英語國家或地區中,即便英文不是母語,但如果你想混得出人頭地,就必須有良好的英文水平。

比如以英文為官方和高等語言的新加坡、政令文以英文為準,上庭辯護多用英文的香港、需要靠英文換得個人及家庭命運完全改變的印度……這些地區對提升英文水平的執著與狠勁,恐怕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

比如同為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在初中升高中的會考時,英文不及格相當於整個考試不及格。考試分為作文卷和閱讀卷,作文卷要完成一篇應用文和一篇記敘文,閱讀卷要完成兩篇長文的閱讀理解和文章縮略。每張卷只給105分鐘,基本上連仔細審題的時間都不夠,幾乎掃一遍題目就要立刻下筆,否則肯定完不成。

到了高中升大學的會考時,作文卷近一步魔鬼化為議論文,題目幾乎都是「戰爭是否可以是正義的?」這種水準。這種少年時就被迫進行的思辨訓練,其實已經鍛鍊出了很高端的英文能力,並為接下來進一步運用在工作中(寫訴狀、諮詢、建議、合同等)打下了良好基礎。

而在中國人一直瞧不起的「口語咖喱味兒」的印度,87%的學校用英語授課,高等學府幾乎全部採用英語教學,中央政府機構中英語的使用率為70%,本土印地語僅為7%,全國文官考試也使用英語。甚至於大多數的書籍都是用英語寫的,使用傳統語言的作者正在被邊緣化。

也就是說,如果你英語不好,連書都沒得讀。

圖為在印度課堂英文授課

在印度,流利的英語是精英圈層最起碼的標配,而中國的各種「高淨值人群」、「二代」們,根本不必熟練使用英語也能出人頭地。

更不必提,因為這種「社會是否真正運用英語」的差別,導致中國社會的英語環境非常稀少,學生們只有在課堂或「英語角」之類的地方才能接觸,無論回家還是出門幾乎沒任何英語環境,很難大量高頻地使用。

給中國人學英語添堵的第二大阻力是,中文和英文在發音、語法、表達習慣等方面差距巨大。

比如,中國人在發一些母語裡沒有的音時,發的不是很好,包括英語裡的清輔音、咬舌音、後鼻音,如單詞開頭的v聲、「th」等。

再比如,中國人在掌握一些中文不存在的語法概念時(如時態),接觸不同語序時,都會遇到困難。中文是定狀前

置,而英語是定狀後置,這就導致很多中國人看到這種語序很頭疼,出現了所謂的長難句。

更根本的,還在於中英語言背後所反映的思辨、表達習慣之巨大差異。

李光耀曾感嘆,要想把中英文都學成母語的程度幾乎不可能,其原因就在於中文重意、英語重理等明顯差別。

為什麼歐洲國家的年輕人,時常能夠同時使用幾國語言?

這與印歐語系內部千絲萬縷的聯繫自然分不開(印歐語系包括英語、德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拉丁語等)。而其它三大語系(漢藏、閃含、阿爾泰)的英語水平均比較一般。擁有同樣高度複雜和獨特語言體系的日本,吃了和中國類似的虧,在全球英語水平也屬於靠後位置。

第三大原因,則是中國人一直以來缺乏合理的英語學習方式。

在雅思考試成績中,中國大陸考生在寫作、口語兩個方面(即英語輸出技能)的表現均明顯低於聽力和閱讀(英語輸入技能)。這與全球考生的平均表現有較大出入,恰恰反映了中國人學英語的方法不當。

根據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中國大陸雅思考生學術表現白皮書》分析,無論在雅思高分(7分以上),還是低分(5分以下)的考生群體中,他們均表示在口語訓練方面,課外培訓均比中學課堂更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指導價值。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中學課堂的口語訓練相對缺乏。

由於中國的教育體系沒有把英語作為一個語言溝通技能來教、學、練,而是作為一門「知識」來強行灌輸、令學生死記硬背各種語法規則和生詞。這就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如同學了幾十年遊泳的知識和技巧,把各種遊泳動作背得滾瓜爛熟,但卻基本沒怎麼下水實踐過。還以為等基礎打好了,下水就不慌了,說不定還能讓人驚豔一把呢……

這三點,共同造成了中國人學不好英語的現實:

因為學了也沒啥用,所以沒動力學; 因為語言體系差別過大,所以學起來難; 因為學習方法不對,所以努力也沒有效果……

說白了,這樣的環境,根本不適合學英語。

路在何方?

