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武學 文武兼修(圖)

2020-12-19 天津日報

  提起文廟,天津人往往不陌生,和文廟對應的,當年城內西北隅還有個武廟,除了祭祀武將,也是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上個世紀初,教育家林墨青和嚴修,秉持的也是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

  武術在天津人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而除了是武術的重要碼頭,天津更是武俠文學的重鎮。奇幻仙俠小說「第一」《蜀山劍俠傳》的作者正是17歲從四川輾轉到天津的筆名為還珠樓書的李壽民;因「反諷武俠派」成就武俠之名的宮白羽曾擔任多家報社記者,讓他以記者名聲大噪的也是和天津息息相關……多種多樣的原因,使得天津成為武俠文學興盛的沃土。可以說,「文」學「武」學在天津的種種交織,有著數百年的沉澱。

  武廟 明清培養軍事人才

  天津城內過去有很多衙門,大體呈現了「文東武西」的局面,「代表武術的典型就是明代中後期建的武廟。」

  在天津歷史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李弢看來,談到天津的武術,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天津城市的習武人員,「明代在直沽設天津三衛,衛所制度是明代主要的軍事建制,不過當時主要還是為了漕運屯田的後勤保障。」那時天津已然有武將,比如天津梅家(即梅貽琦的長輩家)有記載的第一代梅殷,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做了駙馬都尉,「也是從梅滿兒開始,梅家正式落戶天津。」李弢解釋,根據明代制度,武官也是世襲。

  天津舊城東門裡的文廟,曾經是天津最早的官辦學堂,與文廟相對應的,便是武廟,初設在西南城角樓上,萬曆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對武廟進行重建,移到城內西北隅,三衛掌印指揮張文學、趙如祖、楊大慶監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天津知府李梅賓重修武廟。

  天津市地方史研究專家學者張紹祖說過,和文廟的功能類似,武廟內不僅有祭祀武將的場所,還有明清兩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專門學校,「封建科舉時代的武職官員除世襲外,多是由鄉試、會試、殿試逐層考選並加以選拔任用的。武職官員考選又稱『比武』,自唐宋以來就形成制度。」弓箭、拳術等武藝是武學的主要學習內容,張紹祖表示,天津的武學設在武廟內。武廟還是科舉武生員的考試場所,考試科目主要為騎射、步射、弓、劍、刀、負重及論策等,李弢提及,《天津縣誌》中有相關記載:初設武學時,每三年試騎射,選數十人入學,擇武舉一員訓之,名曰科正。武生中能做文章、文採優秀的,仍可再進「文學」深造。

  「清雍正年間,才把武學『裁歸儒學』。光緒年間,武學被焚。老城裡拆遷以前,那邊還留有武學西箭道、武學內等胡同。跟武術有關係的老胡同,還有這附近的毛家胡同,得名源於康熙年間的武舉人毛松齡在此居住。」

  教育 南開曾請武林大師任職

  北洋大學老校長、愛國烈士趙天麟擔任校長時期,不但聘請外國體育教員,還聘請過天津中華武士會的李耀亭擔任學校武術教員。當年的南開學校、北洋大學,都是北方地區最早把武術重新吸納到「體育課程」中的。

  清末廢除科舉後,社會進一步興起了習武,李弢談道,教育家林墨青等人借著「廢廟興學」之風,利用原有廟宇建立了四個號稱「天、西、地、甘」的宣講所,「即東馬路的天齊廟,西馬路的城隍廟,河東的地藏庵,北大關的甘露寺。」除了讀報紙、講故事,宣講所還組織武士會——群眾練習武術的組織。

  生於清代鹹豐元年的李瑞東創建了李派太極拳。1912年,就任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下帖請李瑞東赴京擔任其拱衛軍武術總教長一職。也是在這一年,李瑞東到天津與盟兄弟李存義、張兆東等人創立了中華武士會,李瑞東首任會長一職,會址就設在當時天津中心公園大四合院內,據說武士會成立後,還在中心公園召開過一次全國性武術比賽,那時候到中心公園學武術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常有軍人排著隊前往學習武術。

  生於1883年的李派第三代傳人李仰真,是李瑞東弟子李進修的侄子,武清城關無梁廟村人,1912年參加了中華武士會並長期在此工作。「李仰真曾在南開中學協助其師叔蔣治中,也就是李瑞東先生的弟子,創辦了『廣武學會』,當時南開中學的校長是張伯苓先生。」在此之前,南開學校校董嚴修和校長張伯苓聘請的是戰勝日本浪人的天津武林大師韓慕俠任教,據聞,當時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也跟隨過韓慕俠習武。用李弢的話說,作為同一個時代齊名的教育家,林墨青和嚴修事實上都體現了那個時代文武兼修的教育思想。

  武林 出自天津   

  「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在上海誕生,然而最紅火的還是天津——既是武術的重要碼頭,更是武俠文學的重鎮。」天津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唐文權介紹說,尤其是「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李壽民)、宮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對後世影響甚遠。其中,武俠意義的「武林」出自天津。

