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歲,天津,生日快樂。
12月23日,被稱為天津的生日,起點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有人說這一天是天津建城開始,有人說這是「天津衛」名稱起源。究竟如何,為天津慶生之時,且論個來龍去脈。
為何這天是生日
從1994年陸續出版的《天津通志》中,有兩處記錄,說明兩點:「永樂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明成祖朱棣決定在直沽設衛,賜名『天津』。」
屯要地 定設衛 己未日 天津始
天津被稱為中國古代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第一座或唯一一座城市。《明太宗實錄》錄卷三十六記載:永樂二年十一月己亥朔……己未。設天津衛,上以直沽海運,商舶往來之衝,宜設軍衛……命調緣海諸衛軍士屯守。
按照幹支紀年法,己未是永樂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明太宗朱棣認為直沽適合設(天津)衛。天津前後共設三衛,天津衛和天津左衛設置於永樂二年(1404年)的農曆十一月二十一和十二月初九,天津右衛原名青州左護衛,改為天津右衛的則在永樂四年(1406年)農曆十一月初八。相關史實記錄在現修訂的《天津通志》中也都有專文記載,這些均得到傳統天津文史學術界的認可,12月23日作為天津設衛的日子,被定為「天津生日」。
皇帝賜名真實否
「天津」這個詞最早出自《離騷》:「朝發韌於天津兮,夕於至乎西極」,楚辭注曰:「天津,東極箕鬥之間漢津也。」解釋為,天津是「天河渡口」。但是與這裡的天津地名無直接關係。
天子賜 疑點多 天星說 縣誌存
有關地名天津的記載包括「天津關、天津河、天津星」這些說法,但是流傳最多的還是「天子渡津」的來歷。
但「天子渡津」存疑較大。燕王朱棣路過直沽,先是打了敗仗,對這裡並不會有什麼留戀紀念;以「渡口」命名,何不把淮河、長江對岸的地方都叫「天津」。程敏政的《天津重修湧泉寺舊記》和1961年出土的王舜章撰《重修三官廟碑記》(王舜章撰、倪雲鵬書)被認為是「賜名」佐證。有學者認為,嘉靖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了「成祖」,程敏政、李東陽、王舜章等在「崇聖」的基礎上,內容未必完全真實,燕王朱棣以藩王發動靖難之役,不可能在建文元年就成了「文廟」,(建文四年七月才登基);也不能「渡蹕」,因為皇帝才能稱「渡蹕」;更不能以自己的身份給天津賜名。在原版的乾隆《天津縣誌》中沒有賜名說,只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點校版中才增補上「賜名」說法。
天津地名源於「天津星」的說法,也有相應文字資料。《靜海縣誌》記載「姚廣孝謂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佔應小直沽,以此得名」。除了天津,古代以「星宿說」得名的地點,如天上的軫宿有一顆小星星叫「長沙」。
何時何地修建城
明李東陽《天津衛城修造記》記錄:「天津及左右三衛,其地曰直沽……太宗文皇帝兵下滄州,始立茲衛,築城浚池……」《天津縣誌》記載:「直沽在城東三岔口河南。」
直沽地 建衛城 同歲梅 十二襲
天津衛城建在「直沽」。當時有「大、小直沽」,元代江南糧食運到水面較為寬闊的「大直沽」,河道變窄,糧船改為平底船行到三岔河口進行卸糧和轉運,三岔河口被稱為「小直沽」,選「小直沽」建城,可見地位重要。
永樂元年就有築城記載,《大明一統志 卷六十八》中:「張思恭……永樂元年做事謫督天津衛城……」在《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三年秋七月。改工部左侍郎張思恭為北京刑部左侍郎。初,思恭坐事,命督修天津衛城。」開工時間是永樂三年春天。建城,亦是天津第一撥「移民潮」。「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先祖、天津梅氏第一世的梅滿兒,永樂二年建城時來津,任天津右衛指揮使,《天津新縣誌》中記載,梅滿兒入衛籍後,共十二世襲任指揮史。
何時稱「天津衛」
「天津衛」作為地名,是從1404年開始嗎?是,也不是。
永樂二年十一月己未正式決定創建天津衛並下令實施,後設天津左衛、調入天津右衛。
順治年 三衛合 名「天津」 延續今
作為軍事建制,三衛互不統屬各自獨立,因此朝廷增設整飭天津等處兵備按察副使一員「兵備道」,天津道兼有軍和政的功能級別高於衛,天津從軍事地區向行政建制過渡。直到順治九年,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
雍正三年七月,改天津衛為天津州,屬河間府管轄,天津正式轉變為行政建置,但統轄地方仍然只是過去天津城周圍一帶。同年九月三十日,又升為直隸州,將武清、靜海、青縣三個縣劃歸屬之,隸屬於直隸省管轄;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附郭」天津縣(總共管轄「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和滄州」這「一州六縣」)。1912年7月北洋政府撤銷天津縣、保留天津府,轉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恢復天津縣。1928年6月20日,在天津城周圍設置天津特別市,屬於國民政府直轄,但仍保留天津縣。1953年5月15日,撤銷天津縣,併入天津市。如今天津是四大直轄市之一。
天津之前的「直沽」稱謂,在後來不少資料中也一直沿用,但是有名「天津」後,並沒有出現把「天津」再改名的現象,這也是比較罕見的。
鎮東
十字街匯集了很多當鋪,南門裡的長源楊家開的中昌當鋪。
東門裡慶德當,北門裡義豐當、中泰當,西門裡德華當。
安西
《天津重修湧泉寺舊記》:「自小直沽渡蹕而南,名其地曰天津」。
定南
天津孔廟從建成起就是辦學和祭祀同時進行的,院內「明倫堂」即為授書地方。
上世紀二十年代,崇化學會曾在明倫堂開辦講習所等,延續了天津文脈。
拱北
西漢時期,這裡已有泉州、雍奴、章武等五縣。唐代杜佑《通典》中,天津地區「三會海口」。
宋遼時期,海河是「界河」。1153年,金朝遷都燕京(北京),天津地區開始成「首都門戶」。
城裡故事
十字街四小學
十字街幾乎與老城同時誕生。道光年間《津門保甲圖說》中被標明為「東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以鼓樓為中心命名對應是「鼓樓北大街」等。
每條街都有一個以它命名的小學,來歷不凡,如東門裡小學,前身是李鴻章創辦的海防營務處,後在原址創辦營務處小學。
沒有鼓的鼓樓
十字街中心修建鼓樓始於明代,當時名叫「鐘鼓樓」,是城內最高建築,第二層有鐵鐘300斤。
後傳說鼓被搬出,清詩人周楚良《竹枝詞》寫道:「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
文廟兩廟並存
天津文廟始建於明代,清代時,天津行政級別為府,同時又有縣級行政機構存在,於是在府廟西側又修建了縣廟。
兩座孔廟,同走一個門,形成了府廟縣廟並存的情況。
新報記者 單煒煒 製圖 浸水 鳴謝 天津歷史文化學者李弢 唐文權提供相應文字和圖片資料