由於上世紀末開始推行的「素質教育」概念,使得很多國人覺得教育不應當功利化,而是以培養興趣為主。

然而我們已經知道,學英語如果沒有功利驅動作為底層保證,是難有用持久動力的。其實教育功利化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沒有清晰可行的教育策略,所導致的效率低下和成本浪費。

這種功利目的不應只是應付各類考試,更應該為受教育者今後的職業及人生前途而籌劃。

雖然在中國成為金領、達官顯貴不一定對英語水平有什麼要求。但據南開大學劉泉的研究,在我國普通勞動者階層中,外語熟練個體的工資,相對於不熟練者要高出近70%。

而且,出國留學甚至移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中產家庭納入人生決策範疇。這時候,一份7分的雅思考卷,可能會為家庭節省上百萬甚至更多的出國資金。

比如,去年11月的TOEFL Junior考試中,北京的11歲小朋友Lucas取得了820分高分(滿分900分)。由於父母很早就打算送孩子出國讀書,所以四年前就給Lucas報了在線英語培訓平臺VIPKID的外教一對一課程。這種頗具「功利性」的學習動機,自然也獲得了豐厚回報——

在Vericant面試(申請美國學校所需的獨立第三方測試)的SEE環節(英語口語交流能力)獲得了4.0的優異成績,在美申請訪校期間,Lucas優秀的英語水平和出眾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美國校方的高度評價。

此外,正因為中英語言體系及思維方式差別過大,學習英語就更應該從小做起。但由於國內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和缺乏,以及「不要輸在起跑線」的危機感,這個理念時常被扭曲。

VIPKID的英語教育專家盧根這樣解釋到:

「我們應該說,在合適的時間學習合適的內容。比如三到五歲的孩子不適合過早接觸小學的單詞和語法,包括過早接觸應試內容,個別孩子甚至會出現牴觸情緒。三到五歲最重要的是體會和模仿英語的發音,以儘量貼近母語標準音為目的,讓孩子把英語當成表達工具去學習,而不是當成學科去學習。如果做到這一點,在三到五歲,看似在單詞量上、語法知識上「落後」同齡孩子,但到了六歲開始真正學習單詞、語法時,他們能非常快地完成飛速起步,後發先至,完成超越。」

圖為在線教育平臺VIPKID的線上班主任

「六歲前,孩子主要是習得,在體會語感的過程中學習,不要讓他們刻意地翻譯成中文,刻意地背單詞。大量的時間應該是讀句子、說句子,包括用英文解釋英文。七八歲以後,才慢慢從習得過渡到學習,開始接觸具體語法知識。這種過渡是必然的,因為在中國,孩子大量使用的是中文。六歲上學以後,母語得到飛快地進步,英語不再是和中文「等同」的語言,自然而然「過渡」成為用第一語言學習第二語言,這就變成了學習。」

最後,則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學習方法。

在目前學校公立教育還無法迅速改變的當下,只能依靠課後培訓來提供的課堂無法提供的價值。

而中國社會此前流行的一些「瘋狂英語」式教學方法,也有其自身問題。過多的關注個人的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把自己講的很爽的東西推廣出來,大家聽了像打了雞血一樣,但是這些方法的科學性、普遍性並不足夠。

