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播出的《國家寶藏》迎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場。國寶守護人沈騰、陳建斌、富大龍帶領觀眾走進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解讀跪射武士俑、秦陵銅車馬,以及青銅仙鶴的前世今生。讓觀眾感受赳赳老秦的英雄血氣和浪漫,節目也通過對中航西飛這樣的現代「秦地力量」故事的講述,表達當代國人凝聚心血、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念。
兵馬俑也有屬於自己的「身份證」
早在節目開播之前,率先曝光的海報,就讓沈騰撞臉兵馬俑的話題等登上微博熱搜。作為跪射武士俑守護人的沈騰不僅在節目中找到了自己的「前世面孔」,還在舞臺上演繹一位以血肉之軀護萬裡河山的秦代御手,娓娓道來浴血時代「與子同袍」的戰友情誼。
沈騰守護的跪射武士俑頭挽髮髻,身披鎧甲,持握弓箭的雙手置於腰間,眼睛注視正前方,面容嚴肅。它是大秦帝國萬千戰士的縮影,正是這支軍隊,唱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戰歌,實現了「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史詩級的大一統。
節目中,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攝影師趙震作為「今生故事」的講述人,分享了他為將近8000尊兵馬俑辦身份證的故事。在被問及拍攝兵馬俑時的感受時,趙震數度哽咽,他認為自己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每當透過鏡頭看著它們(兵馬俑)的眼睛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有一天拍著拍著,我一抬頭就看見一尊俑的臉上有指紋,那可是2200多年前製作兵馬俑的工匠留下來的指紋啊!當看到那種景象的時候,時間已經消失了,就在同一個位置,他剛剛離開,而我就踩在他的腳印上。」
國寶舞臺上演古今技藝的傳承延續
節目中,作為影視圈裡的「皇帝專業戶」的陳建斌化身漢高祖劉邦,講述秦陵銅車馬的「前世傳奇」,帶領觀眾回憶始皇帝鑾駕的風採,重現秦始皇車隊的宏大場面。
秦始皇陵銅車馬,作為秦始皇陵的代表性文物之一,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對研究中國古代車馬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被譽為「青銅之冠」。1980年出土歷時八年時間,從最開始的三千多枚碎片復原成了今天的模樣,為中國科技史、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今生故事」的講述中,中航西飛技術發展辦公室主任鄭煒簡要介紹了「青銅之冠」秦陵銅車馬和「工業之冠」運-20背後蘊含的「硬科技」,他坦言對於今人而言,銅車馬不僅是一個考古成果,更是秦國大一統於的產物,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產物。在2000年後的今天,在大型運輸機運-20的製造過程中,中國航空人延續了銅車馬精益求精的技藝,繼續發揚了不怕困難的精神,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便是文化血脈的傳承。
兵馬俑未必是秦始皇最愛
本期節目不僅邀請了沈騰和陳建斌兩位重量級演員,「國家寶藏彈幕裡的男人」也來了。富大龍在《國家寶藏》中搖身一變為秦始皇嬴政,以鶴為喻,講述昔日同為質子的嬴政與燕國太子丹,在21年後命運截然相反的故事。
古人講事死如事生,為了將生前的一切復原到地下世界,除了製造了象徵衛戍部隊的兵馬俑之外,秦始皇的長眠之地也設計了象徵宮廷苑囿的陪葬坑,富大龍守護的青銅水禽便是出自這裡——站立於鏤空雲紋長方形青銅製踏板上,長曲頸下仲至地面作覓食狀,喙中含一銅質蟲狀物。翅端羽毛垂收於尾後,腿爪細長,爪趾與踏板連於一體。鶴體高大,造型逼真,表現的是鶴從水中捉到蟲蝦後尖喙離升水面的瞬間姿態。這件青銅鶴,體腔中空,向世人展現出始皇的長生不老夢,更向千年之後的我們展現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
作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規劃部主任,以及2009-2019年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掘工作主持者。張衛星面對「你相信兵馬俑會復活嗎?」這個提問時,同樣給出了極盡浪漫的回答:「不僅兵馬俑會復活,整個陵園中的一切都會在秦始皇的世界裡復活起來。」節目中,他更是帶來一個顛覆大眾認知的解讀——雖然兵馬俑在今天已經名揚海內外,但從秦陵的設計來看,這個氣勢恢宏的軍陣對於秦始皇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未必是他的最愛。
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相關熱詞搜索:兵馬俑秦始皇帝陵跪射武士俑博物院1980年秦始皇嬴政身份證節目國家寶藏富大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