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廟,天津人往往不陌生,和文廟對應的,當年城內西北隅還有個武廟,除了祭祀武將,也是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上個世紀初,教育家林墨青和嚴修,秉持的也是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
武術在天津人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而除了是武術的重要碼頭,天津更是武俠文學的重鎮。奇幻仙俠小說「第一」《蜀山劍俠傳》的作者正是17歲從四川輾轉到天津的筆名為還珠樓書的李壽民;因「反諷武俠派」成就武俠之名的宮白羽曾擔任多家報社記者,讓他以記者名聲大噪的也是和天津息息相關……多種多樣的原因,使得天津成為武俠文學興盛的沃土。可以說,「文」學「武」學在天津的種種交織,有著數百年的沉澱。
武廟 明清培養軍事人才
天津城內過去有很多衙門,大體呈現了「文東武西」的局面,「代表武術的典型就是明代中後期建的武廟。」
在天津歷史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李弢看來,談到天津的武術,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天津城市的習武人員,「明代在直沽設天津三衛,衛所制度是明代主要的軍事建制,不過當時主要還是為了漕運屯田的後勤保障。」那時天津已然有武將,比如天津梅家(即梅貽琦的長輩家)有記載的第一代梅殷,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做了駙馬都尉,「也是從梅滿兒開始,梅家正式落戶天津。」李弢解釋,根據明代制度,武官也是世襲。
天津舊城東門裡的文廟,曾經是天津最早的官辦學堂,與文廟相對應的,便是武廟,初設在西南城角樓上,萬曆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對武廟進行重建,移到城內西北隅,三衛掌印指揮張文學、趙如祖、楊大慶監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天津知府李梅賓重修武廟。
天津市地方史研究專家學者張紹祖說過,和文廟的功能類似,武廟內不僅有祭祀武將的場所,還有明清兩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專門學校,「封建科舉時代的武職官員除世襲外,多是由鄉試、會試、殿試逐層考選並加以選拔任用的。武職官員考選又稱『比武』,自唐宋以來就形成制度。」弓箭、拳術等武藝是武學的主要學習內容,張紹祖表示,天津的武學設在武廟內。武廟還是科舉武生員的考試場所,考試科目主要為騎射、步射、弓、劍、刀、負重及論策等,李弢提及,《天津縣誌》中有相關記載:初設武學時,每三年試騎射,選數十人入學,擇武舉一員訓之,名曰科正。武生中能做文章、文採優秀的,仍可再進「文學」深造。
「清雍正年間,才把武學『裁歸儒學』。光緒年間,武學被焚。老城裡拆遷以前,那邊還留有武學西箭道、武學內等胡同。跟武術有關係的老胡同,還有這附近的毛家胡同,得名源於康熙年間的武舉人毛松齡在此居住。」
教育 南開曾請武林大師任職
北洋大學老校長、愛國烈士趙天麟擔任校長時期,不但聘請外國體育教員,還聘請過天津中華武士會的李耀亭擔任學校武術教員。當年的南開學校、北洋大學,都是北方地區最早把武術重新吸納到「體育課程」中的。
清末廢除科舉後,社會進一步興起了習武,李弢談道,教育家林墨青等人借著「廢廟興學」之風,利用原有廟宇建立了四個號稱「天、西、地、甘」的宣講所,「即東馬路的天齊廟,西馬路的城隍廟,河東的地藏庵,北大關的甘露寺。」除了讀報紙、講故事,宣講所還組織武士會——群眾練習武術的組織。
生於清代鹹豐元年的李瑞東創建了李派太極拳。1912年,就任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下帖請李瑞東赴京擔任其拱衛軍武術總教長一職。也是在這一年,李瑞東到天津與盟兄弟李存義、張兆東等人創立了中華武士會,李瑞東首任會長一職,會址就設在當時天津中心公園大四合院內,據說武士會成立後,還在中心公園召開過一次全國性武術比賽,那時候到中心公園學武術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常有軍人排著隊前往學習武術。
生於1883年的李派第三代傳人李仰真,是李瑞東弟子李進修的侄子,武清城關無梁廟村人,1912年參加了中華武士會並長期在此工作。「李仰真曾在南開中學協助其師叔蔣治中,也就是李瑞東先生的弟子,創辦了『廣武學會』,當時南開中學的校長是張伯苓先生。」在此之前,南開學校校董嚴修和校長張伯苓聘請的是戰勝日本浪人的天津武林大師韓慕俠任教,據聞,當時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也跟隨過韓慕俠習武。用李弢的話說,作為同一個時代齊名的教育家,林墨青和嚴修事實上都體現了那個時代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
武林 出自天津
「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在上海誕生,然而最紅火的還是天津——既是武術的重要碼頭,更是武俠文學的重鎮。」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唐文權介紹說,尤其是「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李壽民)、宮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對後世影響甚遠。其中,武俠意義的「武林」出自天津。
武俠戲曲「雙料王」
生計成就「反諷派」
奇幻仙俠小說「第一」非《蜀山劍俠傳》莫屬,小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表於天津《天風報》——作者就是筆名為還珠樓主的李壽民。唐文權介紹說,李壽民是17歲從四川輾轉到天津的,短暫的北京經歷後,26歲時在天津《大公報》幹著編輯、校對工作,後來還擔任當時天津警備總司令傅作義的中文秘書,「據說李壽民也曾練武,所以在一次被天津的青皮試探威脅時,他顯示氣功,張嘴咬斷銀筷子後,吐出來時釘在桌上。」李壽民到天津後結識尚小雲後來還結拜。唐文權說,還珠樓主被稱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有人統計他的作品達到4000萬字。於戲曲界,「他後來以京劇編導為業,於此亦可稱王。」
宮白羽卻因為「反諷武俠派」成就了武俠之名。唐文權說,宮白羽曾擔任多家報社記者,讓他以記者名聲大噪的卻和天津有關,「他採訪到在天津刺殺孫傳芳的施劍翹出獄的新聞。」然而他開始寫作武俠小說卻是因為迫於生計需要賣文度日,以《十二金錢鏢》開始揚名,他的武俠小說更像是現實主義的一種反應,寫人性完整寫社會陰暗面,金庸曾評價:「寓意深刻,文字超凡」,最重要的是,由宮白羽的小說開始,出現武俠意義的「武林」,而此前,武林只是作為地名(杭州),與武俠、武術無關。
複雜社會「俠義」風
天津風情文學沃土
另外三位各有所長,鄭證因被稱為「幫會技擊派」、朱貞木和王度廬則分別被稱為「奇情推理派」「悲劇俠情派」。鄭證因是天津西沽人,可能是幾位中真正練過武的。在唐文權看來,鄭證因出生於「武林」,所以擅長於江湖幫派的寫作,《鷹爪王》《丐俠》可窺一斑。朱貞木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天津工作,受到還珠樓主影響開始寫武俠小說,唐文權說,他將歷史與小說結合的關聯,對後世武俠小說的創作影響巨大。
五大家之一的王度廬主要在青島。而為何天津成為當時武俠小說興起之地?唐文權說,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津從清末民初開始,成為北方武術的重鎮,拳種名家匯集;另一方面,包容性和開放性也形成了天津複雜的社會構成,同時抵抗外辱和救國革命之風,讓『俠義』成為一種獨特的吸引力。」還有報業興盛、通俗文學深入人心等多種原因,讓天津成為武俠文學興盛的沃土。唐文權說,對於作者以及作品的研究,以文見史,可挖掘的還能更多。
新報記者 單煒煒 吳非
(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