還有一些記單詞方法,比如詞根詞綴等等,這是錯誤的學習方法,用希臘神話記單詞記那麼三五個,用諧音法記單詞

記那麼三五十個,這些方法並不通用,沒有普遍意義。

而語言學習的真諦,還是在真實語言環境下不斷的模仿,通過重複和趣味性學習可以消除壓力,讓學生真正專注於與語言的聯繫。

比如上文所述的VIPKID學員Lucas,其母親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第一堂課,孩子調皮在屋子裡面跑,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時總是玩自己袖子,老師是個加拿大60多歲的老師,她非常耐心,很客氣地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說:『Lucas你能不能不要再玩袖子啦?』並很快就引導孩子進入了英語的世界,就像有魔法一樣。」

圖為VIPKID線上課堂截圖

Lucas的父親對此更有體會:

「我深刻意識到,學語言,一定要選擇母語教師,他們教給你語言之外的東西,是非母語老師無法提供的。因此,我們只選北美外教,有些文化層面的東西只有他們能夠提供。留學的時候,這一點至關重要,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是北美學校更看重的。」

這種沉浸真實語言環境學習的重要性,我們還可以在一個反例中得到證明。

香港原本一直以英文為唯一法定語言,全香港的英文水平在亞洲也算較高水平。

然而自從前特首推行「母語教學」政策後,強制很多中學實行母語(粵語)教育,將全港大部份中學非中文相關科目的教學語言由英文轉為中文,只有100多所中學可保留原有英文教學。

這樣的後果,自然就是十年內香港學生的英語質素顯著下降,香港整體英語水平也急速跌落,甚至於一年後退13位,幾乎是唯一退步的亞洲地區。

最終,在政策成效不如人意之下,2009年香港政府對母語教學政策做出「微調」,由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母語教學」面臨名存實亡的尷尬局面。但香港的英語水平,至今也沒恢復到其高峰期水平。

雖然由於教育資源、政策慣性等問題,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很大改善。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同為華人聚集區的高水平英語能力,已經為中國人點亮了希望之光。

最後再重複一下本文主旨,中國人不適合學英語,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和方法問題。