  武俠戲曲「雙料王」

  生計成就「反諷派」

  奇幻仙俠小說「第一」非《蜀山劍俠傳》莫屬,小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表於天津《天風報》——作者就是筆名為還珠樓主的李壽民。唐文權介紹說,李壽民是17歲從四川輾轉到天津的,短暫的北京經歷後,26歲時在天津《大公報》幹著編輯、校對工作,後來還擔任當時天津警備總司令傅作義的中文秘書,「據說李壽民也曾練武,所以在一次被天津的青皮試探威脅時,他顯示氣功,張嘴咬斷銀筷子後,吐出來時釘在桌上。」李壽民到天津後結識尚小雲後來還結拜。唐文權說,還珠樓主被稱為「現代武俠小說之王」,有人統計他的作品達到4000萬字。於戲曲界,「他後來以京劇編導為業,於此亦可稱王。」

  宮白羽卻因為「反諷武俠派」成就了武俠之名。唐文權說,宮白羽曾擔任多家報社記者,讓他以記者名聲大噪的卻和天津有關,「他採訪到在天津刺殺孫傳芳的施劍翹出獄的新聞。」然而他開始寫作武俠小說卻是因為迫於生計需要賣文度日,以《十二金錢鏢》開始揚名,他的武俠小說更像是現實主義的一種反應,寫人性完整寫社會陰暗面,金庸曾評價:「寓意深刻,文字超凡」,最重要的是,由宮白羽的小說開始,出現武俠意義的「武林」,而此前,武林只是作為地名(杭州),與武俠、武術無關。

  複雜社會「俠義」風

  天津風情文學沃土

  另外三位各有所長,鄭證因被稱為「幫會技擊派」、朱貞木和王度廬則分別被稱為「奇情推理派」「悲劇俠情派」。鄭證因是天津西沽人,可能是幾位中真正練過武的。在唐文權看來,鄭證因出生於「武林」,所以擅長於江湖幫派的寫作,《鷹爪王》《丐俠》可窺一斑。朱貞木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天津工作,受到還珠樓主影響開始寫武俠小說,唐文權說,他將歷史與小說結合的關聯,對後世武俠小說的創作影響巨大。

  五大家之一的王度廬主要在青島。而為何天津成為當時武俠小說興起之地?唐文權說,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津從清末民初開始,成為北方武術的重鎮,拳種名家匯集;另一方面,包容性和開放性也形成了天津複雜的社會構成,同時抵抗外辱和救國革命之風,讓『俠義』成為一種獨特的吸引力。」還有報業興盛、通俗文學深入人心等多種原因,讓天津成為武俠文學興盛的沃土。唐文權說,對於作者以及作品的研究,以文見史,可挖掘的還能更多。

