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北京大風,快遞小哥急忙將「擺地攤」的快遞收進袋中。 記者 閻語 攝
上海某小區實行搭棚取件制,社區黨員擔任志願者,管理分發快遞。 特約記者 韓菁 供圖
智能快件箱將在疫情結束後迎來新發展。 記者 閻語 攝
己亥歲末,庚子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生活的節奏。大家響應「宅家」號召,足不出戶,依靠快遞物流提供生活物資保障,僅上海一市日均快遞投遞量就達到了去年同期的120%。在近日舉辦的 「2020中國快遞業未來時刻系列線上沙龍」活動中,行業智庫專家、國家郵政局和地方郵政管理局代表、快遞企業代表、一線快遞員紛紛聚焦疫情對於快遞業的深遠影響,思考疫情之後郵政快遞業的發展方向。
破局
率先行動,緩解快遞員「進門難」
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不少「宅家」居民依靠郵政快遞服務保障基本生活物資。但由於各地管控都較為嚴格,快遞員無法進入小區投遞的情況普遍存在。
以記者居住的北京市某小區為例,物業公司全面禁止快遞員進入,只在小區門外提供兩個3層鋼架供快遞員擺放包裹,但由於包裹量大,不少快遞員仍然在門口「擺地攤」。居民大量集中在小區門口取快遞,密集的人流著實讓人發慌。記者走訪北京市多個小區,發現快遞員「擺地攤」的情況普遍存在,而由此引發的丟件事件也屢見不鮮。
網絡紅人「緊張哥」快遞員李傑表示,由於不能進入小區,「擺地攤」讓他每天的戶外工作時間延長到了10—11個小時,但工作效率反而在下降,同時收入也在減少。「遇到惡劣天氣,這些擺放在露天地面的快件還可能被損壞,我們也十分頭疼。」李傑無奈地說。
針對這一情況,上海市已經率先行動,著手解決快遞小哥「進門難」的問題。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何應澤表示,上海許多民眾表示收取快遞不方便,上海市多位人大代表也多次反映這個問題。
在充分參考民意後,3月8日,上海市郵政管理局開展社區投遞情況實地走訪調查,共計摸排560個小區,其中78.93%的小區允許快遞員投放在智能快件箱或指定區域(如收發室);而不能進小區的則有51個,佔比9.11%。在掌握數據後,上海市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計劃,助力破解投遞難題。「比如讓快遞員經過檢測後領取統一的健康碼,或是辦理小區出入證,或劃定指定快遞集市區域,搭棚開放。在這樣的基礎上,保證快遞員都能進入小區投遞。」何應澤說,「同時,我們也加大了宣傳力度,讓居民可以放心收取快遞。」在這樣的努力下,儘管上海市快遞員復工率只有85%,但仍然高效完成了投遞任務,日均投遞量為去年的120%。
國郵智庫專家、浙江省郵政管理局原局長楊世忠認為,應當重視並發揮智能快件箱的作用。他表示,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帶動的電子商務發展,快遞生產的流程規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收件高度集中,而派件高度分散。在特殊時期,智能快件箱是解決快遞員「進門難」的關鍵。「快遞員使用智能快件箱是『無接觸配送』,允許快遞員一人進出,較100人出門取件更為安全。而上門送件應該逐步減少。目前,智能快件箱可以滿足包裹總量的40%到50%的投遞需求,能極大提高運送效率。」楊世忠說。
助推
政企合作,凸現「箱遞」模式優勢
楊世忠認為,政府應當重視、發揮郵政業的作用,利用快遞企業的專業優勢,在發生重大事件時使其成為可調動的物流資源。郵政車輛在戰「疫」物資運輸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智能快件箱也可以有效減少配送接觸,解決資源供應難題,應當讓智能快件箱成為政民聯繫的新平臺。
疫情防控中,社區是基礎。針對具體操作問題,楊世忠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他看來,快件箱建設應當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大課題中研究,網格化管理的信息化應用也應納入智能快件箱資源。「信息化是依附於人流和物流的,所以,網格化管理納入物流資源,可以更好進行資源調配。」同時,楊世忠也倡議郵政快遞企業主動擔當,多與政府溝通,為百姓解憂,發揮郵政行業的關鍵作用。
針對這一點,國家郵政局已陸續推出便民政策,加速行業末端創新的實踐。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快遞管理處副處長楊飛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主要城市已布設智能快件箱40.6萬組,箱遞率達到10%。他表示,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箱遞」模式的優勢逐漸凸顯,隨著各地允許快遞員進入小區使用快件箱的政策逐漸放寬,妥投率有了明顯上升。
2019年下半年,國家郵政局已在江蘇、廣東、四川等省份對運營智能快件箱經營快遞業務開展了許可試點工作,目前蘇粵兩省已經分別核准了首張省內許可。同時,在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的基礎上,郵政管理部門也在積極推動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積極發揮郵政快遞業的作用。
展望
快件箱作為便民設施或迎來大發展
疫情防控工作彰顯了郵政快遞業的積極適應、主動擔當,疫情結束後,郵政快遞業又會呈現出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遞易創始人兼CEO、百米匯聯合創始人鄒建華預測,疫情後快遞投遞方式及快件箱市場將發生較大變化。疫情期間,用戶的生活方面有了變化,更適應「無接觸配送」,今後可能會在使用郵政快遞產品時延續疫情期間的「無接觸服務」習慣。對於社區管理者來說,快件箱可能會從以往的「商業合作」定位,轉變為便民設施加以建設。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疫情期間居民巨大的需求量帶來了增加商業投入、軟硬體更新的信心和底氣,今後也會更加重視提高服務質量。
鄒建華針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掀起了討論熱潮。他表示,通過數據分析,一些五六線城市對於智能快件箱的需求在增加。「以往智能快件箱多在大城市使用,但疫情過後,快件箱將會下沉,向更多小城市甚至縣級城市延伸。」鄒建華說。
楊世忠和楊飛的觀點與鄒建華不謀而合。
楊世忠認為,智能快件箱更符合網購主力——年輕上班族早出晚歸的生活方式。上班族在家時,包裹投送至快件箱,可以讓投遞效率大大提高。「年輕人代表著未來,當年輕人和快遞員都認為使用快件箱更方便、效率更高時,疫情結束後智能快件箱的快速發展也就順理成章。740億件快遞的目標達成,需要藉助快件箱的力量。」楊世忠說。
楊飛也表示,本次疫情後,智能快件箱投遞的認可度和重要性將繼續提升,也不排除更多社會資本會青睞智能快件箱項目。按照工作計劃,今年,國家郵政局將全面推開智能快件箱工作。關於許可的有關安排將會按照《快遞業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在總結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郵政管理部門也將在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中繼續推動智能快件箱的布局、建設和使用,明確公共屬性。楊飛也希望,能夠借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推動智能快件箱建設,並實現傳統信報箱向智能化改造升級。「在這樣的努力下,爭取箱遞率再提升1個百分點。」楊飛大膽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