又到一年開學季,是時候解決這些老問題了。

特別策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80%的中國人都學不好英語?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會導致這個原因?不是我們學習天賦差,而是方法不對。大家好,我是楊萃先,曾在長江商學院任客座教授,教過佟大為、李亞鵬等明星企業家,也把家裡的小保姆、公司的廚師女孩都培養成了英語老師。很多學員開玩笑問:你家還缺保姆嗎?
  • 【文化觀察】當代中國人為什麼瘋狂熱衷學英語?
    [摘要]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精神總是特別瘋狂,不僅學前在幼兒園和補習班學,上學時在學校和課堂上學,甚至畢業以後步入工作了,還是在學。中國人真的熱衷學英語嗎?這種瘋狂的學習慣性又從何而來呢?作者:陳阿嬌寒假將至,很多英語輔導機構又迎來了招生熱潮,一些熱門的輔導機構甚至出現了爆滿的現象。在人們的腦海裡,似乎有一個刻板的印象,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精神總是特別瘋狂,不僅學前在幼兒園和補習班學,上學時在學校和課堂上學,甚至畢業以後步入工作了,還是在學。中國人真的熱衷學英語嗎?這種瘋狂的學習慣性又從何而來呢?
  • 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為了爭奪將來的英語解釋權
    我爹自從高中畢業後就再也沒念過英語,但是五十多歲的人依然能夠說出自動擋汽車的檔位「P」代表park,跟停車場那個p一樣;D代表drive,是開車的意思;R是return(其實應該是reverse)。他也能夠在閒談間說出為什麼我們的中央電視臺叫CCTV,籃球賽叫CBA。那英語日常的幾千詞彙,很多人一生也忘不了。
  • 「學了這麼多年英語,你說的可能還不如印度大兄弟?」
    中國人的英語發音雖然也不那麼地道,但起碼比他們要字正腔圓吧。可事實呢?對於英美國家的人來說,印度人說英語可能比中國人說的更好懂,能和他們交流得更好、更順暢。為什麼?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這種結果對於數億人都學過英語或者正在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恥辱。要知道,中國有4億多人曾經或正在學習英語,佔全國總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一。而中國人每年用於英語培訓的花費超過300億美元,是實至名歸的全球第一。我們耗費多年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學一門並不怎麼難的語言(英語相比於很多語言來說算相當簡單的了),然而,效果卻如此之差,簡直想哭。
  • 無論你的英語口語有多差,只要想學,看了此文必有改變
    猛然想起曾經在知乎上看過的一個話題:在當今社會,英語還重要嗎?其中一個高贊:英語可以差,但你的口語一定要好。上學的時候不以為意,以為英語能考高分就行,等真正走出社會,才知道口語好的人,真的是太賺了。其實許多人學習英文,不是不學,不是不努力,而是學不會!據《北京晚報》統計:學習英語的中國人已經超過4億,全國用於英語培訓的花費高達300億/年,然而——真正能把英語用於溝通的中國人還不到3%!
  • 我是中國人,不愛學外語,外語不及格,說明我愛國?
    我是中國人,不愛學外語,外語不及格,說明我愛國。在40個長期舉辦雅思考試(等同於英語全球統考)的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大陸連續十幾年排名倒數第三第四,最好成績倒數第八,甚至還不如越南,尼泊爾等亞洲小國。為什麼被公認聰明的中國人從小開始學英語,大部分人還是說不出口、寫不出來?
  • 為什麼勤勞的中國人學不好英語?
    根據《北京晚報》統計,學習英語的中國人超過了4億,全國用於英語培訓的花費高達300億每年,加入一個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學習英語,到大學畢業一共要學16年,按一年300天,每天兩個小時計算,那麼一共學習了9600個小時。這麼長時間學習英語,為什麼我們還是認為自己的英語不夠好?
  •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學不好英語?
    學習英語這件事,真的是太讓咱們中國人頭疼了, 我們從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設置有的從小學一年級就有英語課,一直到高考,一直到大學,這麼多年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學好英語呢?1 是我們確實沒有語言環境,這個是主要的因素,語言這個東西是講究浸泡的,為什麼咱們的孩子從小都會和爸爸媽媽學說話,就是因為有語言環境,我們英語用的實在太少了,雙語的家庭在中國還是少之又少的。就單純靠一天一節或者兩節英語課,這種課時量是刺激不到孩子的語言思維的,而且課上又主要集中在做題上面了。
  • 中國學生為什麼都要學英語?居然分值比中國歷史還高?
    為啥要學英語,這麼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學生為什麼都要學英語?目前我國的學生學習英語,對英語的重視程度比歷史高,是一種普遍現象。如果僅僅就英語的好處而言,肯定還沒有達到決定社會發展的這麼高的作用。
  • 為什麼我們還要學英語?疫情後很多人對此很疑惑