  新報記者 單煒煒 吳非

  (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天津新港成功交付700客位客滾船(圖)
    新報訊【記者 史翔昆】日前,由中國船舶集團所屬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為中遠海運(青島)有限公司建造的700客位客滾船「新香雪蘭」輪在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成功交付。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鋼琴詩人遠去 旋律悠長迴蕩(圖)
    當地時間12月28日,有著「鋼琴詩人」之稱的大師傅聰,因感染新冠肺炎醫治無效在英國逝世,享年86歲。  本月27日,傅聰被媒體報導因患新冠肺炎正在接受治療。他的學生、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教授孔嘉寧發文透露,「傅先生已經住院兩周,希望他能挺過來。」僅一天後,就傳出其病逝的消息。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616歲天津 生日為何是 12•23(圖)
    616歲,天津,生日快樂。  12月23日,被稱為天津的生日,起點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有人說這一天是天津建城開始,有人說這是「天津衛」名稱起源。究竟如何,為天津慶生之時,且論個來龍去脈。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泰達VR/AR產業「朋友圈」再擴大
    新報訊【記者 王月焜】日前,由天津經開區主辦,賽迪網承辦,天津市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技術應用協會協辦的「2020 VR/AR產業研討會暨天津經開區專項招商對接活動」於北京舉辦。經開區分別與慧科教育科技集團、北京塞傲時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蘭亭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泡咖啡館 「喝」一杯個性(圖)
    一間留得住客人的咖啡館,出品好喝的咖啡是本分;老闆的親切有趣是情分;個性的裝修、自烘焙、不定期活動等等是錦上添花……每日新報「尋味地鐵咖啡香」欄目,第二季接力,繼續推出了十餘期精彩推薦,層出不窮的津城咖啡館,乘著地鐵尋找中意的那一家,我們依然期待更多推薦。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海事航保一體化融合發展(圖)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中心近日召開2020年度新聞發布會,天津通信中心副主任雲澤雨就海事航保一體化融合發展、保障北方海區航行安全,研究應用海事航保新技術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小太陽」落戶天津 APP可查全年「騎」跡(圖)
    昨日從滴滴出行方面獲悉,青桔太陽主題IP車陸續在天津、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杭州、珠海、台州、南昌、重慶、南充等共計11個城市落地,其中,天津、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杭州、珠海為太陽主題青桔單車亮相城市,台州、南昌、重慶、南充四城將優先體驗太陽主題青桔電單車。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肝膽相照的人民英雄(圖)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的張伯禮院士接到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飛赴武漢的通知。第二天,作為中醫醫療救治專家,張伯禮隨中央指導組乘機抵達武漢。  「這份信任是無價的,絕對不能推。」雖然年屆7旬,但接到中央指導組通知的第一時間,張伯禮卻絲毫沒有動過不去武漢的念頭。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讓科技驅動發展 用創新激發活力(圖)
    按照濱海新區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的統一部署,新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新一輪開發開放。  加速功能區優質產業資源集聚。依託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優勢特色產業和國家超算中心、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研究所等高端研發平臺,積極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為創新創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2020天津茶博會將在梅江會展中心舉行
    新報訊【記者 郭曉瑩】今天上午,2020天津梅江茶業及茶文化博覽會新聞發布會將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京津冀茶友期待已久的茶業盛會即將盛大啟幕。天津市商務局、天津市會展行業協會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將出席新聞發布會。2020天津茶博會將於11月12-15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5個「地鐵e站」喊你吃飯(圖)
    通過「天津地鐵APP」,可以在手機上提前下單,記者選擇了一份B套餐。包括一套大餅夾雞排、一個滷蛋和一杯南瓜粥,售價9.9元,比較實惠。下單後手機會收到一個取餐碼,到達地鐵e站後,報上手機後4位數字,就可以輕鬆實現取餐了。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在津港企及香港青年舉辦交流會(圖)
    近日,以「津港同心齊抗疫,國安家定享太平」為主題的2020在津香港企業及香港青年交流會舉行,300餘位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政商代表齊聚一堂,回顧中國香港(地區)商會-天津成立十餘年風雨歷程。  活動伊始,與會人員全體起立,共唱國歌,表達對祖國的感恩與祝福。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香港影展天津站開幕 《半斤八兩》首映(圖)
    新報訊【記者 王軼斐】日前,第9屆香港主題電影展天津站在本市百麗宮影城開幕。修復版香港喜劇片《半斤八兩》作為開幕影片放映,這部1976年的影片依舊在現場掀起陣陣笑聲。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時·光(圖)
    每日新報攜手民國物語博物館,帶領新報攝影人搭乘一趟歷史列車,上周來了一次全方位的「穿越時空」藝術體驗,和百餘年前的主人公近距離「相遇」。而活動當天,每日新報讀者、攝影人已經超前解鎖了劇情,感受了一次新奇有趣的觀劇體驗,更有幸第一時間記錄了彩排過程。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東疆企業獲聚合支付「牌照」
    新報訊【記者 王祖凌】近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更新通過備案的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名單,註冊於東疆的趣街(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通過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審核的收單外包服務機構備案,其中5項業務類型全數通過,成為全國45家聚合支付技術服務類型機構之一,是天津唯一一家成功備案的聚合支付技術服務機構。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自貿區日本商界 對接會成功舉行
    新報訊【記者 王月焜】日前,「2020年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日本商界RCEP專題對接會」在濱海新區成功舉行。  會議期間,濱海新區創新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天津自貿區總體情況,並對RCEP相關條款進行了解讀,各片區負責同志分別介紹了自貿創新案例。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寶寶總夜咳 鼻子是主因
    新報訊【記者 李文博】秋冬季節一到,家長總會發現,孩子白天好好的,一到夜裡睡覺就會時不時咳嗽幾聲,嚴重的甚至會咳嗽得睡不著,嚴重影響孩子睡眠質量,如果時間長甚至影響孩子生長發育。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春蕾少年 花樣綻放(圖)
    新報記者 苗娜  董禹辰 華辰學校 四年級  張淳然 南開日新國際學校 七年級  田雅菁 天津市求真小學 六年級  張譯諾 南開日新國際學校 八年級  王儷縈 天津和平中心小學 二年級  李宗蔚 天津二十五中學 七年級  鄧彬 天津市雷鋒小學 五年級  李婧淼 南開實驗學校 八年級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極速綠」上線 精細化發布路況
    新報訊【記者 張珊珊】為了給用戶提供更精準的交通信息,高德地圖在新版本中最新上線全新路況——「極速綠」,並增加道路擁堵情況的未來變化提示,率先在業內嘗試路況狀態的精細化發布。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身份證已過期考前加急辦理
    1月4日傍晚,公安紅橋分局丁字沽派出所社區民警肖華梅接到一通諮詢電話,家住北辰區的薛大娘焦急地表示,自己的孫女在丁字沽派出所管轄內的天津三中就讀,轉天一早要參加學校重要考試,可今兒一看才發現身份證已經過期了,沒有有效的身份證明無法進行考試。薛大娘到戶籍地派出所詢問,說是不能給開身份證明,要到就讀學校所屬派出所才行。孩子的父母不在天津,戶口本也沒在自己手裡,這可急壞了薛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