    為什麼我們還要學英語?熱心姐姐 原創一直有人認為英語不重要,特別是在這次疫情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國家那麼好,外國還比不上我們中國,我們為什麼還要學英語呢?以後我們國家更加強大了,分分鐘漢語才是國際通用語言,而不再是英語的天下了,學英語有什麼用?我們沒有必要再學英語了。」
  • 國足為什麼這麼差
    他說:「中國人——我個人理解——不是特別適合足球這項運動。但是中國人應該做到同樣是黃種人的韓國、日本的水平。我們在分析中國足球為什麼這麼差這個問題之時,首先要在一定限度上承認種族差異確實存在,要找好坐標系,找好參照目標,我們不能以白人,黑人的發展經驗來審視自身的差距,這樣只會走入歧途。孫繼海舉了個例子,有些歐洲隊友從來不去健身房照樣渾身肌肉,而他必須通過不斷的鍛鍊來維持。
  • 第一個會英語的中國人是怎麼學的?
    我們現在只知道使團有兩位翻譯,都是來自那不勒斯中國學院(1732年由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創立)的中國神甫,這兩位神甫「都不懂英文,所有文書需先譯成拉丁文,再由他們轉譯成中文」。在此之前,就有跟隨傳教士前往歐洲的中國人。我們對他們的生平了解不多,假如他們在歐洲學習了英語,也應該是通過拉丁語的中介。
  • 為什麼中國人學英語,比外國人學中文難度要低一些?看完長知識
    為什麼中國人學英語,比外國人學中文難度要低一些?看完長知識在現在化的社會,各國之間聯繫越來越密切。不管是同外國商業合作還是出國旅遊,彼此要學習不同的語言甚至文化,那麼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比起外國人學漢語,我們學習英語要簡單一點,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分析一下。
  • 為什麼中國人越努力的學習英語,外國人就越不重視漢語?
    現在,所有受過中學及以上教育的中國人基本都能掌握幾千個英語單詞,會說幾百句英語,雖說屬於「啞巴英語」,但和外國人進行最基本的交流還是沒問題的。再下去幾代人,以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中國人的英語水平還會有大幅度提高,到時候外國人就徹底不需要學習漢語了。甚至,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中國人之間也會用英語交流,到處都是「英語角」。漢語被邊緣化了。
  • 為什麼現在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學英語,歷史都不如英語重要嗎?
    其實以前我真的是一個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讓中國學生從小就學習英文,然後堅決反對讓中國學生從小就擁有這麼大壓力的人。當然,隨著見識越來越多,視野越來越開闊,看到的層面也越來越廣,我才發現國家這樣做的苦心。
  • 為什麼要學英語?
    孩子才3歲,家長們早早地讓孩子接受英語學習,從家庭陪伴學習、輔導班學習,小小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涯。作為80後的媽媽,表示感同身受,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早一點學英語,在未來他的學習生涯階段他會感覺到壓力,因為同班同學都很優秀。
  • 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英語,依舊聽不懂說不好
    現代的大多數中國人幾乎就是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很多同學學英語都已經十年以上了,每周的學習英語的時間也至少在6個小時以上,總計幾千個小時的英語學習。但很常見的一個現象是:很多人擁有了還不錯的英語閱讀能力,能看懂簡單的句子文章,但最基本的溝通交流仍舊一團糟,也就是聽不懂,不會說。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現象呢?
  • 為什麼這麼多男生「英語差」?英語老師:3點原因,想不差都難!
    幾乎每個班上英語的「學困生」都是清一色男生!而且,很多男生正是因為「英語差」,才導致「中高考」失利,錯失了考上心目中理想學校的機會!那麼,這麼多男生「英語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而在很多資深英語老師看來,男生們普遍「英語差」,一般都是以下3個原因造成的!同樣也是因為這3個原因,讓很多男生學英語想不差都難!
  • 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在意說英語的口音?
    圖/《初戀這件小事》 為什麼我們對標準口音情有獨鍾 誰沒有崇拜過幾個不同的口音,從英國牛津音的優雅,到美國加州口音的陽光活潑。對這些口音的喜愛還不是來源於國內英語教育的理念。
  • 高一英語差,不要怕,這樣學,成績可以翻番
    收到一個高一學生的問題:英語成績很差,而且還特別地厭煩英語,問我英語該怎麼學?這確實是個大難題,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解決的,但我們可以慢慢地去尋找到一個切入點,靜下心來去把學好英語的基本功做紮實了。對於基礎差的同學來說,他的詞彙絕對是有問題的,所以我給我的學生留的第1個任務就是背單詞,每一周上課我都會考他單詞。高一必修一的單詞被一頁、甚至有時候還多,我是想趁熱打鐵,讓他想學好英語的這個念頭之上,能有大的能量爆發出來。可貴之處是學生做的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